APP下载

荒诞派戏剧研究

2020-04-16范佳源范玲琳张艺哲

商情 2020年10期
关键词:戏剧

范佳源 范玲琳 张艺哲

【摘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西方兴起了荒诞派戏剧。它产生与二战之后的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它也是西方广泛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与荒诞的戏剧形式相互融合的产物,显示的是战后西方世界严重的信仰危机。本文试图从荒诞派戏剧的诞生背景这一角度出发,探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中的各种“荒诞”特征,接着通过将《等待戈多》与《车站》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以《等待戈多》为例,总结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征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荒诞派戏剧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荒诞派  戏剧  《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戏剧舞台上最有影响力的戏剧之一,其历史地位不容小视。荒诞派戏剧由于其反传统的强烈,从诞生以来就一直争议不断,反对的声音曾一度占主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却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等待戈多》的成功上演引发了戏剧史上的一场革命。但这场革命轰动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走向没落。荒诞派的戏剧革命让我们看到了戏剧的一个新的途径,但并不是新的出路。我们从它的发生就看到了他走向哀落的必然的内在机制。这对于我们思考戏剧、文学的走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戏剧是有意义的。

一、《等待戈多》概述

(一)《等待戈多》的作者简介概述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活跃于20世纪的爱尔兰人法国作家,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期主要创作小说,而后期则主要写剧本。尽管如此,贝克特的文学风格却始终没有很大变化,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远离现实主义传统的道路。

(二)《等待戈多》的创作背景

二战后,西方社会陷入一种悲观的绝望中,因为战争时期遗留的社会问题,诸如经济萧索、粮食短缺、道德沦丧等问题,充斥着西方社会每一个角落,知识分子陷入极大的精神与物质的困境,整个社会都都充斥着悲观、绝望的气息,社会陷入一种“病态”的荒诞。这种囿于精神上的困顿,在当时的西方社会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被囚禁在精神牢笼,也因此,《等待戈多》在法国一经公演便引起了空前的轰动,法国荒诞派戏剧至此也享誉国际。

二、荒诞派戏剧的“荒诞”-以《等待戈多》为例

(一)人物的荒诞

1.无逻辑的语言

作为荒诞喜剧,语言的荒诞是其表现主题的一种方式。《等待戈多》中任务的语言重复机械、单调乏味,已经丧失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功能,人与人之间不再存在有意义的联系,彼此已经无法沟通。语言甚至成为了交流的障碍。《等待戈多》运用这些荒诞的语言说明了人对世界认知能力的退化和内心世界的空虚,语言已经成为已经被虚化的符号,一种失效的存在。

2.无逻辑的行为

在《等待戈多》中,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剧中的主要人物。在整个剧中,他们无逻辑的语言以及不着边际的对话贯穿于整部剧。除了无逻辑的语言外,他们也经常做出一些毫无逻辑的行为。如第一幕中,狄狄用力脱他那只靴子,戈戈不断地摘下帽子,往里面看看,摸一摸,又重新戴上。

(二)情节的荒诞

幕与幕的重复在《等待戈多》中体现得更为突出。第二幕可谓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而第一幕的开头使用了“也、又、还”等字,可见在第一幕如果有前传的话,也会是一种重复的生命状况。对处于漫长的、混乱的人生等待中的人们,一天和一个季节,甚至是整个人生又有什么区别呢?《等待戈多》这种螺旋形的趋于静止的戏剧状态正是对这种人生状态最真实、最诗化的再现。

(三)主题的荒诞

《等待戈多》运用了大量寓意、象征的手法来展现出荒诞色彩。这部小说的主题是“等待戈多”,这本身就是一种寓意,暗指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活,而两个流浪汉则代表着战后仍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在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尤其是战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已然是无法生存了,社会到处充斥着的罪恶、灾难,残酷的现实泯灭了人的品性。

三、从《等待戈多》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及地位

(一)主题的荒诞抽象性

在荒诞派作家的眼中世界是荒谬滑稽的所以人活着是毫无意义的。丑恶与恐怖的现实痛苦与绝望的人生就成了荒诞派戏剧亘古不变的鲜明主题。“广义上来论荒诞派剧作家的作品和其主题反映的都是人类在荒诞处境中所感到衍生出的抽象的苦闷心理。”剧中的两个小老头把自己的命运拴在戈多身上他们对自己的现状和处境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既不清楚也不了解池不知戈多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只是莫名其妙地相信“唯一该做的事情就是在这儿等着”。

(二)舞台形象的支离破碎

荒诞派戏剧作家们认定世界的“荒诞”本质因此戏剧所要表现的核心内容应该是“非理性”的。因此在其作品中他们努力刻意地去打破传统的戏剧约定常规从而形成荒诞派戏剧既没有常规戏剧结构的基本格局毫无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空间观念。在创作形式上转统戏剧的陈规被贝克特彻底地打破了,剧本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因为从整体而言剧本的情节是不具备完整连贯性的特征结尾是开端的再次重复在剧本中我们找不到具体明确的时间、地点。

(三)道具功能的奇特怪异性

纯粹戏剧性是被荒诞派剧作家所极力倡导的从为艺术家要想把握世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直喻的信息传递方式。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通过荒诞派戏剧的道具被发挥到极致,从而其产生的荒诞效果令人匪夷所思。所以他们尤其看重简单道具的象征意义和舞台布景突出来的荒诞性目的是外化剧中人物精神状态。在《等待戈多》中作者用空荡的舞台象征世界的冷漠荒凉,以秃树一夜之间长出嫩叶表示世界的荒诞不可理解。

四、结论

从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神话到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人类对于自我的悲剧性存在和终极命运的深刻思考从来就没有停息过。人类的存在本身其实就是一幕幕追求与幻灭的充满悖论的悲剧,而且只要人类社会一息尚存,这种追求与幻灭的悲剧必将永无休止地演繹与重复下去。

猜你喜欢

戏剧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新生活》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由戏剧进中小学校园引发的思考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戏剧档案管理与戏剧传承发展分析
北京将办“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
金属戏剧——焦心涛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