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话语体系重构的契机与路径

2020-04-16姚常红

商情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大思政工匠精神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体系构建提出了新要求。构建一种教师讲得通,学生听得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必须以“大思政”格局中的工匠精神培育为契机,以“互联网+思政”新常态下教学模式创新为路径。

【关键词】话语体系  大思政  工匠精神  新常态

一、重构新时代思政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体系构建提出了新要求。随着话语体系的大众化、时代化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变化面临挑战,着力构建一种教师讲得通,学生听得懂的教学话语,在讲通听懂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已成为当代最急需的人才。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能人才,并帮助技能人才实现技能就业与技能成才为目标的重要教育形式,而工匠精神是技能人才的最重要职业属性与职业素养特质的典型表现。将工匠精神教育课程与思政课、专业课的教学过程融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黄速建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业;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到先进强国的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大约是2050年,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制造业强国的前列。高职院校主要承担着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中,技能技术型人才是否具备工匠精神则被社会乃至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被公认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其中爱岗敬业等要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高度契合,培养工匠精神是实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重构新时代思政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所在。

二、以“大思政”格局的工匠精神培育为契机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的新常态,既是对以往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及传统的继承和延续,应对新问题和新隋况呼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也是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新发展。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每个学校的重要性必要性并不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减弱,依然还是必修课程,重要课程。在漫长的实施时间与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仅仅就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欲应对当今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管理、服务、教育等确实显现不足之处。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十九大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已转向了完善体系构建技能强国。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必须是蕴涵着工匠精神培育的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这与构建“大思政”格局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尤其是与“大思政”格局中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高度契合。工匠精神是经过漫长的沉淀与积累所留下的精华,工匠精神的传承不仅仅是一句倡导的口号,更是是一种果敢的担当和追求卓越品质的精神。

三、以“互联网+思政”新常态下教学模式创新为路径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思政课程的显性育人功能体现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大多依靠思政课教学来完成。在坚守思政课教学主渠道的显性育人功能基础上进行教改,实现思政课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创新,增强思政主阵地的育人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以教材为跳板,而不局限于教材。注重将时政新闻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价值引领;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将新元素融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运用新媒体打造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特色思政育人大餐。

以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开设“特色思政”课程为切入,构建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新格局。传统的思政课程作为显性育人课程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思政育人的需求。显性思政课程,尤其是高职高专只在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设置,而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不能因思政课程的完结而终结。我们应落实总书记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完成显性“思政课程”向隐性“课程思政”的华丽转身,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通识课、专业课教育的同向而行、协同发展。在牢牢把握思政课核心是育人的基础上,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充分挖掘各门通识课、专业课的育人点,寻找其与德育体系结合的“触点”,将价值引领融入课程教学中,既做到显性教育的继续强化,又把隐性教育做足做深,开启高校“互联网+思政”新常态下教学模式创新征程。

参考文献:

[1]劉晶,吴国毅.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9(10):106.

[2]肖伟光.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守正与创新[N].人民日报,2019.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科学研究基金教师类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体系的重构与转换研究”(2019J0269)的研究成果之一。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2019 年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互联网+思政新常态的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校级专项课题“基于‘大思政格局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之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以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为例”(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姚常红,女,云南人,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大思政工匠精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