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科学与艺术设计问题刍议

2020-04-16苏霁虹

艺海 2020年3期
关键词:批判性温度

苏霁虹

〔摘 要〕21世纪的今天,生物艺术作为一个全新的多学科、跨领域艺术类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生物艺术(Bio Art),指通过生物工程和科学手段进行的艺术创作。生物艺术作品多围绕科学、生命、人类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展开阐释和讨论,以生物科技拓宽了艺术创作的手段与边界,具有鲜明的社会参与性和思想的批判性。本文介绍了生物艺术的定义,基于代表作品和创作类型,阐释了生物科学技术在艺术层面的突破与思考。

〔关键词〕生物艺术;形式美感;温度;批判性

一、生物艺术的定义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和科技应用为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和影响。对于当代艺术而言,生物科学技术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元的创作材料和形式呈现,利用二者结合所创作的作品,也越来越多的在展览里出现。早在2000年,艺术家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 Kac)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水母体内的绿色荧光蛋白注入哺乳动物的身体,由此创造出来了阿尔巴兔(Alba)——一只在特定蓝光照射下,会发出绿色荧光的小白兔。2016年,卡茨将这只小白兔作为艺术作品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同年,他又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大突破,他从自身血液中提取DNA,注射到了一朵矮牵牛花的导管和筛管中,由此创造了一种动植物混合生物,将其命名为爱德花(Edunia)。像卡茨这样利用生物科技开展实验,并将其实验的过程或结果称为“艺术创作”的先锋行为越来越多。由此,也给我们当下的艺术界带来了诸多新问题,比如“这些创作者的创造物到底是生物实验的结果,还是一件纯粹的艺术作品?”“如何判别生物实验与艺术创作的标准和界线?”“生物科技的介入,是否又将当代艺术的边界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类似的疑问一个个扑面而来,而观者们迫切需要艺术家、科学家或是评论家们给出一个权威的解释。

针对这些问题,已然有一些国内外评论家们提出了看法与讨论:胡斌在2016年《当代艺术与生物、生理实验结合的趋向》一文中为生物艺术做了定义,他认为生物艺术“是艺术家、科学家用细菌、细胞株、分子、动植物、体液和组织、活体动物等活体有机物质创作的艺术”;相较于胡斌定义中所侧重的自然和生物元素特点,研究者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则扩大了这个概念,将计算机和机器技术也包含在内,创造了“湿媒体”一词——他认为“湿媒体”是指“干性”的硅晶计算机技术与“湿性”生物学的结合,生物艺术就是湿媒体的艺术。目前各大领域并没有一个官方的定义,本文在此将其定义为:一种利用生物和计算机技术手段来进行的当代艺术创作方式,反映当下人类的思想观念与生物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变革。至于面对这种新兴的艺术类型,我们应该如何去欣赏和评判,以及思考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美学、伦理等问题,成为本文所要关注探讨的焦点。

二、生物艺术探索形式与美感

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艺术》一书中提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在我们的认知观念里,传统的艺术作品应该是与“美”联结在一起的,都能给予观者美感或者其他深层次感受。那为什么“有意味的形式”就能产生美感呢?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诗学》(Poetics)第七章中提道:“无论是活的动物,还是任何由部分组成的整体。若要显得美,就必须符合以下的条件,即不仅本体的各部分排列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不是得之于偶然的体积,因为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判断是否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带有个人主观体验的行为,美感的诞生一方面在于被观看对象的形式构成,另一方面是通过感官体验激发观看者的审美心理,二者共同作用,在体验过程中产生了美。换句话说,当一件作品引起了创作者及观者的共鸣,或者引起他们产生了别样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件作品就是具有艺术美的。在当下社会中,新型生物艺术作品摆脱了传统的架上绘画形式,开始探寻新的表现形式。当生物科学与艺术设计相遇,展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就有着富有时代气息、与众不同的“艺术美”。

早在2011年,神经科学家/艺术家格雷格·邓恩博士(Dr.Greg Dunn)与应用物理学家布莱恩·爱德华兹博士(Dr.Brian Edwards)就进行了绘画创作,将传统东方水墨画与神经科学相结合,参照人脑脑内实际的结构图像为我们展现了大脑和神经之美(图1-1)。这些作品不是用笔画出来的,而是利用颜料通过“吹”或者“甩”的方式做出来,这是他们认为的最具写意意味的创作手法。这些灵动自由的线条优雅且自由,颇具东方绘画作品中的线性美感。

从艺术赏析的角度看,这些神经学作品里纷繁复杂的点线交错予观者以一种迷茫慌乱的感觉,但它又同时呈现了一种无杂质、纯粹的色与形的抽象关系,令观众不由联想起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行动绘画。波洛克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把画布钉在地板上,用画笔沾上油漆,通过甩动,狂舞,任其滴流等方式完成作品,甚至绘画的材料也突破了常规,想象力所及,只要合适画面效果的材料波洛克都进行了采用。行动绘画解放了身体,便于创作者表现无法自控的内在意识,并经由动作和颜料留在画布上形成线条和墨彩。对这些绘画进行心理分析,从中可以窥探出创造者强有力的心理状态和行动感染力。而邓恩和爱德华的作品,将人类心理活动的关注转向了人类的脑部活动,无论是从制作过程还是形式效果来看,两位博士所创作的神经绘画,都有着类似的神经元传导和意识分析潜质。

然而在两位博士看来,这些图像只呈现了神经元大概的样子,并未准确传达大脑内的复杂性。在完成了第一阶段基于生物图像而再创作的抽象绘画作品后,两位博士又进一步深入研究,将科学与艺术进行了一次更为紧密的结合,开创了他们第二阶段的实验。邓恩博士与爱德华兹博士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术,创造出了脑内生物艺术作品《自我之影》(Self Reflected),这件作品主要是为了展现人们观看微蚀反射艺术作品时的脑内反应。《自我之影》的创作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邓恩博士亲手绘制了150种神经元图像,在爱德华兹博士的帮助下把图像都扫描进电脑,在电脑上这些神经元被排布在了正确的解剖部位;第二步,他们利用计算机算法,模拟再现了大脑的发育模式(将50万个神经元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及神经冲动在脑内各功能区的传导;第三步,他们将这些图像制成微型蚀刻(Microtchings),其做法类似于光刻工艺,将紫外线照射到光刻胶层的表面,雕刻出立体的图案,并在立体凹槽的最外层涂上黄金提高反射率。当光照射进凹槽时光线流转,观众从不同角度观看会产生不一样的动态图像(图1-2为动态截图)。当观者围绕作品走动,离散地接受视觉信息的同时,也能細致地了解大脑本身。

《自我之影》是两位博士通过神经学研究、手绘、数字灯光设计等一系列行为完成的艺术作品(图1-3),尽管是用电脑映射出来的效果图,其长线条和弧线的自然应用,体现了流线型的生物美感。且展现出来的动态别有一番风味,各元素在同一空间中对立而协调,画面中的脑部结构如植物一般舒展,在色彩、形体上,都使观者感觉舒适均衡。创作者通过将大脑活动作为艺术对象展示的方式,给了观者一个思考的契机去了解大脑本身,去讨论大脑和思维的关系,进而让观者去思考“思考”这件事本身,改变了人们对脑内艺术的元认知能力。

面对这些采纳了前沿科技手段的作品所呈现的新形式和新内容,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自我之影》是一件生物科学作品,还是一件艺术作品?首先,这涉及创作者的身份问题。两位创作者称自己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他们利用神经学研究成果创造艺术作品,不论是造物材料的生物学科性,抑或是成果展现出来的艺术性,这种双面性无意间造就了创作者职业的朦胧性。由此,究竟科学成为艺术家手中的笔,还是艺术是科学这块石头上开出的花?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回答。一方面,从常规角度去理解的话,可以认为科技的发展导致艺术作品呈现了更多的表现材料和表现方式,例如3D打印技术、生物工程、仿真模拟等,这些技术成为了艺术家手中的工具,为观者带来了更为沉浸式的体验。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理解,是否可以认为科学的尽头就是艺术,理性的尽头就是感性。科学是严谨理性和各种规律法则的结合,然而美同时也存在于简洁的数理公式中,将科学理性推导完成到极致就是一种艺术。邓恩博士与爱德华兹博士在追求科学的路途中产生了创作的意识,他们认为艺术具有情感的力量,这是大数据所无法做到的东西。因此有意识地运用构图和设计的力量,使得科学技术具备了本能的感染力,变成了一件艺术作品,这也正阐明了艺术作品的主观性可以促成两者间的转换。

三、生物艺术探索自然科学的温度

生物艺术不只是探寻表面的形式与美感,还可以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与生命本质。自然科学本身的精密性和严谨性特点只会给大众冷冰冰的印象,而有温度的艺术则会传递给观者一种人文的温暖,所以,当我们尝试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譬如在生物艺术应用方面,既完成了探究生命秘密的使命,又描绘出生命之美,就使艺术赋予了科技温度。

在克里斯蒂安·波克(Christainbok)的作品《异形文字》(the xenotext)中,他通过一种特殊的生物语言利用DNA序列撰写文本,将蕴藏诗歌内容的DNA整合到了细胞中。因而文本会被有机体以蛋白质的形式进行“表达”,最终使有机体制造出一种可行的良性蛋白质(具有高级三维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从分子式的字母角度分析,每个字母本身的成分和结构表达出来就是另一种文本。通俗地讲,伯克首先把一首常规的文学诗歌以特定的规则进行编码,然后把编码转化为只有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T(胸腺嘧啶)四种碱基的DNA序列。接着他将把这组DNA序列植入到植物的细胞中,细胞将产生生物变化制造出一种蛋白质。最后伯克将根据蛋白质的化学分子式中的组成字母作为规则,来写出一首新的诗歌。例如,尿嘧啶(Uracil)的分子式是C4H4N2O2,那要创作一首关于尿嘧啶的诗歌,必须在这首诗中采用4个C开头的单词,4个H开头的单词,2个以N开头的单词,2个以O开头的单词。简而言之,就是将一首诗歌转化为DNA放入植物细胞,然后再由植物生成的蛋白质转化为一首新的诗歌。

在诗人波克的尝试中,出现了这样一些由植物创作的具有强烈文学美感的诗句,如“任何生命形式都是循规蹈矩的”“仙女身上有玫瑰色辉光闪耀”……也许不只是诗歌,所有与生命相关的物质,或许都能进行如上的转化。正如伯克所说,他创造的不只是一种生命的形式,更是可以存放诗歌或是其他物质的工具,抑或者是一台写诗的机器。这就回答了上文所提及的,艺术作品应该成为一种理解世界感知温度的方式。不局限于获取观者的观看,更希望观者能感知当下世界,甚至是微观世界。艺术用这样的方式刺激观者的感官,使其感受到科技的温度和魅力。当科技作为一种手段,让我们更贴近自然的生命,甚至能够与其产生对话和沟通,那冰冷的技术仿佛也具有了一种人性的温度。

四、生物艺术探索思想与批评

艺术作品的存在有其价值与意义,创作者要做到的是如其所是,并把创作过程中那一瞬的灵光——即它恰巧出现的那个时空,传达给观者。我们既探寻生物艺术的温度,也有着属于旁观者的反思与批评。作为当代艺术领域正在探索的新类型,生物艺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深度参与当下的社会议题,艺术家们利用生物和科技指涉、讽刺、隐喻当代社会中的种种事物,有一些是人们社会政治生活中热议的话题,也有一些是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有的艺术家甚至创造了一些新型的“物种”,在这些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的“新物种”面前,每一个观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观察角度。

(图2-1)为巴特·赫斯(Bart Hess)创作的《突变体》(Mutants),创作者以人的身体为媒介,通过液化乳胶来塑造身体。接着他利用各种数字技术手段拍摄表现人体与服装的相融相生,人和乳胶仿佛共同构成了一种新的有机生命体。在这些影像中,艺术家融入了多种艺术形式和元素,如舞蹈、雕塑作品、电影、3D科技、时尚等。不仅如此,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显现出了强烈的未来主义倾向,作品里呈现出对技术、力量、速度、年轻新奇感觉的偏爱。

《突变体》展现了服装和人类皮肤的关系——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类为自己制作服装,衣服是人类的羽毛,是皮肤的延伸。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时尚衣物越来越热衷,通过逐新求异的衣物来遮掩自己原本的天然皮肤,变成一个个迷失于物质表象的新物种。赫斯在作品中为何选取棕色来表现皮肤,而不是白色,黄色或者是其他的颜色?创作者是否意在告诉观者,这个选择是有缘由的——希望我们能抛开白人中心主义观念,去更多关注非西方文化的地区和部落。巴特·赫斯(Bart Hess)作为一个艺术家,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去定义了其心中的一种美,这个定义正在挑戰观者所做出的决定。

此外,以活体有机物作为材料的艺术作品也引起了社会的巨大争议。黄永砯的《世界剧场》(Theatre of The World,图2-2),1993年首次展出,2017年在纽约古根海姆再次展出时,因受到了动物保护组织人士的激烈抗议而撤展,上图为撤展后的作品照片。在这一作品中,黄永砯将壁虎、蝗虫、蟋蟀、蜈蚣、蟑螂等多种昆虫和爬行动物装进密闭的容器里,给予它们相互啮噬残杀的空间。这些动物就在这一密闭空间中相互搏杀,一旦有动物死亡,新的替代品立刻被置入容器,整个残酷的弱肉强食的过程就是作品的主体。龟状的拱形圆顶给人一种刺冷的感觉,为前来观看展览的观众设定了整个表演的基调。这件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结合时代背景,也许夹杂了更多的政治特色。但是当我们把20世纪的这件艺术品再次于当下展出,就与此时此刻不断发展着的人类社会文化产生极大的冲突,即上文提及的本雅明先生的“存在那个独一无二的时空”被改变了,而被改变的,就是人类对个体生物生存权利的重视以及共识。

一言以蔽之,这一类探索思想和批評的作品的创作目的之一,或许就是让观者产生反感,继而反思作为“上帝”的人类。由此出发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是否只要创作者的目光是批评的,那即使作品呈现的是恶,也很难界定说这种呈现本身是“恶”或者“坏”的,因为作品的目的即在于让观者反思自身的恶?这是一个复杂却能够引人无限沉思的议题。

不论是《世界剧场》,还是开头所提及的荧光阿尔巴兔等这些活体有机物参与的作品,我们该如何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去评判这些作品?当一件作品不再依托于技法、手工创作,而是直接利用植物、动物体构成艺术关系时,出现了一些深层的疑问,例如“ 这些‘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是否就是一种人类沙文主义?”“当人类把自我放在一个上帝视角,动物的自由权、生存权被人类完全掌控时,人类是否认为只有自身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并且把自身利益作为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道德评判的依据?”,创作者通过作品把这些问题推到了观者面前。人类“干预”自然的这种想法首先就承认了人类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反之不接受这个预设,把人类当成自然的一部分的话,自然作为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理所应当人类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物所属自然具有合理性。自然环境从远古到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否可以说改变的那一部分环境以及灭绝的生物,也是被“干预”的结果?只是干预的主体对象是非人类生物或者自然而已。社会这个概念是人类为了与自然概念区分才有的,既然如此,也就没有所谓的“万物平权”,所以人注定是高人一等的,因此人聚集称之为社会,动物群聚称之为种群。问题的最后,也就变成了人类应该如何去与自然和谐相处。包括说技术发展到一个阶段成熟后,能够进一步主宰万物,是否伦理标准本身也会因技术而变化?就像前不久的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编辑婴儿的例子,社会应当做出什么样的反应?重要的是,“我能这么做,我可以这么做,我应该这么做”这三者的关系应该区别好。个体、社会、自然,这三个概念相互牵掣、制约,也没有办法割舍,那么其中必然有一个微妙的平衡不能够逾越。而生物艺术很大程度上点醒了人们,让观者去思考这一平衡点。

五、生物艺术的存在意义及反思

当今时代是生物的时代,生物艺术反映着当今时代科学与艺术更深层次的交叉。“与大自然的对话是艺术家的必要条件”,艺术家、科学家们不仅探索其艺术美与温度,也深入思考伦理问题与批评。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随着对其的深入,技术将由手段变成一种艺术语言。深入地说,艺术就是作为载体传递艺术家的灵魂;而科技的发展,就使得这个载体更加“多元”。这是生物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出现的基础。

卡茨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道:“通过艺术创作揭示生命工程革命的一些隐含的意义, 创造出不同而多样的视野, 让人们对自身有最根本的了解,这就是当下艺术最迫切的任务。”生物艺术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照进我们熟悉却又未知的身体,让我们接触到由生物各种物质能量、原始的冲动欲望组成的“本我”(the Id),从而深入的探寻人类精神上的“自我”(the Ego)。换个比喻来说,“自我”是“本我”的控制者。如果“本我”是一匹马的话,那“自我”就是马背上的骑手。马比骑手强壮,骑手控制着他。但不可避免马总有失去控制,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人类需要思考的是,道德价值和生命表现之间的落差。艺术家们第一次以这样直观、理性的方式来表达自身对生命、对自我的思考,这也是对传统思维的一种突破。

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在看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到底是在看什么?创作者希望用一种永恒的方式来给予观者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正如亚当(Adam Y)所言,“生物艺术要做出来”,“只有真实的存在了才具备真实的力量,才能引出伦理这些维度的真实讨论和人对它切实的感受,任何对其抽象和坍缩都不能代表”。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介入到了人与生物的相处这种讨论中来,它给形塑现实以及为未来世界的生命构造注入了别样的想象力。生物艺术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自我认知、自我行为规诫等伦理问题。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有序地生活发展,很大一个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多年来不断发展、约定俗成的内心法则,也就可以理解为“超我”(the Superego)——融合了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具有控制“本我”的能力和说服“自我”的冲动。而艺术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一旦这些大众所认可的东西受到了挑衅和制约,那么可以想象,一部分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大众所熟知的;但是那些前所未有的“新物种”呢?应通过组织文化立项来作为一个新思路新思考,从而更好地发展生物艺术。同时,生物艺术也是一种警示,时刻提醒科技、艺术领域的人士、立法部门对无孔不入的科技和艺术进行监督和管理,即艺术不但要追求美的上限,提高人们对生命里的美学认知,同样也要为人类画出一道底线。

(责任编辑:张贵志)

参考文献:

[1]胡斌.当代艺术与生物、生理实验结合的趋向[N].中国美术报,2016-7-25(18).

[2]Clice Bell.Art[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

[3]Aristotle.Poetics[M].商务印书馆,1996::74-75.

[4]Rachele Dini. Walter Benjamins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M].Macat Library:2018-02-21.

[5]李恺悦.艺术与科学的微观折叠——基于丝状真菌的艺术创作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7):46-47.

[6]谭求.浅析生物艺术[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8(04):20-23.

猜你喜欢

批判性温度
一张票的温度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停留在心的温度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测个温度再盖被
找回温度
用26℃的温度孵化成功
探索批判性思维与英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