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文言字词 深思“文”和“言”
2020-04-16周晶晶
摘要:新课标提出:“高中教学需要注重古文化对学生的陶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文言文阅读让学生品味古典文化的魅力,而学生对文言语境的感知能力是在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形成的。拟从文言文阅读文体特点出发,紧扣文言字词,融入古文化的熏陶,从而达成“文”“言”并重,进行有效地文言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字词;“文”与“言”
文言文教什么?文言文的阅读抓手是什么?如果教师离开“言”,一味地讲解古代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那么“文”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相反,如果教师脱离了“文”的环境去解决“言”的问题,“言”就会成为一堆瓦砾。文言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古人的心灵和思想,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談如何从文言文字词入手,引导学生体悟文言文中的深刻文化意蕴。
一、抓住字音,读准文本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忽略了字音的读法,认为那是初中教师的责任。文言文注重“文从字顺”,如果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读出字音,断出语句,会为其理解文本打下基础。教师教授文言文的时候,脱离文本,让学生死记硬背几个文言实词或者虚词,从而理解文意,这种方法无疑是机械、低效的。
文言文学习的第一大法宝就是诵读。学生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是在诵读中慢慢形成的。一些难点只有通过多次诵读学生才能理解感悟。通过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语气,读出通假,读出句式特点,学生就会理解文本的内涵。以《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教学为例:
师引导学生读“夜缒而出”一句,学生对“缒”字把握不准。
师(出示)缒的写法,矫正读音,结合具体的写法和读音,分析“缒”的含义。
生(朗读)“夜缒而出”一句,明确“缒”的含义为“用绳吊着重东西往下放”。
师:这里用“缒”是什么意思?为何要用绳子吊着东西?
生1:此处用“缒”是为了说明郑国已经被秦国包围了,烛之武没有办法只能用绳子悄悄地把自己系出去。
师:很好。“夜缒而出”一句指出了烛之武在兵临城下,夜里出了城墙,请总结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生2:烛之武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
生3:他是一个不计个人恩怨的人。
生4:他是一个决策干练果断的人。
本节课教师直接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入手,让学生说说容易读错的原因,然后教师从学生读错的字中挑选较为陌生的字,有意识地绘出字形,从而让学生再次朗读,体悟字义。教学从读音串起了字形、字意,看似简单,却耐人寻味。这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言”,有助于学生在遇到陌生文本时进行思维的转换,从已知推导出未知。
二、抓住字蕴,读懂文本
首先,文言文中每个字都具有丰富的含义。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帮助学生捕捉到这些含义,然后结合自身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去思考文字背后的意蕴,形成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找出最容易解释错误的字,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有指导性的问题,理解字的意蕴。比如,肖培东老师在执教高语补充篇目《论语》一文时,他要求学生找出《论语》中容易译错的字词。学生找出了“匹夫不可夺志”的“夺”,“三十而立”的“立”,“饭疏食,饮水”中的“水”,这些字学生在翻译的时候理解不够准确,肖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相近的字进行辨析。比如“水”字在古代汉语中解释为“冷水”,而“汤”在古代指的是“热水”,进而引出《诗经·氓》中的语句“淇水汤汤”中“汤汤”的含义。在讲解“夺”字的时候,肖老师有意识地引出学过的文本“舅夺母志”中“夺”的内涵,学生通过已知走向未知。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这些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古今异义”在这里也得到了巩固。
其次,文言文凝聚了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如果一味地进行实词、虚词、句式等讲解,势必造成对古代文化的割裂。所以,文言文教学不应该离开“文”,教师应该在文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带进古人的内心世界。我们需要抓住字句,学习“言”的时候,成就“文”。比如,学习《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字句,品味字义,然后让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文本的深层意蕴。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比如学生抓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中的“繁”和“寡”字的意义,提出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的人生启示;有的学生抓住“慎始而敬终”中的“慎”字,理解它的古义,然后提出“做事情要竭尽所能、实现自我”。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对字义的理解与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学习修身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
三、抓住字句,体悟人生
文言文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会文言文学习的趣味,从而体悟人生道理。对于高语教材中一些情感充沛的文言文,教师可以从文章中的典型字句入手品味文本中的人文情怀,让学生体味情感。比如在教学《祭十二郎文》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情感的语句,找出感叹词。学生集中找到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其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生1:三个“邪”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生2: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
生3:连用三个“乎”字,强化了反问、质疑的语气,表明作者不相信事实。
生4:三个“也”字强调消息的不可信,其实表达作者难以表达的哀痛。
生5:五个“矣”表达的是肯定、无奈的语气。
师:能否将几个虚词表达出的情感,绘制一个情感波动图。说一说作者产生这种情感波动的原因,叙说作者与十二郎之间的故事,探讨原因。
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具有浓郁文学色彩的文本,如《滕王阁序》,教学时要把重心放在文中重点字句的品味上,从而感悟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学习《论语》《孟子》等具有思想厚度的文言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古人思想的博大精深和睿智旷达。笔者在讲解《论语》的时候,让学生抓住 “学”“思”“志”“时”“师”“善”“贤”“矩”“义”,结合句子做了阐述,然后结合这些字造句,从而阐明如何做人,如何修身。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从纵深处挖掘文本的精华。“文”与“言”的并重需要从文本着手,文本中的每一个字都闪耀着古人思想和求索的光辉。注重文言字词的教学,并将之巧妙地服务于课文的理解,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有“言”并有“文”。
参考文献:
[1]徐海姣.试论文言文语感教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周晶晶(1985—),女,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一级教师, 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