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2020-04-16郭星韩恒朱庆祥

设计 2020年5期
关键词:可持续性精准扶贫

郭星 韩恒 朱庆祥

摘要:以河北省为例研究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可实施性,然后通过对河北省设计介入的扶贫项目的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其可持续性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设计扶贫和设计教育同步进行、设计以符合市场规律的机制参与扶贫、构建设计驱动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为核心的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的设计介入精准扶贫模式,能够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创新动力,提升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设计扶贫;设计介入;精准扶贫;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3-0116-03

引言

消除贫困是人类发展的长期目标之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虽然二十一世纪第一个二十年已经过去,我们的科技和生活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贫困依然是一项困扰人类的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政府和机构都在为消除贫困而努力。自十八大以来,我党更是把消除贫困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自此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贫困人口大幅下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2012年为9899万,到2018年减少到1660万[1]。但是,已脱贫人口中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且随着扶贫政策的退出快速出现,返贫现象已严重影响扶贫成果。我国将在2020年底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扶贫开发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一方面通过各项措施消贫减贫,另一方面需要巩固扶贫成效,使精准扶贫具有可持续性。

在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设计界充分发挥学科的特长和优势,对设计介入精准扶贫进行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并形成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设计介入精准扶贫同样需要考虑可持续性的问题,运用设计思维的减贫消贫是一个持续的长期过程,并且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迭代优化,设计介入精准扶贫并非一锤子买卖,也不是设计师或设计机构设计一套方案或一个项目就可以解决问题。本文从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角度,基于贫困地区自身的特点,研究贫困地区如何可持续地使用设计作为经济发展驱动力,实现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防止脱贫后返贫情况的发生。

一、研究背景

政府和设计行业协会对设计介入精准扶贫进行了政策制定和方向引导。在2017年的全国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和企业就设计如何介入精准扶贫展开了探讨,并展出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在余杭良渚梦栖小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首次共同发布了《设计扶贫宣言》,倡议全球设计相关组织与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合作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设计扶贫工作,充分运用和发挥设计的力量,将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作为共同任务。2018年8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设计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以产品品质提升、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号召设计师、高校、设计行业和企业通过设计的手段参与精准扶贫,并提出了量化的设计目标,为设计介入精准扶贫提供了可实施路径[2]。政府的政策和行业协会的倡导从顶层为设计介入精准扶贫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方向指引。

国内外学者对设计介入精准扶贫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国美术学院的宋建明教授在《设计作为一种生产力,可精准扶贫》中提出了设计可以综合各种资源形成创造性的力量,是一种智慧型的生产力,可以助力精准扶贫[3];四川美术学院的皮永生教授在《设计介入农品的价值提升研究》中提出通过设计可以让农产品商品化和品牌化,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助力精准扶贫[4];四川师范大学的黄姝彦在《精准扶贫战略下羌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中论述了通过设计帮助贫困地区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开发的实现策略[5];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在《基于社区的文化创新:“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中提出通过以社区为中心的设计和参与式的方法,促进贫困地区文化和产业的平衡发展,并阐述了“新通道”项目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内容[6]。设计史学家维克托·马戈林提出将设计作为社会服务来介入参与社会问题,能够解决旧模式所不能满足的社会需求[7];日本的宫崎清认为故乡是充满宝藏的福地,并将社区资源分为“人、文、地、产、景”5种类型,设计师从这五个方面入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区[8];目前国内外关于设计介入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介入的前期和中期的方法和策略上,以及具体的设计项目开展的方法和策略。而关于贫困地区如何在设计帮扶资源撤离后,持续性地获得设计赋能,实现设计介入的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

二、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理论依据

(一)设计学科的特点使其可以介入精准扶贫:2015年10月在韩国光州召开的第29届年度代表大会上,世界设计组织WDO(WorldDesignOrganization)公布了设计的最新定义,(工业)设计是一种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推動创新,促进商业成功,通过创新的产品、系统、服务和体验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质量。设计属于交叉学科,通过协同创新来解决复杂问题,让产品、系统、服务和体验变得更好。设计通过把问题重新定义为机遇,提供了一种更乐观的看待未来的方式。它将创新、技术、研究、商业和客户联系起来,在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提供新的价值和竞争优势。设计概念的变更和拓展表明设计已不仅仅是提供产品和服务,而是越来越深刻地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当中,扶贫问题是一项涉及到多个因素、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复杂社会性问题,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设计学科的特性使其可以链接多个学科,协调多方资源,探索社会需求,设计可以作为贫困问题解决方案形成过程强有力的催化剂,为扶贫提供创新驱动力。设计在介入精准扶贫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根据贫困地区的人群特征和产业特点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产出解决贫困问题的系统性的创新方案。

(二)用设计解决贫困问题是设计师的责任和义务: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健康发展,创建一个更好的世界,一直是设计师的责任和义务。早在19世纪下半叶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威廉·莫里斯就主张艺术不应只为少数人服务,设计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希望设计师用设计造福全社会[9]。20世纪初期兴起的现代主义运动,同样具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倾向,现代主义设计先驱把创建一个更好的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希望利用设计改变社会底层的困境,通过设计改变社会的状况,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设计师维克多·帕帕奈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大力提倡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认为设计师应使用设计去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10]。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政府当前着手解决的重点问题,这个社会性问题的背后是贫困群体对当前生活状态改变的希望,消贫减贫是当下社会的设计需求,设计师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设计的角度帮助贫困群体,发掘贫困群体和地区的需求,用设计改变贫困地区的现状,这是设计师的社会职责所在,在解决这个社会性问题的同时,设计师的设计活动获得意义,设计师的职业价值得到升华。

(三)设计介入精准扶贫是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贫困地区并非一无所有,他们有的具有优美奇秀的自然景观,有的具有丰富的特色物产,有的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他们暂时与经济发达地区脱节,他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开发观念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最好的扶贫方式就是使他们参与生产的商品或服务能够销售出去。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者群体发生了迁移,其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也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消费升级驱动供给侧改革,这就要求供给端转变思路,研究消费者心理和需求,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消费者、打动消费者。贫困地区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与现代社会消费端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设计是连接资源和市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通过研究消费端的需求和供给端的特点,设计能够把资源转换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弥合供给端和消费端的沟壑。在技术趋同的背景下,商品和服务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需要用设计来赋予其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其产品价值,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增加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设计介入扶贫能够为贫困地区产业升级提供创新驱动里,能够推动社会的消费升级。

三、河北省当前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现状

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山,北靠燕山和张北高原,省内兼有海滨、湖泊、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多样化地形。河北省内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片区和黑龙港流域片区,2012年河北省确定了62个扶贫开发片区县,列入燕山-太行山片区的县共22个,总面积为9.3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097.5万人,其中承德市5个县,张家口市9个县,保定市8个县。列入黑龙港片区共36个县,总面积为2.4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417.3万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扶貧成效显著,贫困县陆续摘帽,截至2019年全省还有13个贫困县,将近40万贫困人口[11]。

通过对河北省扶贫项目的深度调查,河北省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设计参与扶贫项目的形式主要有三种。(1)设计介入品牌建设,通过设计提升产品价值,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在行唐县西城仔村的“御叶坊”红薯叶茶扶贫项目中,通过对茶叶包装和品牌的设计提升茶叶的价值。邯郸市魏县通过对鸭梨品牌包装的设计提升产品层次,并通过品牌赋能,推动区域农产品品牌化。(2)设计参与扶贫项目公共设施建设,提升扶贫项目体验和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在石家庄市平山县石榴沟扶贫项目中,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师生为石榴沟村的扶贫项目规划设计了石榴文化广场、石榴博览园。河北地质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师生为张家口市阳原县辛堡乡王家夭村、刘家小堡村设计制作了主题文化墙绘。(3)设计介入非遗产品开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经济价值。作为全国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的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0多项。在传统文化开发中,坚持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布画等为切入点,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保护了传统文化;

四、河北省当前设计介入扶贫存在的问题

从对河北省内设计参与精准扶贫的项目调研中发现,设计大都作为辅助性策略,碎片式的局部参与项目,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虽然可以为扶贫项目提供一定的帮助,但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力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设计赋能的作用没有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人才短缺:河北省整体设计人才非常短缺,贫困地区更是如此。贫困地区所需设计人才分为两类,其一为设计师,实施具体方案的设计,其二为设计管理人才,由设计师担任或具有设计意识的管理者担任,设计管理者决策如何使用设计。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条件差,很难吸引设计人才常驻,而项目管理者也往往设计意识淡薄,不能承担设计管理者的职责。目前河北省的设计介入扶贫项目,多为帮扶模式,即高校设计系师生、设计机构、设计师到贫困地区以提供设计技能的方式参与项目,当项目完成后,设计相关人员即撤离。设计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迭代的创新过程,设计人才是这个过程的核心参与者,而扶贫项目缺乏常驻设计师和设计管理人才,极大影响以设计为主的项目的可持续性。

(二)帮扶的设计合作形式缺乏持续性:目前河北省内,设计介入扶贫项目以帮扶为主。帮扶模式下,外部设计资源和扶贫项目的对接主要有三种形式:项目管理者根据项目需求寻找目标设计资源、政府或行业机构组织的帮扶活动、设计资源主动出击寻找扶贫项目。在帮扶模式的合作中,合作临时形成,设计资源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为贫困地区提供帮助,合作形式没有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没有形成健康的可持续合作模式,不能对扶贫项目提供稳定的设计支撑。而对于扶贫项目,在初期各个环节都需要设计的持续参与,在中期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修改设计方案,在后期,需要不断推出新的创新方案,以持续吸引消费者。在设计介入的扶贫项目中,如果没有稳定的可持续的合作模式,设计的功用会大打折扣。

(三)碎片式的参与影响设计潜能发挥:目前河北省设计参与扶贫项目多为局部参与,碎片式设计,比如设计一个标志、设计一个包装或设计一个产品外观等。仅仅使用了设计的表层,而设计作为资源整合者,创新驱动者的角色得不到体现,没有建立一个以设计驱动的创新系统。精准扶贫需要改变旧有状态,创造新状态,而且是持续不断的创新。设计介入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应协调多方力量,应通篇考虑,全局参与,通过设计学科构造一个协同创新系统。而碎片式的参与,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设计在扶贫项目中的潜能。

五、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针对河北省内设计介入扶贫项目在可持续性上存在的三大类问题,提出了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应用该模式可提高设计介入的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防止脱贫后返贫现象的发生。

(一)设计扶贫和设计教育同步进行:河北省紧邻北京、天津,受大城市人才虹吸效应的影响,设计人才短缺。采用设计扶贫和设计教育同步进行的方式,扶贫和扶智相结合,缓解贫困地区设计人才短缺的问题,激活当地人群的内生动力,提升项目的可持续性。设计扶贫过程中的设计教育包含两方面。

1.把对扶贫项目的设计与和对项目参与者的设计教育结合起来:一些扶贫项目需要设计的持续介入,而当地又缺乏设计人才,当外界设计资源介入时,可以把对项目的设计和对人的设计教育一起开展,培养本地化的设计人才。设计教育主要针对两类群体,其一为设计或服务的实施者,比如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制作者,可以采用共同设计的方式开展设计教育,即专业的设计师和手工艺者一起做设计,形成新的协作关系【12】,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从手工艺者身上学习手工艺产品的在地化知识,而手工艺者可以从设计师身上学习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知识。传统手工艺者对产品的材料、技术烂熟于心,加上现代设计知识的培训,产品的设计、生产集于一身,更有利于传统手工艺者发挥才智,当外界的设计资源撤离后,他们也可以独立完成产品的设计,使设计可以持续推动产品的创新。设计教育针对的第二类群体为扶贫项目的管理者,比如基层村干部或小企业主,项目管理者的观念直接影响设计介入扶贫项目的广度和深度,可以采用模范案例参观、设计培训的方式,提高管理者的设计意识和设计协调管理能力,以使其在项目后期发展中能够正确、合理地使用设计,增加项目的持续性。

2.把高校设计教育和区域扶贫项目结合起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是河北省高校设计教育的使命之一,设计介入扶贫为高校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为设计教育赋予了新的价值。高校可以在课堂教学、专业实践、教改研究等方面对接区域扶贫项目[13]。把区域扶贫项目导入高校课堂,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传统设计教育以课堂教程为中心,扶贫项目是社会性课题,可以提升学生用设计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通过课堂的实践教育,学生毕业后更能胜任當地项目的设计工作;此外高校的设计实践成果还可以择优作为扶贫项目的解决方案。

(二)倡导符合市场规律的设计参与机制:针对河北省的设计帮扶为主的设计参与机制,提出设计必须以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参与,以保障设计参与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设计参与扶贫项目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1.合作共赢原则:项目的多方参与者,应根据市场规律,协调分配相应的利益,才能保障扶贫项的持久健康运行。先行研究者已经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可行的合作模式,例如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资本+设计+扶贫”的扶贫模式,该模式下,参与扶贫项目的企业、设计提供者、贫困群体都能获得合理的收益,保障了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

2.可实施性原则:设计参与扶贫项目的合作机制要能够促进项目的顺利执行,具有良好的可实施性。湖南大学的季铁教授在“三重螺旋”的基础上提出了“四重螺旋”协同创新模式,把文化持有者纳入产学研体系,增加他们的脱贫积极性【7】,提高了设计介入扶贫项目在当地的可行性。此外针对贫困地区的中小企业,没有条件创建自己的设计部门可以采用虚拟设计部的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整合经济发达地区的设计资源,建立远程虚拟设计部【14】,保障帮扶设计资源撤离后,企业可以持续地使用设计。

(三)构建设计驱动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针对河北省内设计以碎片化局部参与扶贫项目的形式,提出了构建设计驱动的协调创新生态系统的策略。设计驱动式创新理论最初由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管理与设计学院罗伯托·维甘提(Roberto;Verganti)教授提出,与技术驱动式创新相比,设计驱动式创新不再强调技术的独创性,而是通过对资源、技术、社会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创新性整合,创造出新产品[15]。河北省贫困地区,经济和技术落后,研发力量薄弱,设计驱动的创新是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设计介入的扶贫项目可以从两方面构建设计驱动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1.在贫困地区构建设计驱动创新的社会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设计驱动创新系统的生存基础,贫困地区政府应构建适合设计创新产生、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制定鼓励设计创新的政策措施,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贫困地区项目使用设计服务;(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设计创新者的利益。(3)完善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建区域设计交易平台、设计资源共享平台、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等基础设施,为设计驱动创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2.在扶贫项目内构建设计驱动的协同创新系统:首先需要在扶贫项目内导入设计管理思想,建立有效的设计管理机制,项目的决策层应配置具有一定设计管理知识的人负责统一协调各项设计活动。其次,增加设计介入的广度和深度,设计应从项目的初期开始介入,全链路参与,充分发挥设计跨学科的优势,协调利益相关者,整合各方资源,以设计为主线链接项目参与各方进行协同创新。最后,通过设计意识培养,使扶贫项目利益相关者逐步理解设计、接纳设计、使用设计,激活集体的创新潜力,最终形成以设计驱动的协同创新系统。

结论

2020年我国将实现现行扶贫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扶贫工作到了最后攻坚阶段。用设计解决社会贫困问题是设计师的责任和义务,设计学跨学科的特点,使其能够链接多方资源协同创新,为扶贫问题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此外,设计介入精准扶贫也是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和社会消费升级的需要。在调查河北省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设计扶贫和设计教育同步进行;设计以符合市场规律的机制参与扶贫;构建设计驱动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该模式能够激发贫困地区的创新内生动力,为反贫困提供持续驱动力,提升设计介入的精准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有效预防脱贫后返贫。

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903130500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健.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形成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J].财经科学,2018(07):48-58.

[2]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设计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Z].2018-08-13.

[3]宋建明.设计作为一种生产力,可精准扶贫[J].装饰,2018(04):23-27.

[4]皮永生,段胜峰.设计介入农品的价值提升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10):8-13.

[5]黄姝彦,岑华.精准扶贫战略下羌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10):28-33.

[6]何人可,郭寅曼,侯谢,蒋友燏.基于社区的文化创新:“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J].公共艺术,2016(05):14-21.

[7]季铁,郭寅曼.针对设计参与的特色文化产业的产学研模式探索[J].包装工程,2017,38(24):18-22.

[8];SUZUKI;N,KIYOSHI;M.;Flowering;of;the;Total;Person:A;Practical;Design;Philosophy;for;Indigenous-Led;RegionalDevelopment[J].;BulletinofJapaneseSocietyforScienceofDesign,2008,55(1):37-46.

[9]王瑩.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包装工程,2018,39(08):38-41.

[10]维克多.帕帕奈克,周博译.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5-68.

[11]陈玉玲,郭晓梅,丁利杰.河北省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自我发展能力分析与评价[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11):71-73.

[12]邓楚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融入精准扶贫问题和对策研究[J].设计,2019,32(11):132-133.

[13]李文嘉,唐嘉蔚,夏毓琦.设计学视域下的教育精准扶贫的责任维度与实践路径研究[J].设计,2019,32(23):78-80.

[14]朱庆祥.基于虚拟设计部的小微企业设计管理模式研究[J].设计,2019,32(21):100-102.

[15]宋立巍.从产品到社会:设计驱动创新策略[J].设计,2015(12):126-127.

猜你喜欢

可持续性精准扶贫
北京冬奥会的“六有”可持续性管理经验
企业可持续性的表征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成立
室内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方式探究
我国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及可持续性分析研究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