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悬臂椅设计归属权研究谈设计教育中对抄袭的界定
2020-04-16任梅
摘要:悬臂椅是对没有后腿的一类椅子的统称。荷兰建筑师Mart;Stam和包豪斯教员Marcel;Breuer分别对当时新兴的钢管新材料进行探索从而设计出了各自的悬臂椅。由于两款悬臂椅的设计发布时间相近,外形雷同度高,引发了一场长达六十多年的关于悬臂椅原始设计归属权的纷争。本文将从悬臂椅的诞生开始讲述,着重分析两位设计师作品设计出发点及设计方法的差异,从而得出在设计教育中,应该更多看到过程中不同的设计方法与推理逻辑,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而不应仅仅以结果导向以最终形式为判断标准。
关键词:悬臂椅;钢管;椅子设计;殊途同归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3-0102-02
引言
悬臂椅是对没有后腿的一类椅子的统称,德文词源为Freischwinger,意思是人坐下去以后,坐椅面因没有后腿支撑,受重力作用而轻微自由摇荡的意思【1】,英文翻译为Cantilever;Chair,意指椅子的造型像建筑中的悬臂梁结构,中文翻译多采用英文直译过来的悬臂椅,也有部分学者称其为S形椅。
一、悬臂椅的诞生
19世纪中期,人类社会进入又一轮快速发展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开始紧密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缔造了一系列巨大成果。钢铁业在这一潮流中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生产中批量生产的模块化钢管板材的出现给设计师们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灵感,使他们得以不断探索更多、更新的造型及功能可能性。
在这一背景下,设计师们探索和创作了大量的钢管椅,其中就包括荷兰建筑师Mart;Stam和包豪斯教员Marcel;Breuer的作品,他们分别以自己对钢管这个新兴材料的理解和探索设计出了各自的悬臂椅。由于两款悬臂椅的设计发布时间相近,外形雷同度高,引发了一场长达六十多年的关于悬臂椅原始设计归属权的纷争。
下面我们先来看下两位设计大师的设计过程和他们的作品:
(一)悬臂梁设计启发下的建筑师作品:1926年,受建筑建造中的立体空间探索和建筑中的悬臂梁概念的启发,荷兰建筑师Mart;Stam设计了一把挑梁悬臂结构的椅子——第一把悬臂椅,这把椅子由十根用于输送煤气的钢管组成,每根钢管间用连接件连接,共用了十个连接件,在装配过程中,其中一根管子必须锯穿,所以也可以说是十一根煤气管组成[2]。这把椅子没有后腿,以连续的线为椅子的基本基础概念。1927年斯图加特工业联合协会的展览上,Mart;Stam展示了他的无后腿椅设计[3]。图1展示了这把悬臂椅的骨架。后来,Mart;Stam增加了一根钢管,用于加固结构,以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承重问题,如图2[2]。
由于管子用厚重的铁填充物加固,使得椅子并没有想象中的弹性。Mart;Stam对椅子是否有弹性并不太感兴趣,他更感兴趣的是椅子的形状和他的建筑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也导致了椅子的高度棱角和立方体形状。Mart;Stam对建筑的关注也解释了他对悬臂原理的兴趣以及其在家具上潜在的应用探索。为了达到预期的正式效果,他使用了直径20毫米的细管,把它弯成尽可能大的曲率,曲线半径为4.5厘米,底部有一个明显的用螺栓固定的外套筒连接[2,3]。
(二)钢管材料性能和弯折工艺探索下的工业设计品:Marcel;Breuer
本身是包豪斯的学员,毕业后留任成为包豪斯教员,提倡功能主义和现
代设计,成果累硕,在材料研究方面极有建树。1925年,Marcel;Breuer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把钢管椅——“Wassily-Chair”,如图3【4】,这把椅子的诞生代表了Marcel;Breuer对钢管弯折工艺及钢管加工工艺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随后推出的Stool;B9钢管凳更是完美展现了Marcel;Breuer对整条钢管行云流水般的设计处理功底和设计理念,如图4,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后推出的悬臂椅的设计基础和工艺基础[3]。
1928年,一把同样没有后腿、同Mart;Stam在1926年设计的悬臂椅外形非常相似的悬臂椅被Marcel;Breuer设计并制作出来,如图5,得益于一整根钢管弯曲而成的框架,这把悬臂椅看上去更加流畅自然,人们坐在椅面上能感觉到椅面和靠背轻微的上下弹动,增加了舒适感,最重要的是:这把椅子可以批量化大生产,完全符合当时大工业发展方向和需求。
二、悬臂椅设计归属权纷争
从悬臂椅的诞生历程可以看到,荷兰建筑师Mart;Stam和包豪斯教員Marcel;Breuer分别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探索中设计出了外形相似的没有后腿的椅子——悬臂椅,他们作品对外公布的时间相近:Mart;Stam在1927年的斯图加特工业联合协会展览上发布了他的没有弹性的立方体形状的悬臂椅;Marcel;Breuer在1928年推出了整根钢管弯曲的具有弹性的悬臂椅[5]。
由于Marcel;Breuer的悬臂椅造型更加流畅简洁,人机舒适度更高,材料工艺上更适合大批量工业化生产,因此更受大众瞩目,迅速成为办公室、银行和商业中心的宠儿。
商业利润的介入使得悬臂椅的原始设计归属权成为了当时的争论热点,两位设计师Mart;Stam和Marcel;Breuer都认为自己是悬臂椅的开山鼻祖,互不相让:Mart;Stam发布悬臂椅的时间早于Marcel;Breuer,可谓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无后腿椅形态的发明人;而Marcel;Breuer认为他对弯曲钢管的研究早在1925就已经开始并累积了很多相关作品,悬臂椅是其探索方向的必然结果,其悬臂椅采用整根钢管弯曲而成,坐上去还有弹性,这些都与Mart;Stam的悬臂椅产生鲜明的对比差异。
双方(两位设计师及拥有他们专利授权的商业公司)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争论的关键点是Mart;Stam的椅子应该被视作艺术和手工艺的产物,还是一种技术的创新?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艺术和手工艺的产物才能得到版权保护。Thonet公司(Marcel;Breuer悬臂椅专利授权生产方)认为,这款椅子的形态纯粹由技术标准决定,也就是说,这是技术创新,所以任何版权主张无效。另一方面,法院认为Mart;Stam做出了独立创作,从钢管椅的一系列变体中可以明显看出,形式并不由所选材料的特性导向,因此,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术创新并无直接相关性......[2]争论持续了三年后,德国最高法院在1932年宣判Mart;Stam为立方体形悬臂椅的艺术创作者[6]。
然而,纷争并未就此停止,反而牵扯出了更多的相关设计师和生产厂家加入版权之争的官司,就连德文和英文的词源都似乎各自站了队(德文词源Freischwinger,意思就是没有后腿以及人们坐在椅面上能感觉到椅面和靠背轻微的上下弹动,可见更倾向于Marcel;Breuer;相反的,英文翻译CantileverChair,指的就是建筑中的挑梁悬臂结构启发下的椅子,可见更倾向于Mart;Stam)。由于篇幅原因,争论要点不再一一赘述。
悬臂椅的专利归属权一直悬而未决,相关的官司也一次次引发了全球性争论,学术界也划分为两个派别,一方认为Mart;Stam率先设计了悬臂椅的形态,另一方则认为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悬臂椅才可以被赋予专利[2]。直到1990年开始,大家才慢慢开始统一意见:荷兰建筑师Mart;Stam在1926年设计的没有后腿的椅子是世界上第一把悬臂椅[2,3]。
尽管按照客观发布时间,第一把悬臂椅是Mart;Stam设计的,但是Marcel;Breuer对真正意义上的悬臂椅的发展作用有目共睹。因此,对于设计师来说,两位前辈的成就各有不同,都是值得我们虚心学习的大师。
三、不同的设计方法,相似的外形输出
单纯站在设计角度,我们不难看出两个设计的不同之处,一个借鉴于大本行建筑语言的悬臂梁形态,一个得益于长期对钢管弯曲工艺的实践研究,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Marcel;Breuer与Mart;Stam设计的悬臂椅的最终外形输出相似度高,但微观其设计出发点、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归纳总结如下:
(一)型材搭建VS整根钢管弯曲工艺:将Mart;Stam和Marcel;Breuer的设计放在一起比较,仔细观察图6中的两把悬臂椅,不难发现:Marcel;Breuer的悬臂椅框架运用了一根完整的钢管一气呵成的弯曲而成,弯折处弧度更大更优美流畅,而建筑师Mart;Stam的椅子是利用型材一根根搭建的,也即通过型材连接键连接钢管搭建而成,所以能看到明显的用螺栓固定的外套筒连接,弯折处弧度非常小,更大程度地保留立方体概念形状。
由此可见,Marcel;Breuer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整根钢管的弯折可能性及性能探索,对材料性能及工艺的创造性探索也恰恰是工业设计教育中重要一环,这是一个相当好的材料运用设计案例。同样的,Mart;Stam的理念是对空间三维构成的探索,因此他注重的一直是空间概念,也正因为此,才会用最直白和直接的钢管拼接方式来表达他的创意,这正是建筑表达中最长用到的方法。一个是对材料,一个是对空间,两者都在自己的领域中进行了大胆尝试,最终选择了一样的输出物——椅子作为对各自设计理念的表达。
(二)建筑语言跨界VS人机舒适和批量化生产:建筑师Mart;Stam设计的椅子追根溯源是基于建筑空间和结构启示下的跨界设计,因此从这把椅子上可以折射出很多建筑元素和语言,比如空间三维立体的探索、悬臂梁的运用、缩小比例实现宏观大尺度的建筑模型制作等等,作者将对建筑本身的构造和设计探索缩小尺度后再寄托并物化为椅子,表达的也是其对建筑空间转化的思考和探索,而椅子本身是否有弹性并不在作者的考虑范围内。由此可见,Mart;Stam虽然设计了一把椅子,但其本质依然是在设计建筑,只不过利用尺度的转变进行了一次空间理念的跨界传达。
相对的,包豪斯教员Marcel;Breuer的设计则注重在工业化大生产和使用者的舒适度与满意度上。他的悬臂椅看上去更加流畅自然漂亮,人们坐在椅面上能感觉到椅面和靠背轻微的上下弹动,在这过程中增加了使用者的舒适感,这一切都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另一方面,这把椅子可以批量化大生产,完全符合当时的大工业发展方向和需求,同时也符合包豪斯时期工业设计先驱设计师的风格,这就意味着,这把椅子是可以廉价而大规模制作和生产、从而服务于广大消费群体的。一把椅子,同时具有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就是工业设计最完美的体现和诠释。
由此可见,两位设计师都是在自己的领域创造自己熟悉的设计,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实施步骤和方法,最终却似乎殊途同归,创造出了外形雷同的懸臂椅。然而,深究这些设计过程后不难看出,两款悬臂椅的设计本质上并不存在谁抄袭谁的问题,如果真有什么问题的话,就是大凡至简后悬臂椅造型的经典度达到了神坛级别。
总结
Marcel;Breuer与Mart;Stam设计的悬臂椅虽然外型相似,但不管是灵感起源(新材料特性的研究和运用VS建筑元素和语言的跨界运用),还是在具体的材料运用和工艺乃至性能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的典型案例。
外型上,Mart;Stam率先公布他的设计,但是悬臂椅的现代化创新意义和功能上,Marcel;Breuer是创新地用钢管弯曲工艺制作悬臂椅的先行者。
单纯从设计角度来评论,两者都是很优秀的设计,体现了不同的设计方法的运用,都值得我们在教学和实际设计中借鉴和学习。但是,当设计遇到商业,特别是涉及到专利之争的时候,就不再仅仅是设计的地界了,涉及到多方利益,这也是为什么学术界一直在争论谁才是悬臂椅的真正创始设计师的本质和动力。
尽管商业充斥着利益而具有绝对的排他性,但是在我们设计师的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对学生的设计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多看到过程中不同的设计方法与推理逻辑,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而不应仅仅以结果导向以最终形式为判断标准。
基金项目:上海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André;Chahil.Stahlrohrstühleam;Bauhaus(1925-1927):Entwürfevon;Marcel;Breuerund;Ludwig;Miesvander;Rohe,;[M];.;München:GRIN;Verlag.2009.
[2];Mácel,Otakar.;“Avant-Garde;Design;and;the;Law:Litigation;over;the;Cantilever;Chair”;[J];.;Journal;of;Design;History,Vol.;3,No.;2/3,1990.;
[3];Roland;Meinel.;?fest;“sitzen;oder;?frei;“schwingen?;Die;Entwicklung;des;Kragstuhles;als;Anregung;für;den;Unterricht.;[J];KUNST+UTERRICHT;Heft;216,Oktober;1997-S50,51,Umschlag;2und;3.
[4];Axel;Bruchh?user.Stuhlmuseum;Burg;Beverungen;(Hrsg.):Der;Kragstuhl.;[M];.;K?ln:K?nig,1998.
[5]任梅等,懸臂椅的历史及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4(6):241-242.
[6];The;chronology;of;the;law-suit;went;as;follows:July-September;1929:Lorenz;sued;Thonet.;1;April;1930:The;sixteenth;division;of;the;Zivilkammer;of;the;Landesgericht;in;Berlin;decided;in;favour;of;Lorenz.;2;May;1930:Thonet;appealed.;22;April;1931:The;tenth;division;of;the;Zivilsenat;of;the;Kammergericht;in;Berlin;rejected;Thonet's;appeal.;Thonet;subsequently;appealed;against;this;judgement;;precisely;when;it;is;not;known.;27;February;1932:A;general;judgement;against;further;appeals;by;Thonet;was;given;;Thonet;promptly;appealed;again.;1;June;1932:Decision;of;the;first;division;of;the;Zivilsenat;of;the;Reichsgericht;(Aktz.:I;75/32);in;favour;of;Lore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