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老旧平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计探究
2020-04-16李恒
李恒
摘要:探索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市老旧平房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深入北京市旧城平房社区,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及典型老年人访谈调研,对现有社区内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北京市目前老旧平房社区居家养老的特点和不足。运用服务流程图、服务蓝图,针对北京市老旧平房社区老年人的需求,提出居家养老服务设计。为城市老旧平房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设计新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北京市;平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3-0077-03
引言
随着国家对北京市外来人口的严格调控,201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较去年减少0.8%。同年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增长0.4%,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1]在北京市旧城的部分平房社区中,老龄化情况更加严重,老年居民已经超过社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已经形成。[2]当前,大多数健康老人和半数失能老人都选择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已经成为主流的养老方式。[3]探究现有老旧平房社区中的居家养老服务,从老年居民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探索更适合老旧平房社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可以提升社区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对构建和谐稳定的宜居首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北京市老旧平房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调研
(一)社区基本概况
选择北京市二环以内典型的老龄化平房社区进行调研。东城区安定门街道的交北头条、国子监、五道营三个社区是典型的旧城平房社区,居住空间以大杂院和老旧公房为主。三个社区总人口15816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5217人,占33%,老龄化情况严重。三个社区均为小街巷胡同组成,道路较为狭窄。辖区内购物点有天客隆、物美等;医疗卫生机构有五道营社区卫生站、安定门中医院、北京市第六医院等;历史景观有国子监、北京孔庙;辖区北部是沿二环路的护城河公园,社区周边休憩、医疗、文娱等公共设施较完备。社区居民收入较低,人均居住面积小,过半数居民没有独立卫浴设施。社区路面坑洼,大杂院内部道路凹陷明显,基础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很不完善。
(二)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及特点
目前安定门街道采取政府委托国有企业运营养老驿站的方式,通过第三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4]诚和敬养老驿站国子监驿站于2018年2月开业,位于方家胡同65号,地处三个社区的中心。驿站由安定门街道办事处筹措提供场地,北京诚和敬驿站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经营运行,辐射三个社区5217位老年人,其中托底老人40人,扶助老人33人。[5]托底、扶助老人每个月都有不等的政府补助用来在养老驿站购买养老服务。驿站可为老人提供助餐、呼叫、助浴、理发、按摩、日间照护等基本服务。目前该社区养老驿站提供的服务有以下特点:
1.重视信息统计,掌握辖区重点老人信息较全面,建立工作手册和电子档案,可以及时联系、重点照顾社区内失能老人;2.与政府合作紧密,可直接使用养老助残卡的余额,鼓励老年人购买服务,可以按照不同的扶助级别打折购买、租借轮椅、拐杖等助行产品;3.基础服务收费低廉。主要提供上门助餐、助浴、理发、按摩、理疗等服务,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活动空间,有日间照护床2台,淋浴室1间。助餐服务的菜品集中采用冷链配送,每周公示菜谱,每日配送到驿站,由工作人员加热后送到老人家中,送餐到户的服务仅加收2元,如图1。
(三)目前社区养老驿站模式的不足
养老驿站的进驻,填补了之前社区养老服务的空白,拉近了服务和老人的空间距离,同时,也让政府每个月发放给托底、扶助老人的数百元补贴落在实处。但在调研中,还发现了目前社区养老驿站存在人员配置不足、服务能力较弱、盈利情况较差等问题。
1.养老驿站人员配置少,工作繁重,工资水平不高。除站长外仅有两名工作管家,覆盖三个社区的五千名老人,每天中午送餐时段要送80份左右餐,过于依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养老驿站工作人员面临较大压力的同时,社区内老年人也难以得到足够的照护。
2.社区内无障碍设施不完善,阻碍老人接受社区服务。例如助浴服务需要老人前来驿站,但目前大杂院内道路凹陷、房门、院门的台阶使老人无法使用轮椅出行,需要至少两个人协助才能达到养老驿站。养老驿站提供的社区无障碍改造服务收费过高,社区居民无力支付,只能靠工作人员去老人家中接送,使生活管家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3.社區老人经济条件差,老年人对助餐服务之外的服务热情不高,助浴、日间照护的使用频率较低。由于老旧社区老年人购买高盈利服务的能力不强,社区盈利情况不良。养老驿站是国营企业,有其盈利需求,员工绩效考评与工资挂钩。社区内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原本就十分贫困,无力负担企业的盈利。部分赞助商预计收回免费借用的理疗仪等推广性质的设备。
4.养老驿站中社区照护中心的空间相对狭小,床位匮乏,难以承担日托照护需求。养老驿站的面积有限,仅有2张照护用床,北京的老旧城区土地价值极高,可利用空间有限,土地收储不易,很难筹措出足够场地。
二、北京市老旧平房社区居民居家养老需求分析
(一)老旧平房社区内老年居民居住模式分析共访谈调研社区内28名老人,其中7名男性,21名女性。最低年龄61岁,最高年龄99岁。平均年龄82.903岁。根据图2分析,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使用者和潜在使用者中,年龄较集中于80至89岁,婚姻状态较多的集中于丧偶的老人。按照居住方式可将老人居住模式分为四种。
1.老人独居式:无行动障碍,或有行为障碍者勉强将就独自居住。部分老人会请小时工上门服务。小时工工资由政府结算,从补助中扣除。社区中部分失独老人也面临这样的困境,一旦出现身体严重障碍或阿尔兹茨海默病,老人独居会变得非常危险。
2.老人-保姆居住式:老人往往有重度失能,老人及子女支付保姆工资,每月4000至5000元不等。由于该社区老人经济能力有限,保姆提供的服务质量较低,无法支持、陪伴老人散步休闲、看病等出行活动。该居住模式的老人多伴有家庭矛盾。
3.老人-子女居住式:老人随子女居住。老人健康或轻度失能,部分重度失能或高龄老人因为经济条件差,难以负担养老机构或保姆的费用,只能依靠子女的照顾,住房较为紧张,子女生活受较大的影响。
4.老人-高龄配偶式:夫妻互相扶助,身体好的老人照顾身体不好的,面临的风险最大,是最不稳定的一种居住模式。
这四种居住模式的老年人中以老人独居式和老人-高龄配偶式风险最高,最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介入。
(二)老旧平房社区老年人需求分析
1.经济支持的需求:老旧平房社区老年人家庭收入低、经济条件差、居住环境差,无力负担高水平养老照护服务,部分老人家中还没有浴室。无力负担机构养老的高昂费用,只能雇佣价格较低的保姆或小时工。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才能切实服务老旧平房社区老年人,提升其生活水平。
2.便捷享受服务的需求:老旧平房社区内道路老化凹陷、坡道建设不合规范、院内地面坑洼,导致轮椅等助行设施无法使用,失能老人出不去;改造的工时费昂贵,失能老年住户难以负担;下水系统不完善,大多数户没有独立卫浴。该社区老年人需要完善的无障碍服务,得以方便地达到养老驿站,接受助浴、理发、心理疏导等进阶服务。
3.未来潜在的居家养老需求大:在参与调研的28位老人中,有16位相对行动能力较好,目前不需要照顾的老年人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这些老年人有的已经进入高龄,随时可能出现意外,有的失独离异,没有监护人扶助,虽然目前他们没有在社区养老驿站接受服务,但依然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者。
三、平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系统的构建
针对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不足,结合老旧平房社区居民的需求,通过构建平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互助平台,充分整合社区中的义工、志愿者、小时工、养老驿站员工,扩大社区内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者的数量,使养老驿站更多的作为服务的指导者。送餐、接送老人等占用时间长、需要专业技能较少的工作可以通过服务数据库查找、委托服务联合体成员进行服务。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使社区内居民的需求与困难更及时得到解决。
(一)对平房社区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
1.对社区院内路面进行平整,消除小巷坑洼。目前老旧平房社区主干道路情况较好,多为柏油平整路面,但公房、杂院的院内道路权属情况复杂,路面坑洼情况较为普遍。经济状况越差的老年居民越无力负担院内道路的整修,轮椅无法独立、平稳通行,部分老年人目前无法使用社区提供的低价轮椅租赁等服务。建议由居委会牵头,对老旧平房社区内贫困老人所在院落的院内巷道进行地面平整,达到满足轮椅出行的条件,如图3。
2.对院落门口、户门口的台阶进行无障碍改造。目前老旧平房社区大部分院门、户门的台阶仅加装了扶手,或增加了方便自行车出入的窄坡道,绝大多数坡道均正对道路,挤占了社区通道空间,使原本狭窄的街道更加难以通行。这些坡道多为居民自发建设,不符合国家标准和人机工程学的要求。按照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要求,无障碍出入口的轮椅坡道不得小于1.2m,轮椅坡道的起、终点和中间休息平台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1.5m。考虑到胡同街巷狭窄,院门的坡道可以统一改成侧式,避免出现正对马路的陡坡。
3.在主干道路适当隔离机动车和老年人出行空间。目前老旧平房社区内交通状况复杂,人车分流情况不良,大部分道路没有便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之分,部分社区内道路日常有机动车通行。应当增设隔离带做到人车分流,在道路两侧规划人行区域,以黄色警示色进行提示。
(二)构建平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数据库
北京市老旧平房社区空间扁平,社区情况复杂,老年居民情况复杂多样,居家养老需求各异。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居民信息有效、统一把握,也导致了工作中效率较低,工作人员负担重。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在生活中的及时性、准确性、通达度与服务的质量直接相关。掌握社区内老年人的具体信息,才能综合调动社区资源,及时依据老人的情况匹配到最适宜的服务,快速地解决老旧平房社区中老年人的生活困难,满足其養老需求;同时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减轻社区养老工作人员的负担。
1.为数据库准备物理存储空间及数据维护人员。数据库的场地和成本应当由街道综合筹措,对于数据储存的硬件成本可以纳入街道为老年人服务的专项经费。以街道或社区为单位,提供办公空间和数据储存空间。
2.对老旧平房社区内老年人信息统计采集后上传数据库。派遣专门工作人员,依据社区现有老年人信息入户进行访查,对老年人身体状况进行评估,登记老年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病史、病况、重大疾病隐患、至少三位紧急联系人联系方式。对于慢性病、急性病、残疾分别进行标注。对其中失能、失智、托底、扶助老年人进行身体行动能力及精神状况评估,及时更新信息,为补贴的发放和服务等级提供依据。
3.绘制老旧平房社区老年人信息地图。以平房社区地图为底图,对有老年人居民的住户进行标注。对托底、扶助老人;独居、离异、丧偶、失独老人;失能、严重疾病老人进行重点标记。工作人员在每日提供养老服务、下户巡查时可以依据地图规划出最合理省时的路线。
4.老旧平房社区内老年居民比例高,可以将老年居民家中聘请的保姆、护工、小时工以及社区内其他雇工纳入信息库,对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者的信息进行登记,详细掌握他们的个人信息、年龄、工作经验、工资需求;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喜好,对酬金的需求。帮助社区内老年人就近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提供者,如图4。
(三)构建老旧平房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社区扶助服务1.安全出行服务。老旧平房社区内游憩设施较少,周边游憩设施较多,身体条件较好的老年人多选择去社区附近的公园散步、活动。但老年人出行途中的安全问题、内急问题引起了部分老人和家属的担忧,限制了老人的出行。北京市老旧平房社区附近商业设施完备,出租店铺较多,服务业发达。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由居委会牵头,与本社区内的零售商家、餐馆等服务机构签署协议,提供助老服务。对有休憩需要的老年人及时提供座椅、开水供其短时间休憩;对需要如厕的老人可以提供店内厕所,解决老人燃眉之急;常备紧急药物,接受急救培训,对跌倒老年人实施紧急救助,及时上报。
2.购物配送服务。对于部分独居式的体弱、失能老人,独立完成日常生活购物有很大困难。他们难以独立远距离出行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也无力将商品携带回家。平房社区周边多分布有大型超市,街道、居委会可以联合辖区内大型超市,对老旧平房社区老年人进行分级配送服务。大型超市可以为残疾、失能老人提供电话购物服务,在工作日的客流低峰时段进行配送,配送的服务费用从政府的养老助残补贴中支出。
3.医疗上门服务。联合社区内卫生部门和附近三甲医院形成合作关系,定期按需安排三甲医院专家入驻社区医院问诊,将优质的诊疗服务送入老旧平房社区。目前老旧平房社区中老年人出行不便,部分瘫痪、高度失能老人身患严重疾病却无力前往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在广泛调查社区老人病况的基础上,按照主要看诊需求邀请专家,提前通知有相关病史的老年人特定专家进社区的出诊日期。大型医院的专家定期进入社区看诊,减少了老年人接受医疗服務的时空距离。
4.陪同护送服务。目前在老旧平房社区中,养老驿站提供的洗浴、理疗等服务需要在驿站完成。部分老年人从家到养老驿站需要工作人员护送,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借助数据库和社区扶助服务,老人可以首先电话给养老驿站预约服务,驿站确认老人信息后,依据老人的情况,安排提供服务的时间,并从数据库中选择适合的居家养老服务联合体成员分配护送、照料等任务。老人在专人陪护下来到驿站接受养老服务,服务完成后再护送老人返回。同时依据联合体成员的表现给予服务提供人经济报酬,并将评价反馈给数据库,如图5。
结论
我国正在面临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挑战,老旧平房社区的老龄化情况尤为严峻。当前北京市老旧平房社区老年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中间环节存在一定阻碍,经济能力、家庭关系、公共设施、地理环境等方面的障碍使部分老人无法有效使用政府提供的养老资源。通过更合理的资源配置,促进社区内外多方合作参与,以平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数据库为服务组织的纽带,构建老旧平房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社区扶助服务,使平房社区的低收入老年人可以轻松地获得更优质、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对提升北京市老年人晚年幸福感,构建和谐宜居的美丽首都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城市失能老人健康服务组织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1171);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YTA004),项目:首都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与产品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德成,张云飞,张鸣,等.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检查井盖设计[C]//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大会.2005..
[2]殷培勤.安全型高性能复合混凝土检查井盖的研发与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4):51-53.
[3]超高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
[4]吴初航,顾明治.上海市政公用设施检查井盖应用现状及其技术监管建议[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5):131-133.
[5]孟祥微,王玉林.浅议新型污雨水井盖性能及特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8):6-6.
[6]袁平.重庆公共设施之窨井盖视觉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9.
[7]张建云.浅谈城市井盖应用的发展方向[J].河南科技,2013(2):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