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农村路”让黔道不再难
2020-04-16任如玉
任如玉
连续7年半GDP增速位列全国前三,它是至今唯一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省份。大力建设“四好农村路”,新建成的农村公路串起了大山深处的村寨,“扶贫路”连接起千家万户,“旅游路”延伸至千山万水,“产业路”遍布千村万寨……昔日的状况已经改变,不仅成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还打通了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让黔道不再难。这便是如今的贵州。
有人说,如果要用一个字描述第一次看到贵州的感受,那便是“惊”,惊叹它的神秘与美。喀斯特地貌下,无数的山山连山,无数的水水连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加之众多的少数民族,那种自在的性格与古老的习俗,构成了这里独一无二的景观。
同时人们也惊讶这里的困顿。贵州偏居于西南一隅,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40年,几乎就是贵州GDP筑底的40年。孱弱的农业条件,落后的工业基础,让这里总是和深度、重度贫困联系在一起。“连峰際天、飞鸟不通”,是曾经贵州交通闭塞、建设艰难的真实写照。贵州山区偏远农村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年年五谷丰,就是路不通;有货卖不出,致富一场空。”一句话道出贵州的交通痛点,贵州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交通建设是第一道关口。
串起贵州美丽新农村
作为西部首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贵州大力建设“四好农村路”。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已经达16.41万公里,通组硬化路达7.87万公里,串起了大山深处的村寨,串起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坚强基石。“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这是贵州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奋进脚步,也是提升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民生工程。
“小时候我们寨子只有一条路通往外界,还是一条小山路。”六十多岁的贵阳市民陈大爷说,老家在麻江县碧波镇,以前寨子里没有公路,家人买包盐都需要步行到邻近的乡镇,往返一趟近5个小时。
2012年底,贵州农村公路总里程仅15.2万公里;县乡公路比重为2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4个百分点;等级公路比重为4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村通客运比例为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一路通,百业兴。贵州作出“交通优先”“交通先行”等战略部署:2015年至2018年,贵州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期间,已实现建制村通畅率100%、建制村通客运比例100%、农村公路列养率100%、重点路段安全隐患治理100%的“4个100%”的目标。高速公路、铁路“主动脉”和普通公路“毛细血管”的加快形成,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省贫困地区的交通结构。全省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运。贵州成为全国第14位、西部第1位实现全省建制村道路通畅的省份。
玉带般的乡村公路穿梭在山林间、峡谷中、大川里,时隐时现,蜿蜒延伸,连接到每座村寨,铺设到每户农家门口。看着展览中关于贵州公路建设的图片,陈大爷感慨地说:“公路通了,日子就有奔头了,从贵阳开车3个小时就能回到老家。现在,寨子里的人办起了农家乐,城里的人都愿意去旅游。这几年,老家一年一个样,老乡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县县通高速公路让“道路通、产业兴、人心齐、游子归”,得到了农村群众的衷心拥护,成为老百姓获得感最强、满意度最高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和致富工程。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700公里,占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72%,再加上农村通组硬化路的完善,贵州很多贫困地区一下子从经济的最边沿转变为发展的最前沿,从地理的“边卡吊”变为区位的中轴线,让更多老百姓共享交通发展带来的红利。公路的后发赶超为贵州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
贵州省仁怀市坛厂镇枇杷村离集镇有2公里的路程,“10年前,村里就只有几条泥巴路。雨天出门一脚烂泥,晴天风一吹到处‘灰扑扑。”村里公路不通,路网密度较低,断头路较多,是典型的交通滞后村。村民说,“2009年家里建房子,建材运进来都很艰难,只能用板车去拉;现在公路直接修到家门口,家里2017年买了小车,外出不仅方便,而且还有多条路可选择出入。”
2015年,从枇杷村经过的坛茅快线开通,乡村路网建设全面铺开。“路网的建设,不仅方便了老百姓出行,也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时任坛厂街道枇杷社区副主任唐德龙如是说。
2015年9月,坛厂至鲁班县道改造工程和堡上至新房通村油路项目开工,该项目建设覆盖坛厂、鲁班2个街道,2个建制村,17个村民组,1632户,7650人。总投资1.7亿元,占地面积2800亩,按4A级旅游标准打造的“神采八卦迷园”景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和优质的环境配套,“神采八卦迷园”景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2016年5月开园以来,沿线开办的农家乐、农村客栈、候鸟式公寓等特色附属配套旅游产业超过80家,吸引游客300万余人,村集体收入增加到400万余元,促成了景观公路拉动旅游业发展,推进了“交通+旅游”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贵州赤水是中国知名的“竹乡”,是贵州省“十大重点林业县”之一,赤水市目前拥有竹林面积132.8万亩,其中楠竹52.8万亩,年可产楠竹材800万株以上;杂竹林80万亩,年可产杂竹材70万吨以上。
昔日,由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民众上山难、砍竹难、出行难、发展难。交通不畅成为制约赤水市竹产业发展的“老大难”。“以前,老百姓上山砍竹都是用肩膀扛下山,一天来回扛100斤,也就挣个几十块钱,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如今乡村公路修通了,老百姓真正实现了增收。”时任赤水市两河口镇大荣村党支部书记唐永富算了一笔账:“我们全村27.3平方公里,4个村民小组,258户,1060人,人均拥有的竹林面积是20亩,现在路修通了,山上的资源就地变成了钱,仅竹产业人均创收8000元至9000元。”
赤水市竹原料供应量由2014年20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80万吨,农民年增收近3亿元;20多万竹农每年仅靠出售竹原料和竹笋增收3200元以上,助推8000多户近3万贫困民众实现产业脱贫。随着一条条农村公路及通组硬化路的建成,既方便了民众,运出了资源,换回了钞票,也加速解决了“黔货出山”和当地民众物流畅通问题,形成了“一路通、百业新”的发展景象。
贵州新改建农村公路3.54万公里,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4.7万公里,改造危桥600座,逐步提升县乡公路铺装率、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宽阔的农村公路加速了农村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变。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碧江区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特色产业发展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等,以切实可行的方式助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
此外,贵州省自主研发了“通村村”农村出行服务平台,这个农村版“滴滴打车”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乘车难、客运经营难、物流进村难、学生上学难等问题。全省已建成“通村村”调度中心88个,建成村服务站10416个,注册客运公司757家、客运车辆超6万辆、货运车辆3076辆、驾驶员6万余人,累计服务超1000万人次;物流业务上线地区县域日均单量超过2000单;农村群众出行平均候车时间由原来2个小时降低到30分钟,客运车辆实载率从上线前的56%提升到80%以上,安全事故起数下降了50%;小件快遞配送时间由原来3至5天缩短到1天,配送成本由原来每件5至10元降低至2元。
道路的建设给贫困山区带来了最需要的生产资料、最重要的农业技术、最迫切的销售路径。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网络零售额增长30.3%,黔货正在加快出山,助力脱贫攻坚交通支撑越来越稳。
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
贵州,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从2014年开始,贵州开始启动农村公路三年大会战,投资400亿,计划实现村村通公路。到2017年,贵州成为西部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而今,贵州全省的9个市州都建有机场。
如今,“上千公里隧道洞穿山河,24000座桥梁天堑成通途”的盛景,是在这里驱车时,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说贵州的基础建设水平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也毫不夸张。如果以“通途”去定义平原于人们的意义,那么,这方借助于政策、靠着贵州人勤劳的双手在天堑之上,以路、桥、灯搭起的通途,便叫“高速平原”。而这座用双手创造出的、意义上的“平原”,以冲破艰难险阻的方式,改变着贵州人的命运。
贵州,“地无三分平”,以耕地匮乏、水源工程性短缺著称,农业难以发展。在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方面,贵州省领导领衔中推的12个特色产业,大力推行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完善形成“龙头企业+金融+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新模式。
一场贵州农村产业的革命,正在这里上演。
如今,在六盘水六枝,一根根手臂粗细、两米高度的水泥桩子,密密麻麻。受人追捧的红心猕猴桃,故乡便源于这片山川。这1500亩辽阔土地上种植的猕猴桃,将改变上千人的贫困户身份。在田野里,那些孩子离开家乡的农人,因为劳动的收获,咧开了嘴。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贵州威宁。在这儿,改变农民身份的是另一种作物——马铃薯。在龙头公司的指导下,马铃薯种植,覆盖整个县城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已成为威宁农村第一大主导产业,2017年农民来自马铃薯生产收入2000元左右,约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
……
在贵州,以高附加值农产品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从猕猴桃到马铃薯,曲折的山坡上,总是先种下前人低头躬耕的身影,后造出一片片“产业的田野”。
欲“交往”则需先“通达”。有了交通基础设施的腾飞,就有了对外开放、互联互通的底气。历史上,从中原到缅甸、印度和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贵州曾是其中一条重要驿道。今天,作为西部南下出海通道交通枢纽的贵州,正在加快释放“大开发、大投资”的潜力,打造中国内陆对外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着力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
如今,一条条穿越崇山峻岭的大动脉和发展路,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使碧江这片土地生机盎然,活力迸发。果园、菜园、茶园等产业似星罗棋布,旅游、外贸、传统等行业如雨后春笋,“四好农村路”串起贵州美丽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贵州人民正昂首阔步行走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