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赣州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

2020-04-16陈璐璐王益澄

上海国土资源 2020年1期
关键词:赣州市中央苏区城镇化

陈璐璐,王益澄

(1.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浙江·宁波315211;2.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不断向前发展,推动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世界奇迹”,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扩张无序的发展状态,导致了城市环境出现问题[1],且区域不平衡发展日益严重。为此,我国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加强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国家社会经济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原中央苏区的发展现状逐渐受到关注。总体上,原中央苏区的发展基础薄弱,且多数县区属于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和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域,城镇化水平较为滞后。如何振兴原中央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日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注。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 号),全面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发改地区[2014]480号),进一步明确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的发展战略定位。原中央苏区拥有丰富的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资源,依托旅游和红色文化实施新型城镇化,是实现这些相对落后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赣州市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城市,也是新时期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深入探讨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有助于探索新时期赣州市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也能为原中央苏区和全国其他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提供借鉴。

1旅游城镇化及研究区域概况

1.1旅游城镇化研究进展

旅游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发展旅游业能够缓解区域就业问题,改善旅游地居民的收入状况,提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很好地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旅游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1991年Mullins最早提出“旅游城市化”的概念,即旅游城市化是建立在旅游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并构建了“旅游城镇化”的理论框架[2]。在Mullins 的基础上,Safavi 提出旅游发展与城市化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者会面对相同的服务与设施供应需求,游客与市民共享的需求是暂时的,而公民的需求是永久的[3]。国内对“旅游城镇化”研究的起步较晚,黄震方和陆林最早开始研究“旅游城镇化”理论,黄震方将旅游城镇化定义为: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聚,旅游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4]。陆林认为旅游城市化是指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旅游城市化是指为满足人们由传统的日常型消费向现代享乐型消费转移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旅游城镇化强调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从单一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不能反映出旅游业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5]。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侧重于对两者的互动发展关系进行研究。钟家雨等从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基于计量模型分别从全国及东中西3 个区域对我国旅游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6];高楠等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别对大同市和西安市旅游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发展关系进行研究[7-8];舒小林等基于协整分析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9];杨昌鹏用相关分析法及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得出贵州遵义、安顺、黔南州、黔东南州这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较强,但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10]。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国内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模型对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多数学者仅对两者的互动关系的强弱进行了研究,未深入挖掘两者互动关系的影响因素,且学者们进行研究的区域多为主要的旅游城市,缺少对旅游潜力城市及和红色旅游城市的研究。

1.2 研究区概况

原中央苏区也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闽西和粤北建立的革命根据地,赣州市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赣州市地处江西省南部,与福建、广东、湖南相接,是赣江的发源地,也是中部地区向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个过渡地带,具有地理区位上的战略优势,但是由于战争及自然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赣州市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社会民生问题突出,贫困落后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赣州市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赣州等4个著名旅游品牌,逐步形成以瑞金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以赣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江南宋城旅游产业集群、以龙南—赣县为核心的客家风情旅游产业集群、以安远—寻乌—定南和上犹—崇义—大余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以兴国三僚—章贡区马祖岩—赣县杨仙岭为核心的堪舆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近年来,赣州市将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通过改善景区环境和旅游业的配套设施,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截至2016年,赣州市共有4A和5A级旅游景点19个(图1)。赣州市大力改造城市基础设施,2016年赣州市入选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加快。2018年,江西省发改委印发了《江西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2018 年工作要点》,提出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1)构建指标体系

图1赣州市4A、5A级旅游景点分布图(截至2016年)Fig.1 Distribution of 4A and 5A tourist attractions in Ganzhou cityof Jiangxi province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借鉴已有学者[7]的研究成果,基于整体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等原则构建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极差标准化法,统一量纲,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见式(1)和式(2)所示。

当yij为正向指标,

当yij为负向指标,

式中:xij和yij分别为第i系统中j项指标的原始数值和标准化后的数值,yij[0.01,1],max(xij)、min(xij)为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通过熵值赋权法[11]得到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各指标的权重,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使数据更加客观公正,见式(3)和式(4)所示。

式中:ej是第j项指标的熵,ωj是第j项指标的权重,k 代表波尔茨曼常数,n 为样本数。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在旅游产业系统中对旅游产业影响最大的是旅行社从业人员数,这说明旅行社从业人员数快速增长,能够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系统中,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非农业人口比重,这说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仅要关注城镇人口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城镇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以此来评价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见表1所示。

表1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new urbanization

(2)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通过线性加权法对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两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计算,可以得出两子系统对总系统的贡献程度,也可以得到两大系统各自的发展程度,见式(5)所示。

式中:Ui由U1和U2两部分构成,U1和U2分别代表旅游产业系统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uij为第i项系统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ωj表示各指标权重。

(3)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模型[12-13],推广得到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模型,见式(6)所示。

式中:U1,U2分别代表旅游产业系统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C为两大系统的耦合度,取值范围在[0,1]之间。耦合度只能反映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大小,难以反映两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和良性互动状况,因此引入耦合协调度来客观地反映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见式(7)所示。

式中:T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数,α 和β为待定系数,借鉴相关研究成果[13-14],赋予α=0.4,β=0.6;D 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取值范围在[0,1]之间,耦合协调度越大,表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越高,两大系统发越协调,反之,数值越大,表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越不协调。

为了更加直观地表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参考廖重斌[15]、高楠[7,16]、张春晖[17]等的研究成果,对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等级和阶段划分,见表2所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值划分为三种发展类型,分别为U1>U2,新型城镇化滞后型;U1<U2,旅游产业滞后型;U1=U2,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型。

表2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Table 2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2.2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相关数据来源于《赣州市统计年鉴》(2008-2017 年)、《江西省统计年鉴》(2008-201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2017 年),并以赣州市和江西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旅游政务网等相关数据作为补充,对于个别数据缺失的情况,本文采用线性插值法对缺失的数据进行处理。

3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状况分析

由表3 可知,2007-2016 年赣州市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值从2007年的0.015发展到了2016年的1.000,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值从2007 年的0.093 发展到了2016年的0.939,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均有大幅度的提升。运用spss22.0对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相关性检验,其Pearson 相关系数为0.905,表明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着耦合互动发展关系,据此对2007-2016年赣州市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互动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由表4可知,2007-2016 年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处于0.348-0.500 之间,根据耦合度的变化率将2007-2016年分为耦合度快速变化和耦合度缓慢变化这两个阶段,即2007-2008 年为耦合度快速变化阶段,耦合度值处于0.348-0.500之间,耦合度值的年变化率为43.7%;2009-2016 年为耦合度缓慢变化阶段,耦合度值比较稳定,处于0.495-0.500 之间,耦合度的阶段性变化表明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互动作用由无序向有序方向发展,并逐渐趋于稳定。对此,具体分析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得到其交互耦合的协调变化状况。2007-2016 年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值处于0.147-0.694之间,呈快速上升的发展趋势,耦合协调等级由2007 年的严重失调发展到了2016 年的轻度协调,这10年间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状况由失调阶段向协调阶段发展,但并未达到优质协调。根据耦合协调度的等级划分及赣州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将2008-2017年赣州市的耦合协调度分为失调阶段、过渡阶段和初步协调阶段这三个阶段,进一步探索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发展规律。

表3 2007-2016年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状况Table 3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and new urbanization in Ganzhou city from 2007 to 2016

表4 2007-2016年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状况Table 4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and new urbanization in Ganzhou city from 2007 to 2016

3.1失调探索阶段(2007-2011 年)

2007-2011 年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值处于0.147-0.351之间,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有所发展,但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仍处于失调探索阶段,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同效果不强,两大系统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较弱。在这一阶段,赣州市的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较低,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随着《赣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的发布实施及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完成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实施,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两大系统有所发展,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由2007 年的0.015 上升到了2011 年的0.220,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由2007 年的0.093 上升到了2016 年的0.266,随着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发展,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值由2007年的0.147 增长到了2011 年的0.351,其耦合协调程度有了很大的改善,由严重失调发展到了轻度失调,但总体上来讲,赣州市旅游业与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仍较低,两者的耦合协调状况仍处于失调阶段。

3.2 过渡发展阶段(2012-2014年)

2012-2014 年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处于0.408-0.526 之间,处于由失调向协调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由0.315上升到了0.352,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由0.368 上升到了0.499,对比两大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可以看出赣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速度较快。2012 年国务院印发国发〔2012〕21号《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文件,提出要加快赣州市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若干意见》出台后,省委、省政府把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摆在“南有中央苏区、北有鄱阳湖区”的重要位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2013 年赣州市南康撤市设区,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加快调整城市布局,进一步发挥赣州区位优势。2014年3月制定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规划确定了赣州市的发展定位,为赣州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依据。在这一阶段内,赣州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促进两大系统协同发展的贡献较大,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向协调阶段过渡。

3.3 创新上升阶段(2015-2016年)

2015-2016 年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处于0.609-0.694 之间,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两大系统进入协调阶段,但其耦合协调等级较低,为初步协调,未达到优质协调,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创新上升阶段。分析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两个子系统可以发现,在这个阶段内,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由2015年的0.753发展到了2016年的1.000,且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开始超越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对赣州市的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增强。随着《赣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规划(2014-2020 年)》《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赣州市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规划的编制实施,赣州市开始关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到2016年赣州市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网为主干,铁路、航空为补充的旅游交通体系,景区内部的交通条件业有了很大的改善,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与旅游产业相比,赣州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较慢,但总体上来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态度较好,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从2015年的0.733发展到了2016年0.939,2016 年赣县撤县设区,蓉江新区启动建设,同时2016年赣州市获批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在这一阶段,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态势良好,旅游产业对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但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仅为轻度协调,提升空间仍较大,在促进子系统发展的同时,应更加关注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

4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是系统内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包括旅游收入、旅游业规模、旅游业效应等旅游产业影响因素,也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等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各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影响的程度,并根据结果调整相关政策,促进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向优质协调方向发展。借鉴相关文献[18],利用2007-2016年的有关数据建立计量模型,选取耦合协调度D 作为因变量,各二级系统下所占权重最大的三级系统作为该维度的自变量,旅游收入以旅游收入占GDP 比重(A13)表示,旅游业规模以旅行社企业数(A21)表示,旅游业效应以旅行社从业人员数(A33)表示,人口城镇化以非农业人口比重(B12)表示,经济城镇化以地方财政收入(B25)表示,社会城镇化以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B34)表示,空间城镇化以城镇住户平均建筑面积(B41)表示,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如式(8)所示。

式中:α0为常数项,α1、α2、α3、α4、α5、α6、α7为对应的回归系数;ε是随机扰动项,用Eviews8.0对式(8)进行回归,得到的回归结果见式(9)所示。

由式(9)可以看出,各种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B12>A13>B41>B34>A21>A33>B25,为0.995,DW 值为2.74。

由回归方程可知,在各种影响因素中,正向影响因素有旅行社企业数、非农业人口比重、地方财政收入、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城镇住户平均建筑面积,其对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分别产生0.003、0.247、1.46E-07、0.005、0.115的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程度为非农业人口比重>城镇住户平均建筑面积>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旅行社企业数>地方财政收入,由此可知,非农人口比重和城镇住户平均建筑面积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较大,反映了赣州市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耦合协调度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耦合协调度的促进作用更强;负向影响因素有旅游收入占GDP 比重、旅行社从业人员数,这两个指标对耦合协调度产生的负向效应分别为0.125和0.0003,对此可以看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但旅游产业发展过快,会导致旅游资源浪费、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商业性开发、旅游从业人员过多等现象的出现,会导致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两大系统向优质协调方向发展。

5结论与讨论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2007-2016 年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两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发展态势良好,两大系统均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两大系统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由“失调阶段”发展到了“协调阶段”,这与国家政策和市政府的相关项目息息相关,由于近年来国家和赣州市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资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响“红色故都、江南宋城、东江源头”这三个赣州特色旅游品牌,提高赣州旅游的知名度,赣州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但从对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赣州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未对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产生较大的正向影响,相反,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两大系统向优质协调方向发展。

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区域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及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的是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旅游产业发展要与新型城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本研究由于时间和数据有限,未从更长的时间维度对赣州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由于数据收集困难,未能对赣州市下辖的各区县进行空间差异研究,在后续研究中,将对这些不足进行优化、改进,来弥补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姚士谋,张平宇,余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YAO S M,ZHANG P Y,YU C,et al.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w urbani zation in China[J].Scient ia Geographi ca Sinica,2014,34(6):641-647.

[2]MULLINS P.Tourism urba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1,15(3):326-342.

[3]SAFAVI H P.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sector:a sustainability approach[D].Famagusta:Eastern Mediterranean University,2012:31-55.

[4]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索——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160-165.HUANG Z F,WU J,HOU G L.Preliminary probing into tourism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in Yangze river delta[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0,9(2):160-165.

[5]陆林.旅游城市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J].旅游学刊,2005,20(2):10.LU L.Touri sm urbani za t i on:a n i mport a nt t opi c i n t ouri sm research[J].Tourism Tribune,2005,20(2):10.

[6]钟家雨,柳思维,熊曦.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2):187-192.ZHONG J Y,LIU S W,XIONG X.Anal ysi s on t he regi onal difference of coordi nat ed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 sm and urbanization[J].Economic Geography,2014,34(2):187-192.

[7]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1):62-68.GAO N,MA Y F,LI T S,e t a l.St udy on t he c oor di nat i ve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coupl i ng model:a case st udy of Xi'an[J].Touri sm Tribune,2013(1):62-68.

[8]高楠,张新成,马耀峰,等.大同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机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5(6):97-107.GAO N,ZHANG X C,MA Y F,et al.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mechanism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of Datong city[J].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7,45(6):97-107.

[9]舒小林,刘东强,齐培潇,等.中国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11):122-129.SHU X L,LIU D Q,QI P X,et a l.A st udy on t he dyna mi c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based on VAR model[J].Inqui ry into Economic Issues,2014(11):122-129.

[10]杨昌鹏.贵州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1):76-79.YANG C P.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level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uizhou[J].Guizhou Social Sciences,2012(1):76-79.

[11]王永明,马耀峰.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1):86-90.WANG Y M,MA Y F.Anal ysis on t he coupl ing coordi nat ion degree of urban tourism economy and traffc development:taking Xi'an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 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39(1):86-90.

[12]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8):23-29.SHENG Y C,ZHONG Z P.Study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a case study of Hunan province[J].Tourism Tribune,2009,24(8):23-29.

[13]熊建新,陈端吕,彭保发,等.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J]. 地理科学,2014,34(9):1108-1116.XIONG J X,CHEN D L,PENG B F,et al.Spat i ot empor al di fferent iat ion of coupl i 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col ogi cal carryi ng capacit y syst em i n Dongt i ng Lake area[J].Sci ent i a Geographica Sinica,2014,34(9):1108-1116.

[14]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76-82.LIAO C B.Quant i t ai t i ve j udgeme nt and cl a ssi fi cat i on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a case study of the city group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J].Tropical Geography,1999(2):76-82.

[15]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1993-2010年中国入境旅游与进口贸易耦合关系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11):143-148,161.GAO N,MA Y F,LI T S,e t a l.St udy on s pa t i o-t e mpor a l differences in coupling relat ionship between Chinese i nbound t our i sm and i mpor t t r a de dur i ng 1993 t o 2010[J].Economi c Geography,2012,32(11):143-148,161.

[16]张春晖,马耀峰,吴晶,等.供需视角下西部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10):174-181.ZHANG C H,MA Y F,WU J,et al.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inbound tourist flows and desti nations and its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a study from t he perspect i ve of suppl y-demand rel at i onshi p[J].Economi c Geography,2013,33(10):174-181.

[17]王坤,黄震方.区域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及驱动机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1):101-107,116.WANG K,HUANG Z F.Spatial patter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n coordinativ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economic and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Yangtze River delta[J].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6,39(1):101-107,116.

[18]王兆峰,余含.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耦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7):165-171.WANG Z F,YU H.St udy on coupl i ng devel opment bet ween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in Zhangjiajie city[J].Economic Geography,2012,32(7):165-171.

[19]杨秀平,张大成.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8,34(8):112-117.YANG X P,ZHANG D C.Study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ourism economy and new urbanization:take Lanzhou as an example[J].Ecological Economy,2018,34(8):112-117.

[20]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2):237-247.LIU Y B,LI R D,SONG X F. Analysis on the coupling of regional urbani zat i on and ecol ogi c al envi ronment i n Chi na[J].Act a Geographica Sinica,2005(2):237-247.

[21]韦仕川. 旅游型城镇化研究综述及展望[J]. 上海国土资源,2017,38(3):9-12.Wei S C.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research on tourismurbanization[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7,38(3):9-12.

[22]黄伟,江小兰.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特征联系[J].上海国土资源,2019,40(3):26-31.HUANG W,JIANG X L.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rbanization and popul at i on urbani zat ion[J].Shanghai Land &Resources,2019,40(3):26-31.

[23]石小伟,冯广京,邹逸江,等.城镇化与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及耦合协调态势──以河南省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9,40(2):32-37.SHI X W,FENG G J,ZOU Y J,et al.Spatial pattern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t aki ng He na n Provi nc e as an exampl e[J].Shanghai Land & Resources,2019,40(2):32-37.

猜你喜欢

赣州市中央苏区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持续做好“后半篇文章:!
——赣州市审计局这样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
老骥伏枥 为霞满天
——庆祝江西省赣州市老年大学建校30周年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启航
江西赣州市老年大学校歌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乡的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