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疫情提高初中语文校本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2020-04-16骆娟俞扬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中学东校教师
骆娟 俞扬/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中学东校教师
疫情下,如何优化作业设计,缩小线上教学短板,让作业撬动更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学习能力,成为老师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我校的区级课题校本作业体系构建契机,以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到第三单元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支架,浅谈如何把线上教学和校本作业相融合,优化校本作业的设计。
2020 年3 月至5 月底,上海市初中学生统一观看市教委组织授课的空中课堂,时长为25 分钟,随即师生进入平台直播间互动交流。空中课堂授课内容主要为前三单元,时间紧凑,缺少思考空间,思维容量大,环环相扣,这就需要老师搭建作业平台,提高线上教学的有效性。
巧借学习单,完善“规范化作业”
所谓“规范化作业”,即课题研究的上海新中考改革下计分科目的基础型校本作业,以学期为单位,新教材为载体,同步教学,设置学习单等形式引导学生预习,思考问题,课后巩固复习。
1.预则立,疑则明
疫情之下,更需要老师及时指导,学生在家才有方向。课前,备课组教师集体备课,提前观看空中课堂视频并设计学习单。其中,预习作业是学习单的重要环节。预习作业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在班内原有学习小组基础上,推动学生在初步研读文本中圈点疑惑,将初步阅读文本的思考记录下来,再由组长分类整合成思维导图,提交给老师。随后,老师在直播课堂中针对学生重难点集中讨论,答疑解惑。从“生疑”到“释疑”的过程,在教学中起着热身运动的作用,不仅提升了在线教学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
2.思有得,学有样
在直播课堂中,教师将课文承载的核心内容,用问题链或思维支架等形式呈现,指导学生整理。学生在课后整理自己的课堂所得,与其他同学进行作业交流或将作业传送给老师。老师在下一次直播互动时,再展示、讲评具有典型性的优秀作业,从而达到鼓励个人、激励他人的目的。
除了师生在线讨论课堂作业外,老师还布置了校本课后作业,习题难度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分层递进。既有重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必做题,也有重在培养能力的选做题,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使作业分层更具针对性。
分类主题词,延伸“专题化作业”
空中课堂面对的是全上海的中学生,有些优秀学生会处于“吃不饱”状态,就需要老师及时止损,分层作业。以指导学生课堂笔记为例,归纳主题,延伸学生专题化校本作业。
1.单元整体的目标设计
统编教材的阅读教学强调“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正如“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所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单元目标的融合须以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课内外资源的基础上,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链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再开发。这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研究不同单元的训练重点、表达形式等,从而让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以本册教材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以民俗为话题,编选了四篇课文——小说《社戏》、现代诗《回延安》、散文《安塞腰鼓》和《灯笼》,它们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化。为了实现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策略——从文本中挖掘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时让学生收集与比较本地与其他地区的不同民俗,并进行线上的交流分享。此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所表现的民俗意义、价值的理解,也增强了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2.训练思维的课堂笔记
整理课堂笔记是每次课后必做展示交流的作业之一,相较于零散琐碎的平行式笔记,思维导图不失为更有效、更深入再现名师解读文本的思维过程。教师利用软件整理名师课堂实录;学生联系预习过程中的疑问与思考,再次整理笔记,借助软件制作思维导图,实现零散信息(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随摘学生整理的《灯笼》第二课时的笔记,见图1-3。
3.拓展延伸的作业设计
根据单元内容适时补充分类拓展专题化作业可以更好地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在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科书中,第三单元主要是文言教学,共有三篇“记”和《诗经》。其中,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在设计作业时,要求学生去阅读同时期《永州八记》的其他几篇记,采用“求同式”“比异式”“解读质疑式”等方法,进行多角度拓展阅读,并完成比较阅读表格。
图1
图2
图3
游览地点/例句 环境特点/例句 写作手法/例句 情感主旨/例句《小石潭记》(其他作品)共同点:不同点:
由教材的阅读向课外延伸,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柳宗元游记作品的写作手法及彼时彼地的心境。这种“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形式,在作业设计中完成了对教材和补充内容的重组、融合,扩大学生阅读面,要求对单元教材知识能力的迁移内化,将“精”和“博”进行了有机的统一。
倡导多元化,拓展“个性化作业”
1.立足时代的写作训练
语文是听说读写综合性课程。疫情期间,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结合疫情,分享疫情参考资料,结合时事热点,如以《我愿意追这样的“星”》,给在战疫一线的亲人写一封家书、作文或片段写作,等等。比如,疫情期间,爆炸式的真假信息在各路媒介中传播,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更是巨大的考验。此时,教师布置结合时事的片段写作任务,让学生深入新闻文本、整合信息、写下感悟,进而加深对新闻精神和新闻价值的理解。
2.班刊形式的导读训练
每学期,语文教材都会推荐两本名著,我们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研究主题,形成研究成果后在《班刊》上展示。以第三单元《傅雷家书》为例,学生在名著思维导图或电子小报的基础上,各组确定研究主题,制作成读后感书签,设计出风格迥异的版式、封面、目录,编写前言、后记,最终汇总编辑成《班刊》。图4-6 摘录学生制作的《傅雷家书》部分班刊。
3.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计
在线直播课中,学生迟到的现象影响了课堂进度。为此,布置“课前三分钟”才艺分享环节,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自选学科活动。以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为例,学生可进行两种学科活动。一是“声情并茂诵古诗”,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评价量表,从表情、语音、语调、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充当评委评判,选出优胜者。二是“别出心裁品古诗”,为古诗配上书法或绘画,配乐朗读或舞蹈;或改编成剧本,摄制成短片、制作电脑动画等。这些学科活动使作业设计由传统的封闭式转为开放式,学生可自由选择作业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在重视学生个体与求知需求差异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此次线上教学是很好的契机,有助于教师寻找信息化教学的突破口,创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在这个特殊阶段,初中语文校本作业更要丰富形式,保持“精而少”,凸显教学核心,使语文作业科学化、趣味化、个性化,让学生乐于接受,便于完成。利用有效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乐趣,更好地掌握语文学习技巧与能力,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图4
图5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