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隔姜灸及温针灸对比格拉斯琼对顺铂类化疗患者不同阶段胃肠反应的影响
2020-04-16陈亦琳焦建东王立新
陈亦琳,焦建东,王立新
(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东台 224200)
目前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威胁之一,而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除了手术外就是化疗,但目前很多化疗药物的靶向性不强,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死很多健康细胞,导致了很多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疼、排气减少、排便困难等胃肠道症状[1-2],这大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无法按疗程进行化疗而错失治疗良机[3-4]。大量临床实践及科研结果表明,针灸在治疗化疗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5-11]。因此本课题组进行临床观察研究,拟对针灸与药物在治疗顺铂类化疗患者胃肠反应及生存质量方面的优劣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来自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东台市中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针刺组、隔姜灸组、温针灸组、对照组(格拉斯琼),每组30例,各组性别、年龄及化疗期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三基训练指南(肿瘤科)》[12]中的“肿瘤的诊断及实验室检查”,经病理学检测确诊为肿瘤的患者。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13],以其中虚劳的各种致病因素为标准。临床证候以脏腑、气精(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见纳差、周身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或暗淡,脉沉或细弱。
1.3 纳入标准
①经过病理学检测确诊并已经接受化疗者;②年龄 18~65岁;③符合中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组
取大椎、膈俞、脾俞、肾俞、关元、中脘、足三里穴,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腧穴学》(第6版)定穴。患者先取俯卧位,用一次性针灸针针刺穴位,进针0.5~1寸,留针 30 min。结束后再取仰卧位针刺相应腧穴。在准备化疗的前1天开始治疗,疗程为7 d。
2.2 隔姜灸组
取穴同针刺组。患者先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取大椎、膈俞、脾俞、肾俞,将切好的鲜姜片放置于穴位上,再将做好的艾炷放于姜片上,自上而下分别点燃各穴位上的艾炷,待患者热感明显,感到稍痛时,更换艾炷,姜片放置不动,即刻放上新艾炷再点燃,每穴共灸 3壮。更换艾炷时要用镊子斜着挟持正在燃烧的艾炷中下部,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瓶中熄灭。患者再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取关元、中脘、足三里穴,灸法同上。每穴共灸3壮。在准备化疗的前1天开始治疗,疗程为7 d。
2.3 温针灸组
取穴同针刺组。在针刺好相应腧穴的基础上,在针柄处挂一长10 mm艾条并点燃,每穴灸3壮。在准备化疗的前1天开始治疗,疗程为7 d。
2.4 对照组
选用格拉司琼,化疗前1天静脉滴注10 mg,1次即可。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于化疗第1天、化疗第3天、化疗第7天对各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评定。
3.1.1 胃肠不良反应及阳虚畏寒反应
结合临床上化疗所致常见不良反应自拟评分标准。
0分:无感觉或症状。
1分:有轻微感觉或症状。
2分:有明显感觉或症状。
3分:较重的感觉或症状。
4分:严重的不良感觉或症状。
3.1.2 体力状态对应分值
0分:从事正常活动。
1分:有症状,但几乎完全可以正常活动。
2分:有时卧床,但每天卧床时间<50%。
3分:身体严重衰弱,每天有50%卧床,能站立。
4分:病情危重,卧床不起。
3.1.3 疾病疼痛评分
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分。
3.2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evene法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若方差不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化疗第1天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积分比较
化疗第 1天对照组胃肠不良反应积分低于针刺组、温针灸组、隔姜灸组(P<0.05);在患者体力状态及疼痛不适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第1天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积分比较 (,分)
表2 治疗第1天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积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胃肠不良反应 体力状态 疼痛
3.3.2 化疗第3天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积分比较
在化疗第 3天,在胃肠不良反应及疼痛不适方面,4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力状态方面,针刺组、温针灸组及隔姜灸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化疗第3天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积分比较 (,分)
表3 化疗第3天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积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胃肠不良反应 体力状态 疼痛对照组 30 2.20±0.61 2.50±1.81 1.10±1.21针刺组 30 2.10±0.90 1.70±1.601) 0.90±1.30温针灸组 30 1.90±2.27 1.50±1.381) 0.80±1.18隔姜灸组 30 1.80±2.43 1.30±0.821) 1.00±1.46
3.3.3 化疗第7天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积分比较
在化疗第7天,胃肠不良反应方面,针刺组、温针灸组及隔姜灸组分别与对照组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力状态方面,以上 3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不适方面,3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化疗第7天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积分比较 (,分)
表4 化疗第7天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积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1)P<0.05;与温针灸组比较 2)P<0.05;与针刺组比较3)P<0.05
组别 例数 胃肠不良反应 体力状态 疼痛对照组 30 3.50±0.53 1.80±1.72 1.50±1.64针刺组 30 0.80±0.781)2) 1.20±2.631) 0.80±2.131)温针灸组 30 0.50±1.181) 0.80±1.191) 0.50±1.141)隔姜灸组 30 0.30±1.871)3) 0.50±0.741)2)3) 1.10±1.02
3.3.4 各组化疗期间阳虚畏寒反应积分比较
在化疗后第1天各组阳虚畏寒反应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7天,针刺组、温针灸组及隔姜灸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7天隔姜灸组积分与温针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各组化疗期间阳虚畏寒反应积分比较 (,分)
表5 各组化疗期间阳虚畏寒反应积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与温针灸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第1天 第3天 第7天对照组 30 0.80±1.73 2.20±1.79 2.50±1.95针刺组 30 0.50±1.76 1.50±1.071) 0.80±1.351)温针灸组 30 0.70±1.53 1.20±1.871) 0.90±1.841)隔姜灸组 30 0.50±0.42 1.10±1.511) 0.50±0.631)2)
4 讨论
在化疗药物的作用下,肿瘤病灶得到一定的增长抑制及损伤,但是化疗药物对正常人体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造成体质下降[14-15],有的药物对患者内分泌功能有影响,造成患者脱发严重[16-17],有的药物对患者胃肠道损伤较为严重,有的对造血功能抑制明显[18-19],目前已知顺铂类化疗药物对患者胃肠道影响较为明显,造成患者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因此在本次临床试验选择了顺铂类化疗患者作为入组必要条件。
胃肠不良反应方面,化疗后第1天,对照组患者分值明显少于其他3组;在第3天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天,对照组积分明显高于其余3组。针刺组胃肠不良反应积分高于温针灸及隔姜灸组,温针灸与隔姜灸组无明显差异。
在患者疼痛方面,化疗后第1、3天3组分别与对照组积分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天,针刺组及温针灸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对患者疼痛的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及隔姜灸组。
在患者体质状态及畏寒怕冷方面,从第 1天的各组无差异,到第3、7天随着治疗量的增加,3组患者分值均低于对照组。
综合以上结果提示,针刺,艾灸及隔姜灸均能改善胃肠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体质状态及畏寒症状,但是其效果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
恶性肿瘤又称癌症,是现代医学界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肿瘤之名古代虽未记载,但是就其病症来讲,属中医学“癥瘕”“积聚”“痃癖”“脏毒”范畴,古代医家多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癥瘕者,病不动者,直名为瘕。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难经》:“积者,阴也,故沉而伏,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积部,肿块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死不治。”《黄帝内经》中所论述的“昔瘤”“肠覃”“石瘕”“癖结”“膈中”等症候的描述与现代医学某些肿瘤的症状相似。古代医家不仅记载肿瘤的症状,并且对肿瘤的成因各有分析。如《灵枢·百病始生》:“积之始生,得寒乃生。”《灵枢·水胀》:“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著内,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得也,大如鸡卵。”《诸病源候论》:“积聚者,乃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之气所为也。”这里的“风”“寒”即属外邪致病因素,在脏腑虚弱、正气不足的情况下侵入人体致病。另外中医对肿瘤的成因有关七情。如《灵枢·百病始生》:“内伤于忧怒……而积皆成矣。”《外科正宗》记载乳岩的病因是:“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思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因此情志失调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经络瘀滞不通,逐渐积聚成积形成肿瘤。如《济生方》:“过餐五味,鱼醒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癥瘕。”《养生方》:“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以上论述则认为肿瘤的形成与饮食及居住地有关。
综上所述,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病有风、寒、燥、湿、热等六淫外邪及七情内伤因素,有饮食不调和地域因素,在人体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下,外部致病因素与内伤七情结合共同侵犯人体,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恶性肿瘤患者病理状态为正虚邪实,应用的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人体的气血以及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影响人体气机升降,加重患者正气虚衰状态。因而本病在临床中的最主要的表现是恶心呕吐,有效控制呕吐等症状对减轻患者本身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及历代医家的认识可把本病归于中医学“虚劳”和“脾胃受损,气血亏虚”之范畴。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呕吐》:“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则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乏源,久之则气血亏虚;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受损则胃气上逆恶心、呕吐,不欲饮食,脾失健运则腹胀、腹泻。呕吐一症归于脾胃,而脾胃受损归因于化疗。
因此在本研究中,综合前期针灸前辈的经验资料及总结[20-23],选用足三里、脾俞、中脘来调理脾胃之气,健运中焦,使脾之升清胃之降浊功能恢复正常,和胃降逆止呕;膈俞和血理血,理气降逆,疏通经络,从而减轻脏腑疼痛不适感;关元、肾俞培补一身之阳气,辅以艾灸、姜片以改善因顺铂化疗导致的脾肾阳虚的状态,从而减轻怕冷、体虚容易感冒等症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治疗量的增加,患者各项状态明显好转,并明确了隔姜灸及温针灸的较好临床效果,唯一不足的是,在注射化疗药物后,针灸治疗尚未达到一定的治疗量,因此在胃肠反应反而即时效果低于注射止呕药物。因此在临床中第一可选择药物和针灸联合治疗,第二在化疗开始前一周即开始针灸治疗。本研究历时较长,样本量较小,本次研究是在同时观察患者血液中5-羟色胺(5-HT)及P物质(SP)的含量的比较,以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波动(未成文),结合临床症状反应纵向及横向的比较,其血液方面的统计结果显示阴性,可能与参与治疗人数的局限性有较大关系,以后将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扩大样本量,来进一步证实几种治疗方式的区别及其内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