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原始人”的家
2020-04-15刘文丰
刘文丰
过年啦!回家啦!
家,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意义非凡。过年时,我们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回到自己的家中与家人团聚。在中国文化中,家作为饮食起居的场所、亲情血缘的纽带,具有极高的地位。
家是我们每个人的温暖港湾,每到傍晚,无论是辛勤工作一天的爸爸妈妈,还是在校学习的我们,都想快点儿回到那个温暖舒适的家。
从人类生存和文化的层面来说,建筑并非人造奇观,而是数千年来老百姓居住的普普通通的房子。俗话说得好:“民居是建筑之母。”民居才是建筑的最基本的形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的住宅形式越来越多种多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踏上探寻建筑文明的时空之旅吧!
在六七千年前的長江流域,生活着一个聪明健壮的小伙子,名叫“阿明”。在几乎与此同时的黄土高原上,也住着一个憨厚结实的青年,名叫“小光”。阿明和小光生活的环境截然不同,然而他们不约而同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大自然中经历了一整天“疯狂原始人”的惊险生活后,各自过上了温暖充实的生活。在高温潮湿的长江流域,阿明把自己的家安在大树上;在炎热干燥的黄土高原,小光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地面下。
今天,我们把阿明的生活方式叫作“巢居”,把小光的生活方式叫作“穴居”。我们通常把动物居住的地方称为“巢穴”,那么当这两个字被运用到我们的祖先身上的时候,你知道它们描述的是什么样的状况吗?
巢居的由来
巢,就是鸟窝的意思。阿明是传说中的“有巢氏”一族的成员,在我国沿江、沿海地区,由于潮湿多雨,“有巢氏”为了防水、躲避野兽,学会了在树上搭房居住,这就是“巢居”。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巢居”线索来自7000年前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
阿明把祖先传下来的本领记得牢牢的——什么本领呢?就是在树上盖房子!运用这个本领,他可以远离地面上的毒蛇猛兽,过上相对舒坦安全的生活。时间一长,聪明的阿明又开始思考了:这棵树上只能盖这么小的小房子,我要怎么做才能住进更宽敞的房子呢?阿明胆大心细,心灵手巧,竟然尝试着把自己的小房子盖在相邻的多棵树上。这下房子不但变大了,而且因为是同时固定在数棵树上,也更加牢固结实了。
后来,阿明高兴地把自己的发明教给自己的族人。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阿明的后人不满足于在现成的树上盖房子了,他们试着把一棵棵大树砍倒,用树干当立柱来盖房子,这种建筑被今天的人们称为干栏式建筑。它是我国东南部地区的传统建筑模式,直至今日仍然非常常见,我们经常在照片上看到的那些“高脚楼”,就属于这类建筑。
穴居的由来
憨厚的小光住在黄土高原,那里可没有那么丰厚的植被,也没有那么湿润的气候,在树上搭房子似乎没什么必要。不过,他也学到了从自己的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造房子秘诀——挖洞。所谓“穴”,就是指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洞穴。你可别以为住在洞穴里是受罪,其实呀,在华北、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含水量少,这些地方的窑洞式住宅冬暖夏凉,经济实用,住起来舒服着呢。小光家族的造房子历史可不比阿明家族的短,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西安的半坡、临潼的姜寨等聚落就显现出了北方先民穴居的特点。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北方逐步形成了陕北、豫西、晋中等几大窑洞式建筑居民区。
半地穴示意图
今天的砖瓦房
小光是个爱干净又爱动脑的人,他没事就蹲在自己家的洞穴前思考:我的家模仿天然地洞,就是挖坑、搭棚,可是洞里毕竟土多又憋气,我能不能住得更通透、更干净、更舒服呢?对了,我能不能挖个浅一些的坑,把自己的房子搭出地面呢?小光可不知道,自己的灵机一动竟然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类型,那就是半地穴建筑。而且,他的发明给了后人更多的灵感,一代一代的人继续摸索,他们渐渐地试着把房子盖在有地台的平面上,你看,这样的房子是不是与我们今天的房子比已经很接近了?
巢居和穴居分别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先民的主要居住方式,看似简单,却是我们的祖先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结晶呢!
我国民居的历史非常悠久。然而在汉代以前,却鲜有关于平民的住宅建筑的记载。究其原因:第一,一般老百姓哪会把自己平时住的房子当成描绘记录的对象甚至当成文物保护起来呢;第二,无论是木屋还是土屋,它们怎么才能长期妥善地保存?第二个问题别说对古人,对今天的我们来说都是个难题。所以,种种记录民居的物件直到汉代才渐渐被保存并流传下来。我们是通过画像砖、陶质模型、壁画、国画等文物来大致厘清中国民居的发展脉络的。
中国人有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而民居作为家的物质载体,承载着独特的精神内涵。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我国比较有特色的几种民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