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机构观点综述
2020-04-15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2019年11月中旬以来,国际权威机构对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世界银行呼吁新兴经济体强化防御冲击的能力
世界银行2019年11月20日发布《全球衰退十年后》报告,指出新兴经济体相比10年前金融危机所面临的更大挑战。世行警告,新兴经济体应对全球经济增速急剧下滑所做的准备不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水平,迫切需要强化防御冲击的能力。
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在外部冲击下更显脆弱。不利因素包括债务增加、全球大宗商品出口需求减弱、国内增长步伐放缓等。世行官员杰伊拉·帕扎尔巴舍奥卢认为,不少新兴经济体依赖出口,而今后出口需求可能比10年前更疲软,加之长期经济增长前景不乐观,可能令新兴经济体难以有力应对下一次全球经济滑坡。另一方面,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削弱新兴经济体关键增长引擎,且不少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应对经济放缓的政策空间受限。新兴经济体提升经济韧性的“机会窗口”正在变小,迫切需要强化防御冲击的能力,建议充实外汇储备,提前制定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世行认为,受贸易和工业活动普遍疲弱的影响,2019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速可能进一步低于先前预期,世行2019年6月预测2019年全球增速为2.6%。
(二)国际能源署:全球能源需求每年以1%的速度增长
国际能源署2019年11月13日在巴黎总部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19》,展望了到2040年的全球能源发展前景。报告预测,综合多重因素,在2040年前全球能源需求将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远低于2018年2.3%的增长水平。由于普及能效更高的汽车和电动汽车,全球原油需求将在21世纪30年代触顶。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全球天然气需求在2030年之前将持续增加,然后出现回落;低碳能源需求上升;煤炭消耗量显著减少。到2040年,石油日需求量为6700万桶,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从国别看,中国仍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印度的能源需求将增长最快。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长量预计在21世纪30年代初达到顶峰,同时美国的石油消费量稳步下降,中国在2040年之前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国际能源署首席能源分析师、能源需求展望部门主管劳拉·科齐表示,长期以来,中国对全球能源转型做出积极贡献,比如在降低光伏成本方面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益。此外,中国还在发展陆上和海上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推广电动汽车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瑞银集团:世界经济增长将在2019年四季度和2020年一季度触底
国际资产管理机构瑞银集团2019年11月19日发布的2020年展望报告预计,世界经济增长将在2019年第四季度和2020年第一季度觸及3%的低点后回升。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预计为3.1%,低于2018年底预测的3.6%。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2021年将回升至3.6%。2020年,美国经济增速预计将从2019年的2.2%降至1.1%;中国经济增速预计从6.1%降至5.7%;日本经济增速预计从2019年的1%减缓至0.4%;欧元区经济增速从1.1%降至0.8%。同时,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经济增速预计将在2020年有显著加快。
对于2020年的股市投资策略,瑞银集团建议投资于高质量和高分红的股票,在全球布局的同时,选择业务集中于国内市场和消费的企业。美国股票吸引力要好于欧元区股票,中国股票在新兴市场吸引力较高。美元近年来作为相对高收益货币和避险天堂货币的独有地位将难以复制,日元和瑞士法郎将受益于避险需求,印度卢比和印度尼西亚卢比(印尼盾)预计将在新兴市场货币中有较好表现。对于大宗商品,瑞银集团建议投资于贵金属而非周期性大宗商品,预计黄金价格仍将走高,若制造业和投资未实现广泛复苏,工业金属和石油倾向于出现供应过剩。
(四)亚行调降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
亚洲开发银行(亚行)2019年12月11日下调了2019年和202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并提示贸易局势紧张和食品价格上涨,可能引发经济下行和通胀风险。在亚行的最新年度展望报告中,将2019年和2020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增长预期下调至5.2%,此前的预期分别为5.4%和5.5%。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泽田康幸表示:“虽然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仍然稳健,但持续的贸易紧张局势对该地区造成了影响,成为长期经济增长前景的最大风险。”
亚行将印度2019财年和2020财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从此前的6.5%和7.2%下调至5.1%和6.5%。对东南亚新加坡、泰国等经济体也稍微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此次亚行的调降动作与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动作相吻合。
(五)普华永道:未来10年亚洲粮食自足压力加大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荷兰合作银行集团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日前发布的《亚洲粮食挑战报告》认为,未来10年亚洲粮食自足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粮食短缺问题将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变得更加突出。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统计数据,进入21世纪以来,亚洲粮食进口数量不断攀升,目前每年的粮食净进口量约为2.2亿吨,比20世纪增加了3倍。亚洲粮食进口量虽然屡创新高,但仍有约4.68亿人处于营养不足的饮食状况。
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约47亿人生活在亚洲,约占全球人口的61%,到2030年,亚洲人口预计达到50亿人。届时,在全球最大的25座城市中,亚洲将有17座,并且世界上人口超过3000万人的3个城市都将出现在亚洲。报告认为,随着亚洲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将显著提升。未来10年,世界65%的中等收入以上人口将集中在亚洲,人们在食物上的花费将从现在的4万亿美元增加到8万多亿美元,粮食短缺问题也将更加突出。
(六)德银:2020年世界经济有望回暖
德意志银行(德银)2019年11月25日发布的资本市场展望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3.2%,增速较2019年有所回升。贸易冲突持续缓和是2020年世界经济重拾增长动力的关键前提。同时,英国“脱欧”等政治风险依然存在。德银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Stefan Schneider认为,美国大选可能是2020年影响世界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最主要事件。根据德银预测,2020年欧元区经济预计增长0.8%,德国预计增长1%左右,美国和新兴市场预计分别增长1.6%和4.4%。
德银认为,财政政策将决定2020年世界经济的增长步伐,因为许多经济体已将货币政策用到极限。Schneider表示,对欧元区来说,财政政策的作用尤为重要,意大利、法国已开始实施略微扩张的财政政策,德国大联合政府2020年的财政支出也保持扩张。然而,Schneider认为“尽管其他国家反复要求,但德国没有理由实施刺激计划”。欧洲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将在德国、北欧国家以及荷兰、爱尔兰等地遇到阻力。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IMF总裁: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利好世界
IMF总裁格克里斯塔利娜·奥尔基耶娃2019年11月24日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全球经济减速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长依然保持在合理区间,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对世界至关重要。
IMF 2019年10月将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降至3%,为10年来最低点。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有所下滑,但依然位于目标区间内。格奥尔基耶娃对近一年来中国政府减税降费、利率调节等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给予充分肯定,对中国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示赞赏,认为改革“不仅有利于当下的经济增长,也有利于提升长期竞争力”。她表示:“中国经济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增长的重要动力,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3,因此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对世界至关重要。中国经济将逐渐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增长模式向消费和服务业驱动转型。”
(二)瑞银:2020年中国GDP增长5.7%
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投资总监、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一帆2019年11月28日在2020年全球及中国市场展望与投资策略媒体会上表示,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回落至5.7%。如果中美贸易谈判进展顺利,第一阶段协议能够签署,2020年会有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谈判的话,这一增速预测可能会上调。中美能达成第一阶段协议,美国不会对华加征新的关税,但由于中美之间存在短期内难以调和的分歧,难以达成全面协议,中美贸易摩擦仍将是持久战。2020年中国进出口增速或接近零,甚至同比下降。
在她看来,经济下行的内部压力首先来自投资。在房住不炒已成今后政策趋势、房企融资收紧的背景下,2020年房地产投资将继续缓慢下行,延续软着陆态势。受全球经济周期下行、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表现也难言乐观。消费方面,汽车是2019年消费增速的主要拖累,必选消费仍有韧性,2020年消费增速或有一定好转,但难以显著反弹。
她预计,2020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除了继续支持基建投资,预计减税、促消费政策也会陆续推出。货币政策方面,2020年底前或再降准100~200个基点。企业信贷意愿不强、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是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较大挑战。虽然货币政策边际放松,但企业出于对成本和收益的担忧,借贷意愿低;同时,由于风险溢价上升,中小企业借贷成本仍难以降低。
(三)高盛: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6%左右
高盛投资策略组亚洲区联席主管王胜祖2019年12月10日表示,中国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既不希望经济过于失速,也不希望经济增长得太快过热,预计2020年增长6%左右,刺激内需的政策将保持温和。
“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其实不完全是由中美贸易战引起的。”王胜祖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源于结构性调整和周期性因素。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结构、去库存、去产能,对一些行业的生产和融资产生一定限制,对经济增速产生一定副作用。
对2020年的经济走势,王胜祖指出,受全球经济放缓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国出口增速仍面临挑战。国内工业领域仍处在主动去库存阶段,企业补库存动力有限;汽车市场相对饱和,汽车销售仍是拖累整体消费的主要因素,而房地產销售平淡、房地产调控政策依旧从严,2019年表现亮眼的房地产投资增速或将呈现放缓态势。
他表示,一旦经济增速过度下行,中国仍有一定的政策空间来应对。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仅有中国人民银行和美联储还保有一定的货币政策空间,可以用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货币政策将通过降准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财政政策会保持相对宽松,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包括继续减税降费、增加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对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的支出力度,以及增加土地转让等措施。
(四)巴黎银行:2020年首季中国经济跌入低谷,下半年温和反弹
法国巴黎银行最新发表报告称,即使中国与美国能达成首阶段贸易协议,但贸易不确定性仍可能持续。2020年中国经济主要下行压力将来自房地产,预期2020年首季中国经济增长将会跌入低谷,但2020年下半年将温和反弹。预测中国2019年经济增长6.1%,2020年将放慢至5.7%,2021年增长5.8%。
报告预期,2020年中国财政政策将保持明显扩张,这可能包括扩大预算赤字及增加特别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在人民币汇价方面,假设2020年中美贸易战中关税没有进一步上升,预期人民币将会有所升值,原因是美元整体将温和走软、中美息差扩大及持续的资本流入。不过,随着贸易谈判的进展及美国的总统大选,人民币有可能出现波动。
(五)澳洲智库:中国大陆首超美国拥有全球最大外交网络
澳大利亚智库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2019年11月27日发布两年一度的“全球外交指数”显示,中国大陆在全球外交网络中的排名首次超过美国。由于在先前承认中国台湾的国家开设了驻外机构,中国大陆在全球外交网络中的排名迅速上升。中国在全球拥有的驻外机构首次超过美国,达到276个,比美国多3个。中国台湾的驻外机构数量从2016年的22个减少到如今的15个,直接导致中国大陆超过美国。
该项目首席研究员邦尼·布雷认为,中国大陆积累了庞大的全球外交足迹,但这“对中国只是一个象征性胜利”。他表示:“外交影响力当然不单单是由某个国家的驻外机构的数量决定的。但外交基础设施是衡量一国的雄心及其为该雄心投入资源的意愿的指标。”他还指出,美国仍然是各国派遣外交官的最重要地点,这一地位显然没有受到挑战。美国是61个国家的342个使馆和领事馆的所在地,数量远多于位居第二的中国(256个)。
责任编辑:李 蕊、郭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