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高校危机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2020-04-15段虹伶
摘 要:危机干预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的重点与难点工作,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状况,在实践中遇到不少问题,危机心理基础、危机处理机制与队伍培养模式等问题向高校发出了挑战。因此,辅导员的应对能力与心理危机干预有着必然的联系,将危机干预与实践相结合,能有效解决现有的问题。学校加强培训,完善机制,提升队伍水平,切实提高危机干预工作能力,推动危机干预目的,能实现高校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危机事件;心理;干预
在社会的变革,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大学生因学业、就业、恋爱等心理原因所产生的压力和挫折,让他们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因而导致校园危机事件时有发生[1-2]。这些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心痛不已,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纷纷建立了学生管理、心理教育、危机干预的重要机构。然而,这些事件留给教育者太多的思考,面对目前的干预机制和方法,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和更有效的措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度过心理危机,做到“情绪急救”,去干预和改善危机,让教育者队伍的建设和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成为高效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构建
高校心理危机有自杀、凶杀、重大生活事件和急性精神病发作等。它危害着当事人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影响家庭、校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心理危机干预是对有危机的人进行心理关怀及提供支持帮助的一种短期行为,其目的是让对象能够正确的理解自身所处困境与心理状态的关系,使其恢复心理平衡,适应新环境[3]。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帮助对象减轻情感压力,降低自伤或伤及他人的危险行为;二是帮助恢复心理平衡,避免产生心理障碍;三是提高应对能力使其往后面对危机更加成熟。
因此,有效的干预能够帮助个体减少实践引发的心理恐慌和心理危机,学会面对新生活,提高学生在危机事件中的心理素质、受挫能力和心理健康。
当前高校都已建立干预机制,形成了以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牵头,二级学院建立教育工作小组,以学院干部、寝室长、大学生朋辈辅导员互助团队形成的四级教育网络。一级为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院系领导、心理辅导员、各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共同组成,负责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危机干预工作,配合校级开展心理课程、心理活动、讲座、团体辅导、宣传工作等。二级由学院团学会心理部干部、各班级心理委员组成,配合学院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活动,及时收集学生心理情况。三级由学院各寝室长组成,关注寝室成员状况,及时向心理辅导员反馈学生情况。四级由朋辈辅导员组成,充分发挥朋辈在大学生危机干预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这样的四级网络机制的构建,从教育指导、咨询帮助紧密结合实际,为高校的危机干预工作起到了基础作用。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的管理方式及应对能力
(一)心理危机干预步骤
心理危机干预主要通过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四个步骤来进行[4]。
(1)预防教育。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由专家和专兼职教师构成,对全校辅导员、心理干部、朋辈辅导员等有关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有关人员业务水平。学院配合上级通过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日、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普测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全校同学普及心理健康、生命教育、危机应对及自我意识等方面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自身身心发展特点,认识新环境,对心理问题、障碍、困扰有预防的基本方法,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管理情绪和缓解压力、掌握应急处理方法和健康的爱情观等。
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人际关系。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建立师生沟通渠道,建立心理成长辅导室,多沟通多交心,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消除困惑和负面情绪。
(2)早期预警。开学做好心理普测工作,筛选心理高危个体,进行逐一排查及访谈,及早发现问题学生并建立档案。
院级二级、三级、四级联络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上报心理辅导员,同时上报院级负责人,发现情况严重者迅速上报上级部门。对于异常学生及时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针对性心理辅导,协同家长、朋友对个体进行关爱、支持与跟踪,必要情况请家长来校陪伴,让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特殊情况要及时转介上级部门。
(3)危机中干预。心理危机引发突然事件时,学院应立即赶往现场并报告相关部门。面对严重心理危机学生,应经过相关专业医疗机构和专家的鉴别、评估后,通知家长到校做相应处理,避免造成严重后果,与家长作安全移交前,对学生进行24小时的监管,安排其亲近同学进行心理陪护,稳定情绪。需医院治疗的應派学院班主任进行24小时监管。
面对危机程度较轻的学生,成立心理辅导员、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寝室负责人为主的监管小组进行监管,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及时向学院负责人汇报,通过寝室成员熟悉当事人学习、生活、人际等情况,找出心理危机原因,并联系家长。对引发当事人心理危机的人、事、物等通过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和阻断,减少对当事人的刺激。同时也可送入专业机构进行心理辅导。
(4)后期跟踪。根据学生心理危机情况,建立学生档案,对于学生心理状况应汇报上级部门,组织专家和老师对该生进行鉴定,结果及时反馈学生家长和学院。对于复学学生应有县级以上医院,专业机构出示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后方可复学。院系应建立好友支持系统,引导其他学生避免与其发生冲突,并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制订辅导方案和危机预案,安排班主任、学生干部、室友对其进行监护与跟踪,随时了解心理情况变化,及时向院系汇报情况,正确引导该学生处理危机后遗留下来的心理问题,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防止该生心理状况恶化。
(二)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的应对要点
心理危机干预所要求的专业性较强,涉及面较宽,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工作的一线员工,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而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的应对能力该做到以下四点。
(1)做好危机事件的发现者。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是学生的引路人、贴心人和指导者,与学生朝夕相处,接触最多的群体。辅导员应当掌握心理知识的基本理论去鉴别所发生的异常行为,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往往会在生活中出现这些异常的行为,辅导员做好发现者,能够及时有效干预,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2)做好危机事件的参与者。辅导员在不同的心理危机事件中,都是全过程的参与者。不管事件的大小,在参与过程中应具备责任心。另外,事件中需要陪伴,防范事件发生,在发现、干预、处理中,涉及范围较广,事情棘手,因此,还需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
(3)危机事件中不做庇护者。工作中,接触学生较多,容易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产生同情心,在过程中容易过度的保护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心理危机出现时,应该注意到特殊问题要特殊对待,区分开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提高问题的敏感性,可将问题反映给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处,让危机学生接受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防止造成严重后果。
(4)危机事件中不做专业人士。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又是管理者,同时还要求掌握业务知识,而业务知识是为了开展好工作,为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不是说是可以替代专业心理教师、专业人士来处理心理危机的诊断、干预工作的。危机事件中,遇到的问题一般都是严重心理问题,或者是精神疾病问题,即便是高校专职的教师面对这些问题也会出现限制性,应转介给专业机构人员,否则,会耽误了干预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面临的困境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式,从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中干预到后期跟踪,表明这个工作已从被动变为主动防范,从根本上提高了预防工作效率,但在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制约了干预的成效。
(一)前期预防教育不到位
做好预防工作就相当于打了预防针,提高免疫力,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目前,仍存在预防教育工作浮于表面未深入实施。第一,预防教育的重点大多是放在如何防止上,但有些突发事件是无法预防的。因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为重点。第二,预防教育的宣传方式过于简单,大部分宣传方式都以主题班会、讲座、活动等形式进行,将心理知识灌输给学生,但未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认真学习了,或者是否能够接受,学生一味的接受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缺乏实际的防范。第三,早期预警工作不扎实,所建立的四级网络机制,在开展实际工作中,各级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工作流于形式,下级学生干部中专业知识有限,辅导员不能从最基层直接了解到危机学生的真实情况,预警工作就容易出现漏洞,从而阻碍了预警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危机中干预单一化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通常把注意力都集中放在危机者身上,忽视了其他相关人员的干预。心理危机的传播性与扩散性,对周边其他人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如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是会给周边其他人员造成心理伤害,引起心理创伤,从而扩大这起突发事件的影响力。
(三)后期跟踪机制不健全
后期跟踪是对危机学生、其他群体进行干预的巩固期,目前工作基本浮于表面,甚至忽略了这个环节。当危机学生通过机构鉴定、专家评估后,学校认为已恢复平衡,从而放松对其的跟踪,减少对他们的关注,停止辅导方案,撤销危机预案。因此,不能及时了解危机学生的心理情绪,掌握学生的行为动态,也无法确定危机是否会再次出现,使之前的干预成效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对周边的其他人员的评估、跟踪、危机预案机制,都没有制定方案和采取行动,无法判断其他人的干预效果如何。所以,没有健全跟踪机制直接会导致前期工作的失败,或者是出现更加严重的情况,两个群体在后期中都需要更加用心的关注,去预防未来可能会再发生的突发事件。
(四)干预工作者专业水准较低
高校干预工作者的成员基本是专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一般为心理专业背景的有资格证书的人员,兼职教师一般为心理辅导员,只接受过简单的培训,理念知识肤浅,是通过长期的工作经验来产生思维定式,有时还会出现问题。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在进行干预工作时都是将思政教育工作经验方法运用在干预中,已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原则和要求,使干预结果不理想。因此,高校干预工作者必须要有专业素质,普遍的专业水准低下制约了干预工作的应对能力。
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思考和建议
在心理危机干预的四个阶段、机构建设、干预工作者培训等方面不能满足实际所需,这严重影响了干预质量,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授课、讲座时可采取互动游戏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兴趣,建立以网络、公众号、刊物等媒介来宣传心理知识,发放卡片、手册等来普及心理危机预防和应对措施。开展学生对突发事件的演练,以实践操作来提高应对措施的掌握程度。
(二)发挥危机群体干预主动性,开展有效心理辅导
高校在前期预警中要迅速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自主表达情绪,为学生营造一种关怀关爱的氛围,帮助学生认识到突发事件的性质,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鼓励学生表达内心深处的改变,恢复心态,找到应对方式。对周围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化解事件带来的影响和伤害。可通过团体辅导方式,分组进行专业辅导,来分享彼此之间的情绪,相互间的表述来反思自己,接纳自己,为自己寻找解决途径,解除困扰,从而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三)建立健全的跟踪评估机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成效
应委托有资质的专家,运用专业知识、心理咨询、测验方法来对干预群体进行科学评估。从中发现干预群体心理问题,对评估的结果认真分析,做好后续的跟踪与访谈。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辅导员在干预中的作用
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理论知识,提高辅导员的心理临床干预理论去配合自己的实践工作。开展素质和修养培训,提供自我探討的机会,从中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中加强自我认识和察觉,加强沟通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加强临床实践的专业训练,多实习。
五、结语
加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健全的干预机制,着力辅导员队伍建设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这样才能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意义,才能显著的增强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工作能力,为学校的进步,学生的成长成才,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华娟,付雪连,赵璇.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J].智库时代,2018,(46):132+135.
[2]张运红.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途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03):518-519.
[3]陈承茂,陆芳.大学生重大心理危机行为征兆发现及化解研究[J].校园心理,2015,13(04):249-252.
[4]宋凤宁,黎玉兰,罗锂.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生态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1,(09):123-127.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辅导员课题(编号:17FDY08ZD)
作者简介:段虹伶(1989-),女,湖南益阳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