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靺鞨绣带动脱贫

2020-04-15小亮

伴侣 2020年3期
关键词:绣品渤海满族

小亮

2019年“两会”期间,国家非遗项目——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身着满族服装一出现,便引来大批中外记者围观。大家好奇地问她衣服上是什么刺绣,如此立体美观?她自豪地说:“这是靺鞨绣。电视剧《延禧攻略》中魏璎珞衣服上的刺绣,就是我们做的!”曾一度在宫廷中盛行的靺鞨绣,距今已有1300多年,到了近代却濒临失传。孙艳玲带着姥姥的嘱托,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从视觉效果上看,南方刺绣像是中国画,而渤海靺鞨绣更像油画。通过参展,孙艳玲的产品目前已远销欧美、东南亚和中东。不少作品被美国、阿联酋、加拿大等国艺术家收藏。如今她已授徒2万余人,带动10万绣娘就业!

        6岁跟姥姥习艺,

        是靺鞨绣第4代传人 

本文主人公孙艳玲

今年42岁的孙艳玲是满族人,家住黑龙江牡丹江市。渤海靺鞨绣是由孙艳玲家族前辈传承下来的刺绣技艺,根据家谱溯源,她是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的姥姥做了一辈子刺绣,技艺精湛,远近闻名。受家庭熏陶,她从6岁起就跟着姥姥学刺绣。

孙艳玲至今清楚地记得,她小时候每逢年节、婚嫁、小孩儿百天之前,姥姥总会揽到不少刺绣活,家里也是最忙的时候,她自然要搭把手。那时小艳玲淘气坐不住,姥姥就用糖果作奖励引导,就这样,孙艳玲开始学习靺鞨绣。从最初的帮忙穿针递线,到画一些花纹图案小样给外婆当“首席助理”。

由于自幼酷爱美术,孙艳玲不仅绘画非常好,读小学时刺绣手法也练得非常棒。鞋里的绣花鞋垫,曾经是她常常“炫耀”的东西。到中学毕业时,她已经学会了各种针法,做了大量靺鞨绣的绣品。

孙艳玲后来才知道,姥姥酷爱的刺绣学名叫“渤海靺鞨绣”,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其发源地为唐代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就是现在以黑龙江牡丹江为中心的满族地区。靺鞨绣作为“国宝”,曾一度盛行于唐代宫廷。

此外,它还深受朝鲜和日本等邻国的青睐。当时,东北地区在长白山山脉都有养蚕基地,那里的老百姓从收蚕、养蚕到刺绣,都有一系列独有的工艺。只是到了清代之后,才渐渐变得默默无闻。随着时间的推移,靺鞨绣技艺逐渐濒临失传。

孙艳玲介绍说,早期的渤海国靺鞨族针法被称为“鸡爪针”,针脚比较大。它源于人们在生活中发现鸡的爪子非常稳定,因此用类似鸡爪的形状来缝制冬季打猎时御寒的皮草,特別结实,不易撕裂。后来又在皮草上一点点缝制花纹,慢慢地演变成独立的作品,最后变成了刺绣。

但如果用这种古老针法做艺术品,叠加时三线交于一点,总是会有些影响美观。她深知,古老技艺只有创新发展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上大学时,孙艳玲学的是与靺鞨绣毫不相关的计算机专业。大三那年假期里,姥姥含泪对她说:“你是有文化的人,随便找个工作解决温饱不成问题,但你应该将家族传承下来的技艺发扬光大。如果将来老祖宗遗留下来的靺鞨绣失传了,那就太让人痛心了!”听了这些话,孙艳玲深受触动。

大学毕业后,怀着对靺鞨先人宝贵遗产的敬仰之情,带着姥姥的嘱托,孙艳玲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对靺鞨绣进行挖掘、整理。她遍访东北各地的博物馆,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并且深入到民间搜集相关遗物和图片。然后又对靺鞨绣进行了改良,不仅丰富了传统针法和技艺,还创造了“三角针”。它类似三角形,形态类似五角星,针法由大到小,四至八层叠加,丝丝并股参色。罗列起来的“三角针”形态就像六棱形的交错,这样不仅死点会分散,还能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感,所绣出的艺术作品细致精巧、色彩艳丽、景色逼真。

色彩斑斓,

被誉为“刺绣中的油画”

孙艳玲发现,“鸡爪针”非常适合绣东北冰雪题材的作品,绣出来的冰雪画面有晶莹剔透的感觉,视觉效果非常好。她认为,以东北冰雪景观和民俗等为主题的靺鞨绣作品,其实就是在用刺绣表现龙江风情、讲述龙江故事。在选题上她会严格把关,绣品要有审美性、整体性和特殊性,或者具有寓意。比如说,把东北人常用的斗、算盘和油灯放在一起,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日进斗金”,再加一些故事在其中,结果,这些绣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孙艳玲的刺绣培训班

2004年,孙艳玲偶然结识了到东北旅行的一位外国友人,此人对中国书画及刺绣都有所研究。当他看到孙艳玲的靺鞨绣作品时,对刺绣上姹紫嫣红的色彩赞不绝口,尤其是它带给人的强烈视觉冲击,让他颇感神奇,便询问这其中到底有何奥秘?

孙艳玲笑着向他解释说,渤海靺鞨绣使用的是东北特产的柞蚕丝,与细腻柔美的桑蚕丝相比,直径几乎是它的9至10倍,柞蚕丝的纤维粗,折光面积大,反光效果就明显。

“本身就带有珠宝光泽的柞蚕丝,在染色后更显艳丽,加上丝线颜色的饱和度高,绣出的作品色彩斑斓、形象逼真。再加上叠加的层数多,通过换线来展示明暗过渡,远距离观赏绣品时,视觉冲击力非常明显。”孙艳玲还说,从视觉效果上看,南方刺绣,像是中国画,渤海靺鞨绣看上去更像是油画。对方听了频频点头。

最后这位友人激动地提出一个请求,说女儿即将出嫁,想请她亲自为女儿绣一件带有中国元素的嫁衣,孙艳玲答应了。原以为这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不料这位做事一贯严谨,博学多识的外国友人对所绣图案的色彩搭配、花样设计等提出诸多看法,结果两人先后沟通了3个月才把图案确定下来。

孙艳玲说,从前都是姥姥拿绣样来,她就按照画好的样子绣,从来没想过这些复杂的问题。最终,当她把绣有花鸟风景的嫁衣交给友人时,对方惊叹不已。虽然做这件嫁衣费了不少功夫,但这让孙艳玲开始重新审视靺鞨绣,“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学问可以去探索研究”。从此,她开始一心钻研起靺鞨绣来。

2005年,孙艳玲开始在自己开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中,开展手工刺绣培训,她决心将靺鞨绣傳承下去。

孙艳玲说,最初她的刺绣作品销路很窄,带的徒弟也因没有出路而转行谋生。2008年对她来说是个转折年,当时她参加了“哈洽会”,第一次让靺鞨绣走出小作坊,初战告捷。

2010年,孙艳玲带领团队参展上海世博会,使靺鞨绣登上更广阔的舞台。其间,由7位绣娘历经6个月1440小时创作完成的《中国·雪乡》,展出后引起轰动。当时不仅卖出不少绣品,还接到一批批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订单,这一年的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此后,孙艳玲在黑龙江开展了大规模的刺绣培训,培训人员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残疾人。

孙艳玲说,靺鞨绣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意。她的作品在选材上,最多的是借鉴摄影作品,由于她特别喜欢摄影,因此拍摄了大量东北风土民情图片,根据摄影作品创作了很多绣品,这种有东北地域特点的靺鞨绣特别受欢迎。

在2014年美国史密森民俗艺术节上,她特意展示了渤海靺鞨绣 。当时,由中国108位艺术家组成的展演队伍,在白宫门前进行了26天的表演。孙艳玲带去了4幅最能体现中国北方特色的冰雪作品,其中一幅绣的是带栅栏的东北民居,有一个华裔老者看后就热泪盈眶、泣涕不止。在交流中,他连中文都说不利索了。他说自己是黑龙江人,看到这幅作品就想到了东北老家,如今回不去了,非常想念故土。

在此之前,孙艳玲一直认为靺鞨绣的名气远不如苏绣湘绣等名绣,但在室外展演时,靺鞨绣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色彩对比,吸引了很多外国艺术家和时尚界人士等前来围观。

孙艳玲采用新技艺绣出的人物生动传情,风景立体真实,花鸟风姿绰约。与湘绣、苏绣、蜀绣、粤绣这中国四大名绣相比,靺鞨绣既蕴含了南方山清水秀之韵味,又兼具东北的风情,它色彩瑰丽、大气磅礴,把东北人的粗犷豪放表现得淋漓尽致,被许多国外媒体誉为“刺绣中的油画”。从此,中国渤海靺鞨绣在国外名声大噪。

授徒2万,

千年靺鞨绣惊艳了世界

孙艳玲说,其实做一名绣娘并不容易。靺鞨绣最初在手上,只是一块画布,上面会印上所要绣的油画图案,至于找色、找线,全部要靠自己去搭配,刺绣的针法有百余种,常用的就有5种。绣娘需要把这幅画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再充分发挥想像力,用自己的感觉去诠释所要绣的作品。

孙艳玲天生“麻溜”手快,很快成长为闻名遐迩的“国宝”级“绣娘”。因酷爱摄影,她对绣制风景画有独特的审美视角。她经常沉浸在绣制作品当中,在板凳上一坐就是一天,员工不敢叫她吃午饭,生怕她分心分神。孙艳玲在绣制著名油画大师李自健的《母亲》这个人物绣品时,被油画中老母亲双手合十的姿态和慈祥、感恩的神情深深感染,然而老母亲额头、脸颊尽染岁月风霜的皱纹却“超级”难绣。

孙艳玲说,人物肖像绣的“形态传神”是重中之重。“辨别一幅刺绣的好坏,关键看画中人物的表情是否传神。如果一幅画绣活了,就可以称之为工艺品,同时也具有收藏价值。”

她坐在作品《母亲》前,仔细端详,揣摩绣品的构图、色彩、光感。她一天绣制10个小时,连续7个月,终于完成了《母亲》这件刺绣作品。令她惊喜的是,该绣品后来竟斩获业内含金量最高的金凤凰奖!

2015年,渤海靺鞨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非遗第四代传人的孙艳玲,更是信心倍增。

2018年,她在深圳成立了满族刺绣研究所,把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打造非遗手工艺品牌。她的最终目标是依托深圳的技术人才资源,让满族刺绣走向世界。

孙艳玲的家乡牡丹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镜泊湖、雪乡等知名景区,每年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为了让更多人认识靺鞨绣这项古老的技艺,孙艳玲先后在牡丹江市区和镜泊湖景区建立了两座靺鞨绣博物馆。几年来,博物馆的展品已从几百件增加到数万件。旅游旺季,每天到这里参观的游客多达数千人。

通过在世界各地参展,孙艳玲发现,国外特别重视服饰、生活用品这些有实用性的东西,而不单单是买个装饰品摆在家里。因此,她带领团队对靺鞨绣作品进行大胆创新与设计,推出包括家装家纺、服饰挂件、床笠抱枕、玄关隔断、旅游纪念品、商务礼品等一系列靺鞨绣衍生品,赋予古老传统的技艺实用性和时尚感,这也让靺鞨绣艺术更加接地气了。

在成为满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之后,2019年,孙艳玲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3月召开的“两会”上,面对中外媒体的“长枪短炮”,孙艳玲身穿满族服装一出现便引来诸多人围观。大家好奇地问她衣服上是什么刺绣,如此立体美观。“这是靺鞨绣。”孙艳玲自豪地说:“电视剧《延禧攻略》中,魏璎珞衣服上的刺绣就是靺鞨绣!”

因为两会期间要五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这次孙艳玲特意准备了五套做工非常讲究的满族服装。她希望通过郑重、标准的满族服饰,把靺鞨绣传播出去。

如今,孙艳玲已授徒2万多人,间接带动10万绣娘就业。公司仅靺鞨绣就有6大系列上千个品种,产品不但遍及国内市场,还远销北美洲、欧洲、澳洲、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不少作品被美国、阿联酋、加拿大等国的艺术品收藏家收藏。千年靺鞨绣惊艳了世界!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

猜你喜欢

绣品渤海满族
渤海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学生作品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The Evaluation of Navigate Coursebook (Advanced→C1)
A Survey on Teachers’ Strategies of Lead—in in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渤海国文化浅析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