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他们》中的莫琳
2020-04-15王玉清
王玉清
摘要:《他们》是美国著名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早期代表作品,文中塑造的莫琳这一女性人物形象极为丰满和成功。本文通过人格面具和阴影原型理论分析《他们》中女主人公莫琳复杂的性格和悲剧的人生,揭示原型对于莫琳复杂性格的影响,并指出造成莫琳悲剧的心理原因是各原型的关系发展不平衡,致使她的自性的进程无法实现。
关键词: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荣格 人格面具 阴影 《他们》
欧茨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的“心理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是 “能对当今美国生存状态之神秘境遇做出深刻分析的 美国当代作家第一人”[1]。她的作品善于将各种叙事手法结合起来,对当下美国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危机多有描述,多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种奖项并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在《他们》中,作者主要借助温德尔一家经济大萧条时期悲惨的生活遭遇为叙事线索,来对美国底层人民,尤其是妇女的生存空间和悲剧人生进行解读。小说的女主人公莫琳就是其中的代表女性之一。
作为瑞士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创建了自己的人格理论体系,而人格结构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荣格的观点是,人格由个体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组成。前两者构成了个体人格,而集体无意识转化为第二种人格系统,被定义为原型。人格面具和阴影均属于原型的范畴。人格面具是个人身处社会中的外在表现,投射出社会对个人的接受和认可。阴影是人格面具的对立原型,它是个体内在的阴暗面。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当它们达到平衡态势时,个体才能实现自性化进程和人格的完善。
迄今,对欧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悲剧艺术、女性主义和哲学阐释等方面,心理学范畴的研究则针對心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鲜见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进行解读的学术成果。事实上,原型理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视角,让研究者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人物的心理特质和精神内涵。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先行研究中尚未清楚指出的问题,如主要人物莫琳的人格冲突及个性化进程等内容进行研究,通过对主人公莫林的经历进行分析,从而指出其心理异化的深层次原因,对作品阐释做出新的尝试。
一、莫琳光鲜的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这个词语原本是指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戴的面具,这样,他就可以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荣格认为,人格面具的原型功能和演员舞台演出时带的面具功能类似,它们都可以使一个人饰演另外一个人。如果说面具是演员在舞台上使用的道具,那么,人格面具就是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或扮演的角色,需要在公共场合表现出的符合自身或他人期望的状态。适度的表现是完全有必要的,是社会人遵守法律,道德准则的要求的内化;而过度的膨胀则会将自我等同于人格面具,陷入无所适从甚至精神分裂的境地。
莫琳是个有知识的可怜女孩,不甘心和母亲一样,忍受贫困与暴力的威胁,无力反抗命运的安排,而是期望能在生活中开辟一番新天地,希望摆脱贫贱的地位,拥有自己的幸福,她为了改变命运不择手段引诱了自己的夜校老师。“我将去爱一个人。明天晚上我将见到我所挑中要爱的人。他已经结过婚,有了三个孩子。我需要他,我希望他跟我结婚。我将使这件事情得以实现,并且开始我的生活。”[2]作为一名处于社会底层、 完全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女性,莫琳的自尊心和虚伪心使得她怀着一种扭曲而麻木的心理,放弃自己内心的善良和同情,力所能及的适应环境,保护自己。这样的举动是她对社会和命运做出的力所能及的反抗,但是,她伤害了和她一样无辜的人,最终也为自己的自私冷漠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婚姻给莫琳带来了财富和安全感,使她戴上体面的面具在社会上生存。但是,这样的后果是她不得不把自己伪装起来,用虚伪代替了真诚,为了利益放弃了身上许多宝贵的品质。虽然欧茨在《他们》中并没有揭示莫琳最终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中揭露的事实进行预测:“妇女被禁锢在家里…处处被动,…在这个男人的世界上,她得完全依附于男人的保护,她永远也不可能成长起来。”[3]莫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带着虚伪的面具行走,戴上人格面具后总是不摘下来,不知道该怎么正确对待它,她忘记了真实的自我,从而迷失了自己,最终误入歧途。因此,如果人格面具过度发展而使得自性的进程失衡,那么莫琳的爱情和婚姻梦想最终只能是一个禁锢于安稳房舍中的美丽泡沫,最终会在现实中走向破灭。
二、莫琳自私冷漠的阴影
荣格在论证人格面具的同时描述了阴影这一概念。阴影是自我无法控制的无意识心灵要素之一,即人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荣格认为,“阴影是我们意识中所不能接受的,不受社会欢迎的情绪、观念、欲望和动机”[4]。这些大多让人自觉蒙羞或难堪的内容,因难以让人满意而深藏于潜意识领域之内。人格面具和阴影是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概念。人一般会用人格面具隐藏和掩饰自身的阴影。阴影是暗黑的负能量,是被社会大众所反对和抛弃的,人的个体潜意识中本能的希望隐藏阴影,但阴影同样也会向外投射和反映,从而在社会大众面前有所展现。
莫琳在社会上趋炎附势极度虚伪,放弃伦理道德勾搭夜校老师,在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上冷漠和自私,其根源来自于莫琳内心的阴暗面,是道德上的负价值的表现。莫琳最后的结局是走入婚姻,在精神上宣布曾经的莫琳·温德尔的死亡。她的命运是由性格决定的。她痛苦挣扎,向上攀爬,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外带着人格面具辛苦的与内心的阴影搏斗,以至于最终在挣扎中迷失了自己。在文本最后,当丈夫在报纸上看见朱尔斯·温德尔这个名字时,向她询问他是否是她的哥哥,她拒不承认。婚后哥哥登门拜访,莫琳连门都没让进,更谈不上去帮助哥哥改变他的生活窘境。并表示“再也不会见到他们了”[2]。莫琳只顾自己的日子过得是否如意,而不管亲人的死活,用一种自私而极端的方式最终逃离了自己的原生家庭。这些充分反映了潜意识范畴中阴影的膨胀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结语
人格面具与阴影作为一组互补的原型意象,对于个人人格的形成和行为的规范特别重要。 两者的关系虽然是对立的,但是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彼此统一于心灵中。个人心灵和谐发展,即荣格所说的自性(self)。这就需要对人格面具和阴影两种原型进行整合,接纳本性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使本性自然呈现。同时不过分压抑阴影,允许其一定的释放。荣格说 :“自性是我们生命的目标,它是那种我们称之为个性的,命中注定的组合的最完整的表现。”[5]自性化的进程对完整人格的形成影响深远,根据分析心理学的观点,人生来就拥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受到后天的教育和生活的影响,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的占优势的人格类型,而一生的发展就是将各个层面发展成熟,最终各种功能完整整合统一的过程就是自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虽然无限接近,但不易达到。
莫琳成功的婚姻也没能弥补她原生家庭生活不幸的缺失,莫琳虽然拥有了光鲜的人格面具形象,却在潜意识中任由自己的阴影过度发展,造成自我迷失和人性的异化。自身各原型之间难以协调平衡,自性无法实现,造成了人格的缺失。莫琳内心无法统一,那么在外部也无法与人和谐相处。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种种问题和困难,只有在前进的道路上保持内心的平衡,适时调整状态,努力追求各原型的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家庭和社会中生存、生活。
参考文献:
[1]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
[2]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他们[M].李长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3]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M].程锡辟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
[4] M,Stein.荣格心灵地图[M].朱侃如译.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9.
[5]安东尼·史蒂文斯.两百万岁的自性[M].杨韶刚译,申荷永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