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市苗族芒筒芦笙乐舞传承现状研究
2020-04-15龙太忠
龙太忠
【摘 要】芒筒芦笙乐舞是贵州省都匀市苗语中部方言地方文化的象征,是苗族人民审美艺术的体现、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精神文明、信仰和价值取向的载体之一,同时也是苗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体现。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匀东镇苗族芒筒芦笙乐舞的传承现状调查,主要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法和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是为了厘清都匀市苗族芒筒芦笙乐舞的传承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并对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的措施或方法。
【关键词】苗族芒筒芦笙乐舞;都匀市;传承现状;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098-02
一、文化背景
都匀市匀东镇是个民族风情多样、民族文化浓厚的乡镇,芒筒芦笙乐舞是该地区民族文化的象征,反映了当地苗族文化发展的历程。在桃花五寨片区,苗族人口占98%以上,当地苗族人自称“gab nes”。
该地苗族人民纯朴善良、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其语言语音独特,从方言划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黔东方言(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各村寨使用的苗语基本一致,交流毫无障碍,与相邻的坝固、基场和三都交梨一带使用的苗语相近。其服饰绚丽多彩,从服饰上划分,属片裙苗支系。其音乐丰富多样,根据音乐种类可划分声乐和器乐两种,声乐主要有苗歌,苗歌一般都是真人真唱,不用乐器伴奏,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酒歌、苦歌、丧歌、劳动歌、儿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器乐类的乐器主要有芦笙、唢呐、古瓢琴等,其中芦笙又分为两种,分别是芒筒芦笙和四滴水芦笙。其舞蹈上主要以芒筒芦笙舞为主,当地苗族人称之为“跳芦笙”,苗语称“zok gix”。其建筑主要以吊脚楼为主,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誉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其饮食主要以“酸”为主料,闻名于贵州各地的“苗家酸汤鱼”也是当地苗家人的一道特色菜,在当地流传有一句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圈圈”。其民族节日主要有“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七月半”“吃新节”和“九月九”,每次的节日活动总能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让人流连忘返。
二、芒筒芦笙乐舞的主要传承方式
(一)民间传承
民间传承是民间民族文化传承方式中最原始、最普遍的传承方式,也是传统的传承方式。民间传承没有系统的传承方法,多数人从小受到芒筒芦笙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或是家族世代相传,或是拜师学成,且当地民族节日较多,除了逢年过节,芒筒芦笙乐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定的交流,在没有长辈或师傅指点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交流学习来提升自我。主要传承方法有口耳相传、口传心授和交流学习等,传统的民间传承方式主要有家族式传承、师徒式传承和交流式传承等三种,是民间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教育传承
教育传承是除民间传承外最有效的传承方式,也是较系统的传承方式,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主要分为培训班传承和学校传承。近年来,在“民族文化进校园”之风的驱动下,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地涌现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大潮,尤其是民族学校,民族文化得到了一定普及,逐渐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同时也不断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意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进程。
(三)媒体传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普及,我们生活周围的一切也越来越信息化,很多民族文化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以媒体设备(如电脑、电视和手机等)为媒介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们可以在没有长辈,也没有老师教授的情况下,通过网上学习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本领或技能,只要用心钻研和学习,也可以无师自通,这种传承方式称之为媒体传承,是当今社会新生的传承方式,也是社会网络化、信息化和数据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芒筒芦笙乐舞传承面临的危机及原因
(一)面临的危机
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老一辈芦笙传承人的相继离世,三大苗族自然村的芒筒芦笙乐舞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是芒筒芦笙乐舞传承人数急剧下降。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年轻人屈指可数,甚至有的村寨几乎没有人会吹芦笙了。二是芒筒芦笙传统工艺基本失传。怀有芦笙制作工匠技艺的人屈指可数,均是老年人,不但很长时间不再从事芦笙制作,而且也很少有年轻人去学了,芦笙制作工艺可以说是达到了失传的境地。芦笙文化几乎到了被遗忘的程度,这是芦笙文化的悲哀,也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二)面临危机的原因
首先,传统观念太重,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足,缺乏文化意识;其次,地方政府虽然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民族文化的宣传上也还远远不够,在保护与发展苗族芒筒芦笙文化上缺乏针对性的政策;再次,学校教育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与升学率无关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不重视;最后,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人们在向往美好生活的路上已无暇顾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逐渐被遗忘。
四、芒筒芦笙乐舞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路
在芒筒芦笙乐舞的传承与发展上,党和政府的引导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因为芒筒芦笙乐舞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的关照、鼓励与支持。可充分依靠当地的苗族人民,在尊重民族信仰与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与力量。
在经济上,充分利用民族自然生态与文化的优势,寻求芒筒芦笙乐舞的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①,把传统的芒筒芦笙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機结合起来,将文化开发与旅游开发融合进行,走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在学校教育上,少数民族地区要把传承芒筒芦笙文化纳入教学内容,并且要安排有一定的芒筒芦笙文化教学课时,同时加强对芒筒芦笙文化的研究力度,定期开展芒筒芦笙文化艺术活动。
在文化宣传上,要加强芒筒芦笙文化的宣传力度,多举办芦笙文化艺术活动,增强人们对芒筒芦笙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提高人们自觉性和积极性,因为只有调动人们的自主积极性和自觉能动性,民族文化的发展、保护与传承才能做得更好,芒筒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五、结语
少数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②,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苗族芒筒芦笙文化是苗族文化的灵魂,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没有芒筒芦笙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芒筒芦笙伴随着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贯穿始终,是当地苗族文化的象征,也是当地苗族历史发展的完美展现。
在当今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少数民族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苗族芒筒芦笙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已经在所难免,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苗族芒筒芦笙乐舞的保护与传承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与挑战。如今,都匀市苗族芒筒芦笙乐舞的保护与传承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但苗族芒筒芦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任重而道远,需要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部门与当地人民共同努力,为苗族芒筒芦笙乐舞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不懈奋斗。
注释:
①温开照.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7).
②余大伟.树立自信 彰显个性——以正确心态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音乐,2015(10).
参考文献:
[1]孟猛.贵州丹寨县苗族丧葬仪式中的芦笙乐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
[2]杨通俊.丹寨县苗族芒筒芦笙乐舞表演形态变迁——以丹寨县芒筒芦笙乐舞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02).
[3]温开照.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7).
[4]余大伟.树立自信 彰显个性——以正确心态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J],民族音乐,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