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情感剧中女性新形象

2020-04-15李曼

戏剧之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嬗变女性形象

李曼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当今社会的女性角色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女性依附男性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甚至在很多社会行业,可与男性平分秋色。女性的独立自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都市情感剧中的女性形象已经发生了嬗变。

【关键词】都市情感剧;女性形象;嬗变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086-01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职业分工日益细化,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亦在无形中增大都市男女的生活压力。这样的时代背景为都市情感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元素,反映女性命运的作品也为都市情感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以《我的前半生》《我们都要好好的》《欢乐颂》三部观众喜爱的都市情感剧中的女性角色为研究对象,梳理女性在个人成长、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等方面呈现的新形象,以及其产生变化的社会动因。

一、精神暴力下的自我救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女性身份总是随着家庭、婚姻关系的建立而转变,她们很少被定义为拥有独立的人格,而是男性的附属品。在电视剧《我们都要好好的》中,主人公寻找身份的迷失,也是从丧失了独立人格开始的。为了家庭,她放弃钟爱的事业,被迫选择当一位全职家庭主妇。其丈夫向前一心忙于工作,忽略家庭,认为最好的婚姻状态就是“男耕女织” ,对妻子的心理问题困惑不解。女主角长期困于“丧偶式的婚姻”中患了抑郁症。在痛苦纠结后,她毅然选择重返职场,在历经挑战中成长,实现华丽转身。女主角在职场中的寻找是绚烂且绽放的,她对自己的婚姻及生活的重新选择也触动了女性观众的神经,以及女性看待生活的方式,为部分女性观众麻木的爱情及婚姻注入了一剂良药。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改编自亦舒的同名小说,女主角罗子君生动诠释了“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己。只有我自己才会帮自己度过一山又一山。”罗子君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经历丈夫的婚姻背叛后,被现实敲醒的她发现自己被安逸的生活麻痹太久,完全丧失了生存技能和独立人格。婚姻失敗后,罗子君开始学习独立,从最基层的销售人员做起,面对同事的猜忌、排挤等,她从手足无措到雷厉风行,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质,努力成为独立上进的女性。从最开始的歇斯底里到坦然面对,子君找回的不仅是体面的生活,更是丧失已久的魅力。

快乐的灵魂为人人追寻,渴望独立是新时代的女性特征。在经历了刻薄的语言、遭遇伴侣的背叛、因恐惧而不得不放低姿态后的精神暴力后,新女性已经觉醒,“娜拉”出走之后找回的经济和精神的双重价值,已经获得自我救赎。

二、精英事业性女性得到鼓励

当今时代,对女性的要求不仅仅是柔情似水,更要柔中有刚。都市情感剧《欢乐颂》中的安迪,身处上层社会,是现代精英女性的代表,被称为职场“白骨精”。安迪是华尔街高管出身,身着精致的职业装,彰显雷厉风行的个性,超强的自律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处理紧急事情时候的专注、理性和冷静,都彰显了“铁娘子”风范。安迪的居住环境精简不失高雅,家居的设计与其性格相辅相成。在《我的前半生》中,女二号唐晶是独立自强女性的代表。全身心投入事业中,爱情需为其职场让路。面对贺涵为其精心准备的新房,唐晶表达了对装修风格的欣喜,却拒绝了贺涵提出的同居意愿,选择了给彼此保留独立空间的相处方式。“戒指好看,我可以自己去买,我也会好好爱护我自己。”唐晶对待情感的态度代表了新时代下女性对身份认同和自我确定的需要。女性需要依附男性得以生存的旧时代、旧观念已经不再,当今的职场女性已经得到了正面的鼓励和认可,并且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过上精致的生活。

诚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任何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命运都界定不了女人在社会内部具有的形象,是整个文明设计出这种介于男性和被去势者之间的、被称为女性的终结产物。[1]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家庭出身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但关于自我价值的探寻是永恒的主题。诚如《欢乐颂》里的安迪和《我的前半生》里的唐晶,当今的精英事业型女性已经得到了正面鼓励和崇尚。

三、女性形象嬗变背后的社会语境

1995年,我国提出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其意义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就业机会和受教育程度的普及。时经多年,传统的两性观念早已经被颠覆,建立在依附之上的两性关系的时代逐渐远去。崇尚自由、独立自信的新时代女性已经觉醒。同时,城市化进程为社会提供了文化、生产、消费等多重刺激,给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女性拥有更多工作机会,获得了经济独立,进而也是实现了自我独立和尊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女性都会面临个人成长、家庭生活等困难和挑战,这是女性题材的电视作品拥有观众的根本动因。女性撕掉传统的思想标签,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个性发展的需要。无论在什么年代,女性题材的影视作品应该发挥其社会价值,为受众提供对自我探寻的启发或者思考。

参考文献: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

猜你喜欢

嬗变女性形象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方式的嬗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