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类纪录片《人生一串》的艺术创新探析
2020-04-15徐聪
徐聪
【摘 要】纪录片作为当下文化传播和正确价值观导向的重要形态,是新时代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近几年的纪录片市场也不缺乏美食纪录片的身影,却没有一部纪录片选择将镜头对准中国最火爆的全民美食——“烧烤”上。《人生一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它抓住了“烧烤”这一新的突破口,将镜头沉浸在具有浓重生活气息的街头巷弄。
【关键词】纪录片;《人生一串》;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084-01
《人生一串》是由哔哩哔哩动画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一档烧烤美食类纪录片,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制作团队将镜头聚焦于中国的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偏僻的乡村,尽量回到美食的原发地,寻找具有特色风味的烧烤摊,用带有生活化气息的口吻进行解说,讲述颇有大隐于市意味的街边美食和江湖传说,以独特的视角展现隐藏在烧烤背后的独特趣味和人性,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版的深夜食堂”。
一、精准的结构,特立独行的风格
我国纪录片的发源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最初的纪录片题材多以拍摄国家、社会、人文以及国家的文化遗产为主,经过长期的发展,纪录片的形式逐渐多元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纪录片的打击是沉重的,曾一度陷入低谷时期,但很快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纪录片开始朝着互联网的方向发展,迎合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将纪录片的视线逐渐从电视台转移到网络平台上来。年轻化元素是当下影视行业市场必不可少的元素,纪录片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做出改变,无论是纪录片本身还是纪录片的观众,“年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1]《人生一串》除去四集先导片(味道篇、老炮篇、食材篇、食客篇)外,共做了六集节目,分别讲述肉、暗黑料理、素菜、弹牙食材、骨头以及各地烧烤名店。
《人生一串》的结构有别于同类型的其他美食类纪录片,导演组在制作之初便确定了拍摄内容的比重,每集的时长在三十分钟左右,占比七成的食物是纪录片的主角;一档美食类的纪录片,首要的目的是要把观众看饿,用三分钟抓住观众的眼球,用二成的篇幅拍摄人物的镜头;第一人称的叙事視角有助于快速地攫取观众的注意力,使用第一人称也可以使观众和影片的亲近感进一步加强。剩下的一成用来讲故事。如果内容仅仅停留在美食的罗列上,会显得硬邦邦的,还要有人有事有情,好比唐诗宋词,要有情有景才能借景抒情。
二、鬼才的文案,随性的解说
文案是影视专题片的基础与灵魂,是系统化的工程,本质是连接影片与受众。文案作为语言形态的一种,在碎片化的时代,通过文案传播影片的特征和价值导向,服务受众,从而达到影响受众的作用,让更多优质化的内容更高效地传递给受众。而这部纪录片的定位就是“保留市井味道”,这样的定位其实有着非常强的区隔性。纵观近几年美食类纪录片的发展,大多都是以《日食记》《水果记》这一类“天然去雕饰”、小清新系为主,色调青绿,音乐安静,仿佛影片本身就蒙着一层纱,给受众一种朦朦胧胧的文艺美,但是却脱离了大众的日常生活。而《人》在这些“文艺片”中,就像是在一群精致生活的小资中间,突然蹦出了一个穿着拖鞋、操着一口方言大口撸串的糙老爷们儿,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大众的眼球,成为今夏的一股强劲的泥石流。
与以往大多数纪录片的严肃化、科学化的文案解说风格不同的是,《人》采用了平民日常化的新奇视角,在大街小巷与观众分享着烧烤带来的独特乐趣,透露出浓郁乡愁的草根平民专属的气质和只属于美食类纪录片的鲜活感。[2]“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程。”作为一档江湖味十足的纪录片,从来不缺乏形式多样的文案叙事形式。有典型纪录片式的;有用反差来制造轻松感,同时带出地域美食特征的;有历经生活后感叹式的;还有一些看起来非亲非故,但放在句子里又带有强烈冲突感的词汇的。最后的结尾文案,每一集都极富电影感,每一句文案都是一个人物,他们各有各的江湖生活,组合起来的是烧烤人生,留下的是中国的烧烤情结。
纪录片发展到现在,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加持下逐渐展现出年轻态的一面。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接地气”“年轻化”。片中除了被大众津津乐道的鬼才文案外,还有随性痞气的解说。影片没有选用专业的播音员,而是选择了《人生一串》的总导演陈英杰担任解说一职,这种非专业的话语解说使得观众耳目一新,摆脱了传统纪录片中规中矩的解说模式。
三、结语
新时代新媒体已经成为纪录片发展的第三大主力市场,新媒体纪录片特点突出,给纪实影像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优质内容的纪录片正在成为包括年轻一代人在内的广大受众的刚需,加快了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人生一串》作为一部成功打破了原有美食纪录片的那种充满高度人文地域情怀局限的网络美食类纪录片,它的题材选择与风格形式的创新把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创作引向了又一个方向与思路。
参考文献:
[1]周悦,王建祎.街头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的空间生产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09.
[2]孙雨珂.现实的创新纪录和美学探索[J].传播力研究,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