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水产养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0-04-15唐建勋吴春金金益元张树金季敬余
唐建勋 ,吴春金 ,金益元 ,张树金 ,季敬余
(1.金华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浙江 金华 321000;2.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7)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并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工作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表明了国家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为农牧渔业的发展明确了发展方向。而绿色渔业、生态渔业、健康养殖将是渔业的发展的大趋势。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成员之一,金华市的渔业生产必须顺应新的形势,注重内涵创新,致力绿色养殖,自觉地融入到全局之中。
1 金华市水产养殖业的现状
1.1 概况
作为省辖地级市,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介于东经 119°14′-120°46′30″,北纬 28°32′-29°41′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温适中、自然环境优越,这为全市的水产养殖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金华市的水产养殖以池塘(山塘)养殖和水库养殖为主,设施养殖和稻田养殖为辅。目前,全市拥有注册的水产养殖公司228家,主要水产养殖对象有四大家鱼、银鲫、鲤鱼、乌鳢、泥鳅、罗非鱼、黄颡鱼、加州鲈、克氏原螯虾、中华鳖、日本鳖、珍珠蚌等,是浙江省重要的淡水水产品的养殖基地之一。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尤其是近十年来,金华市涌现出为数不少的现代化水产养殖企业,它们致力于创新发展,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打造出新型的水产养殖模式。这些企业有开发区的兽王鳖业养殖有限公司、金东区的绿之洋养殖公司、兰溪市的雅滩养殖场和峰登养殖场、武义县的邵华水产养殖场以及伟氏水产养殖场等等。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传统的养殖生产方式始终在各地存在,主要表现在生产过程中的粗放型、小规模、散户型的养殖模式。
在传统的养殖方式中,由于肥料、饲料、鱼药使用上的非科学性,违背健康养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导致水体的内源性污染和污染尾水排放的普遍性,对环境生态造成的破坏不容小觑。同时,还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渔业效益不高、市场萎缩、后劲不足,而增强自身发展潜能,致力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绿色渔业,提升发展动力,则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1.2 现状
近年来,金华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在压缩养殖水面、保护淡水资源、提高单位产量以及追求产品质量、致力低碳渔业和健康养殖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为20 488 hm2,而2017年为12 556 hm2。虽然养殖水面缩小38.72%,但全市的养殖产量却由2007年的46 909 t提高到2017年的82 375 t,增长了1.76倍(表1、表2)。2007年,全市的渔业总产值为8.78亿元,而2017年则达到了14.16亿元,增长了1.61倍。
目前,全市已建成养殖尾水治理示范点6个,采用循环水养殖的企业有5个点,已建成循环跑道30多条;其他模式的健康养殖基地也在不断创建之中,在减量排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小(一)型水库90%以上及部分小(二)型水库做到了节水保水;甲鱼温室养殖整治成效显著,节水养殖面积超过9 300 hm2。在珍珠退养方面,仅义乌市和金东区就分别各退养超过200 hm2。此外,永康市养殖尾水治理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该市四路观赏鱼养殖场通过异位修复,将养殖塘尾水集中处理,配备了多个生态池,养殖用水做到了生态循环利用;而名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原生态甲鱼养殖,其养殖尾水经过原位处理,实现了达标排放。由此可见,全市的水产养殖业正朝着绿色和良性循环的轨道向前推进。
然而,随着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水产养殖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以绿色低碳为发展理念,以优质、高效、生态、健康、安全为发展目标,立足资源节约型,发展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必须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尽管全市的水产养殖企业在整体水平上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水产养殖毕竟是一系统工程,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表1 金华市历年水产养殖水域面积 hm2
表2 金华市历年水产品养殖产量t
2 金华市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
2.1 投饲与施肥问题
从理论上讲,水产养殖过程中投放的饲料,其中仅约1/3被放养对象直接摄取,约1/3沉至水底而未被利用,约1/3则悬浮于水中。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饲料同时也是肥料,有时甚至是污染源。水产养殖中浪费的饲料,是导致水质恶化和促使水体富营养化的帮凶。
在养殖水体中使用肥料主要作用是增加水中无机营养的浓度,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作为滤食性水产动物的食物,最终达到提高水产品产量的目的。但是,过量的施肥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与饲料相类似,肥料的不合理施用会对养殖水体引起污染,造成内源性污染。
综观全市水产养殖过程中饲料的投喂,大多还是采用自行加工以及未经加工的饲料,针对性的商业化饲料的使用并未普及,因此放养对象的饲料转化率不高,饲料浪费大,这势必易造成水体的内源性污染。此外,由于肥料的施用还缺乏科学性,未能切实做好合理搭配和精准投放,致使水体中N、P和有机物等的负荷不断加重而导致富营养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
2.2 药物的使用问题
传统的养殖方式一味追求高产,造成水体污染和病害频发,对健康养殖构成威胁,影响养殖产量和效益,与现代渔业的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由于高密度、高投入、高产出的水产养殖方式,是当今水产品生产的一大特征,但这也为病害的滋生、传播与蔓延提供了契机,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时刻警惕。
对于养殖对象的疾病,首先应以预防为主,因一旦患病,用药量将会大为增加。然而,全市许多生产企业却往往忽视了对病害的预防工作,对病害发生的规律缺乏系统的了解,对病害的早期控制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病害发生之后穷于应付,大量地使用药物进行被动治疗。而不合理和不规范的用药会导致养殖对象的药物残留,这不仅会增加养殖的成本,还因药物在水体中的逸散,对水体构成污染。水产养殖用药的不规范不科学,导致药物残留也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
此外,药物的频繁使用会使水产动物产生抗药性,尤其是抗生素的残留将会大大减弱养殖水体的降解能力,影响水域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不但降低了养殖产品的质量,还将通过食物链传递,其危害性显而易见。
2.3 品种和管理问题
目前,全市人工选育的良种数量十分有限,占水产养殖总产量70%以上的青草鲢鳙等主要养殖种类目前仍依赖未经选育和改良的野生种。目前,全市水产新品种的评估及引进工作还相对滞后,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饲料系数低的新品种引进还不如人意,养殖对象还往往以传统的鱼类品种为主,缺乏市场竞争力,制约行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在放养品种的选定、合理搭配、放养密度的确定、立体空间的利用等方面,还缺乏科学的评判依据。
此外,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也有待提高。大多数从业人员学历水平普遍较低,且缺乏交流提高的有效平台,在饲养管理上则主要凭借自身的实践经验,而对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接受能力较为欠缺,因此必然导致养殖整体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较低下,甚至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2.4 设施和尾水问题
由于养殖设备相对落后,基础工程设施薄弱,技术含量较低,集约化程度总体不高,已不能满足现代水产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全市水产养殖的继续健康发展。在池塘(山塘)和水库养殖中,大多上沿袭传统养殖方式中的结构和布局,提供的设施设备仅能满足水产动物基本的进排水功能和生长空间,而工程化、设施化和现代化水平总体低下。
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产生的污染物对当地环境造成胁迫,开放式的养殖场所对外源环境污染难以控制,易造成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水产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依然存在,养殖尾水污染环境,尾水未经处理向外界排放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多数企业由于规模偏小、资金不足,无力承受建造相应设施,对养殖尾水未能做到达标排放。就目前来看,全市仅有少数企业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或其他尾水处理措施。在尾水处理的问题上,真正做到无害化或生态化处理,落实尾水达标排放的企业依然屈指可数。
3 金华市绿色水产养殖的对策
3.1 控制饲料肥料,杜绝内源污染
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广健康养殖新模式,将内循环流水养鱼技术、太阳能应用技术、底增氧技术等新的生态养殖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以加快金华市水产养殖供给侧改革步伐,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绿色水产品。与此同时,不断扩大绿色养殖的规模,深入推进健康渔业和生态渔业。
要大力加强饲料研发,提高颗粒饲料的适口性和转化率。水产品养殖所需的饲料营养要均衡,配合饲料必须符合国家行业标准,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要求,各种证件证书齐全。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施肥量,要切实做到精准施肥,提高施用效果。采用微生态制剂以及生物絮凝等先进技术,以调节水质和净化水体,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防止水质恶化,减少病害发生,不断提升养殖水平。
3.2 引进优质品种,提高单位产量
绿色的养殖模式,要求苗种生长性能好、抗逆抗病能力强、不带病原体、无药物残留、饲料转化率高,同时还应做到合理的品种搭配、放养密度、养殖周期和产量。要充分挖掘渔业资源和特色品种,发挥新品种的技术优势和良好水域环境的优势,恰如其分地利用水生资源保护水环境。如引进CCP(关键控制点)技术、GAP(养殖规范)生产模式,以获取理想的生态养殖效果。
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品种的选择。养殖品种主要依据市场需求、水质、水温、饲料、品种来源、增氧设备条件,以及饲养管理技术等来确定。放养适宜的性状优良的鱼、虾、蟹、鳖苗种,能促进动物间的共生互利和水生生态系统物质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十分注重水产动物新品种的引进。引进的新品种要求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提高单位面积水体的产量和效益。目前,全市应在现有水产品种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引进一批适合本地养殖的新品种,如赣昌镜鲤、松浦红镜鲤、日本系中华鳖等,以绿色养殖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养殖品种的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3.3 改进设施设备,妥善处理尾水
绿色养殖要求养殖尾水的处理与循环利用。随着水产养殖方式从传统粗放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养殖尾水对于生态环境的胁迫正日益加剧。养殖尾水引起水体污染的物质有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物等。目前,尾水处理方法繁多,但不外乎物理、化学和生物法,其中以生物和物理结合的处理法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广泛。
为解决养殖尾水污染水环境问题,真正实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绿色渔业,根据全市水产养殖的实际,首先应逐步解决小规模、散户型生产方式产生的尾水污染问题,提高其规模水平,引进标准化和规范化养殖技术,做好减量排放和节水保水措施,增加抵御风险能力。二是逐步引进和建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RAS)技术。循环水养殖不但可实现水产品的高产优质,还可节省数量可观的土地与水资源,且不污染周边环境,是今后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趋势。三是建立“三池两坝”的尾水处理设施,根据“三池两坝”的尾水治理工艺原理(养殖尾水→排水渠→预沉池植物净化→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处理池→循环利用),做到进排水渠道分明,实现养殖废水的回收利用或零排放。此外,通过原位修复、异位修复技术,以养殖场所自行集中式治理,规划相应尾水处理面积,建立生物处理池、人工湿地等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应用生物和物理净化处理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快养殖水内循环处理系统建设,以达到循环水再利用或达标排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