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研究现状的思考
2020-04-14马萱萱
马萱萱
摘 要:基于教育部2015年7月下发的《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以及2016年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文件研读,结合当下我国中职学校开展的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各种现状,可以将基本情况总结为三类:诊断与改进内容已具明确导向性,诊断与改进策略已有序实施,诊断与改进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无论是何种现状,都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和不足值得思考、研究。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
针对有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相关期刊论文,进行了较大范围和较深入的研读、分析,并对教育部下发的相关通知和指导方案进行学习,对6个诊断项目,16个诊断要素,99个诊断点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从已有的文献计量角度出发,对当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包括目的、角度、方式和实施过程等。本文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工作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基础。
一、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内涵研究
教育部2015年下发的《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中,并未提到“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这个概念,但文件中包含了“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相关内容。因为“教学工作”并不能单纯的理解为“课堂教学”,所以大部分研究内容中对于课堂教学诊改的阐述可以大致总结为三种情况:教学诊断与改进、教学评价、特定诊改。
(一)教学诊断与改进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研究和实践中,泛化的将“教学工作诊改”、“课堂教学诊改”、“教学诊改”等看起来类似的词汇互相等同,这样得到的结果可想而知。重点是要弄清楚“教学工作诊改”中的“教学”并非“课堂教学”,它包含课堂教学,应该称之为“大教学”。而“课堂教学”仅算作“小教学”。这种盲目的等同理解,会造成诊改工作目标不清,导致研究结果偏颇。
(二)教学评价
对于“课堂教学诊改”和“教学评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把握不当,曲解课堂教学诊改内涵,将“诊改”模糊的与“评价”划等号。将诊改工作当作是应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督导部门主要负责的,学生参与评价的一种评估、考核等,误认为诊改工作只针对教学水平欠佳的教师,重点错放在了诊断评价,而忽略了“改”。
(三)特定诊改
“课堂教学诊改”在“教学诊改”的大环境背景下开展,认为“课堂教学诊改”是指教师依据有关专业教学标准或课程标准,以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为着眼点,依据一定的诊改程序,运用相应的诊改技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综合研究与判断,并提出实践改进建议。这样理解“课堂教学诊改”,虽然实践初会有难度,但有利于全面推进诊改工作。
二、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内容研究
(一)因素导向
从各个角度全面分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对每个因素都进行细致的分析,例如:学情、教材、课程、教师等等,然后针对发现问题的因素进行诊断和改进。
(二)专业导向
基本思路也是通过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从专业角度进行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从而再进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能力等方面的问题细分,将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诊改。
(三)政策导向
围绕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课改目标和诊改要求作为最终目标,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基本思路是将政策结果导向,排查问题,改进完善。
三、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策略研究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诊改,大体是结合相关文件中的原则,进行了根据不同实际情况调整的实施方案,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统一要求。可将其总结归类如下:
(一)规章制度式
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从政策入手,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查漏补缺,从而不断完善现有机制的同时,落实保障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顺畅运行,对于日常教学工作的管理和督导更清晰明确,达到更好的诊改效果。这种方式是大多中职学校在开展此项工作初期通常会选择的,因为它更符合传统的教学管理习惯,并且在短期内也能都达到较理想的成效。
(二)科学严谨式
以创新和先进的科学化管理模式为主,强调工作中的严谨性和全面性。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人人主动参与,事事责任到人,通过科学严谨的管理理念为导向,严格执行相应的诊改制度。因为创新性和先进性较强,对于传统教学理念和工作方法的革新需要下大功夫,所以这种方式在开展初期会遇到一定困难,也需要一定时间的坚持才能看到成效。
(三)专业发展式
为突出教师的团队和谐发展以及教师个人的个性发展,在教师团队中开展自我教学反思、同行评课交流、专家指导会诊等方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式通过各类团队内部活动,互进互促,能够有力的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科研水平发展。
(四)实践研究式
实践研究式与其他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强调通过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内驱动力来实现课堂教学诊改,而其他方式多少都渗透着“被动”和“制约”。在研究文献中,有的中职学校从内部机制的建立改革着手,实现自身办学理念、考核奖励、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转变,在实践中推进诊改,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五)活动助推式
突出体现了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全局性特征,一般由上级部门统一进行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或者竞赛活动,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开展深入的诊断与改进。这种方式体现了上级教育部门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革的专业引领,也能对所属中职学校的诊改工作进行督促和落实,有利于推进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诊改工作的快速有效发展,实现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常态化。
四、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一)研究成果数量有限,加强理论研究
可查的各类数据库资料和期刊文献显示,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诊改的文献数量非常有限,这与我国中职学校的数量极不相符。而关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诊改的文献就相对较多,内容也较丰富。可见,我国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务必正确的解读相关政策文件,用科学性、创新性的理论研究,才能指导多样、复杂的课堂教学诊改实践工作。
(二)合作研究较少,拓宽交流合作
许多中职学校的相关研究成果都是由教师个人独立完成,很少有團队合作完成的研究。但是对于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的研究,能够看出不仅提倡中等职业学校内部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更倡导学校间、地域间进行范围领域更宽广的研究,交流结合更充分的实践。中职课堂教学诊改需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教科研体系,要求各个层面都要积极参与其中,拓宽研究范围,提升研究成效。
(三)研究方法单一,加强实践研究
基于中职课堂教学诊改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还仅停留在理论思辨研究,有效的实证研究和成果并没有。虽然很多试点的中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大数据分析的诊改网络平台,但缺乏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数据分析,这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质量。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更与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更复杂、更多变,所以更需要创新和实践研究,要扎实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扩大拓宽中职学校的所有专业和课程,不断提高实践研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巧玲,范吉钰.基于文献计量的诊断与改 进工作研究文献综述[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8(Z1):76-78.
[2] 杨茜.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课堂教学诊断 与改进机制研究[J].职业,2019(5):36-37.
[3] 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 改进工作的通知[Z].教职成司函〔2016〕37 号,201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