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价值探究
2020-04-14史恒赵晶
史恒 赵晶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探究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价值,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价值探究
一、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价值诉求
“课程思政”改革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办学理念的必行举措,以改革创新的姿态实施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以求“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发挥各专业课的“隐形思政”教育功能,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1、高校“课程思政”是社会主义办学理念的本质诉求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首先要坚持旗帜鲜明和立场坚定,这就从根本为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各学科建设发展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出发点,以“以德树人”中心任务为立足点。从本质上说,高等教育隶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并承担其中极具挑战性的环节——肩负培养社会“接班人”的使命,可以说,高等教育的建设发展直接影响国家未来走势。“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就是在强化高校各学科的“颜色统一”问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诉求为学科建设的基点,以“教民之所需、育国之所求”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教学工作的重心,以“主旨一致又各有不同”为教育发展的主旨,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气质、育人导向。
2、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是新时代建构“大思政”格局的时代要求
时代需要是意识形态发展的主推动力,时至新中国成立七十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悄然变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各种思潮的渗透,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立德树人”中心任务是无疑“孤掌难鸣”,在“多元”中求“统一”,在“多样”中求“主导”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战略问题。面对思政教育主体、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诸元素出现的时代新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建构“大思政”格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课题。
3、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发展是实现“隐性”思政的功能的必然要求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中,作为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显性”功能,已经得到教育界广泛重视,如何发挥其他教育元素的“隐性”作用,成为实现“立德树人”中心任务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课程思政”就是此类教育元素,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既有效促使专业知识更亲切和生动,又能借助学生重视专业课程学习的优势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引领良好效果,还能在“教学相长”过程中促使各专业教师的价值认知更为准确时效,其功效甚至超越思政“第一课堂”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只有高度重视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发展,发挥每门课程所具有的独特的“隐形”思政教育资源,注重“显性”与“隐性”的协同,才能实现思政队伍的扩充、途径的拓宽、载体的丰富,追求各学科在思政改革方面的共建共享共生,实现“共效应”局面。
二、“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价值要素
“课程思政”改革涉及多个方面,是诸多因素的综合建设效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分析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主次逻辑
从“思政改革”的角度分析,可以把课程分为思政课和其他课程两大来,其中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主要阵地,其他课程有其教育目标,既不能“去思政化”,更不能喧宾夺主得“全思政化”,这一关系的把握事关思政改革效果,因而必须加以重视和分析。
2. 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意识形态教育历来就有“漫灌”和“滴灌”之分,对于课程的思政改革同样要考虑每门课的特殊性与总要求的普遍性的辩证关系。每门课程的建设均有其“个性”的内容和方法,有其独到的课程本质特征,而从“全课程育人”的视域审视,首先要尊重课程专业性,进而贯彻思政要求的“普遍性”追求,这也是探究其价值“共性”的核心要义。
3. 处理改革与传承的矛盾
课程思政的改革建设必然存在“改革”与“传承”的矛盾,改革是发展的核心动力,教育要发展,改革是必经之路。要夯实新时代育人效果,“全课程育人”的革故鼎新是必要手段,因而需要“改”,但是课程必须要坚持对本课的核心知识的传承,对具有优良教育基因的优势内容必须保留发扬,因而化解这一矛盾的方式就非常明确——扬弃,对优秀知识要取其精华,同时以“开放性”的态度大刀阔斧“思政改革”。
三、“课程思政”改革发展的价值实现
“课程思政”的价值实现的需要针对其各个要素对症下药。
1、理念变革是价值实现的根基
中国高等教育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其主要表现就是教育理念方面的“颜色”问题上,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同紧密结合,要与国家、社会的未来方向保持一致,高校要做到“颜色一致”并“旗帜鲜明”。首先要求管理者应以战略高度重视各专业课程建设的“思政改革”,在制度上、考核要求等方面进行实质性要求,教育者也应在育人理念方面做出重要调整,及时融入思政改革大局,摒弃孤立思维,要以发展开放的视野看待改革实践。各专业应充分挖掘本专业、本课程的思政教育点,突破原有的“观望者”心态,变更为“参与者”、“主导者”姿态。
2、“大思政格局”建设是价值实现的根本动力
高校“大思政格局”是新时代高校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具体表现,以“一盘棋”的思维敦促各学科加快“课程思政”改革步伐,提升“全方位育人”效果,以“时代责任”的要求细化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优化“全过程育人”实效,以“大思政”的谋划提高各学科“课程思政”发展进程,实现“全员育人”局面。要求各学科基于目标准确、功能明确基础之上,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资源点,并统一协调全学科,发挥所有教育主体的协同作用,在理论、实践各环节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共效
3、拓宽“网络战略思维”是价值实现的必要手段
网络思政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先锋队”、“排头兵”,同时各专业建设中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的线上教育也已蔚然成风,但是利用网络教育开展“课程思政”却凤毛麟角,因而提出专业教育要及时拓宽视野,树立“网路战略思维”,在网络的空间“大有可为”。特别是当前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文化思潮的涌入,致使青年學子的思想日益多元。因此要不断挖掘各门课程的网络育人资源,以专业的视角面对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维护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观,实现立德树人,这是每门课程教育的使命担当,也是课程思政的价值初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 人民日报, 2016 - 12 - 09( 1) .
[2]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
[3] 张耀灿,郑永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2-163。
作者简介:史恒(1986.05-) 男,汉族,山东泰安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法学,邮编401331。
赵晶,硕士,国家税务总局西安市未央区税务局,研究方向:法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教改项目《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及辅导员精品项目《“掌上辅导员”--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