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型降糖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2020-04-14李旭梅
李旭梅
【摘 要】糖尿病(MD)属于终身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口服降糖药物是治疗MD的主要方式,合理选择降糖药物种类,正确掌握药物使用剂量、方法,对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本研究对临床常用口服降糖药物进行了总结分类,并对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糖尿病;口服药物
【中图分类号】R18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3-0-01
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最新版糖尿病地图显示,全球已有4.25亿MD患者,预计在2045年,人数将接近7亿。国内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岁以上MD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差[1]。合理饮食、正常运动、规范用药、健康教育和血糖控制是临床治疗MD的综合疗法,其中规范用药是血糖控制率的关键。用药种类、剂量等不合理,不仅降糖作用不良,且可能会引发其它对机体有损伤的副总用。为提高MD患者用药安全,笔者对常用口服型降糖药物种类和注意事项作了总结。
1 常用药物种类及特点
临床中仅有少数早期MD患者可通过规范化综合治疗或手术等方式彻底治愈,但绝大多数患者需终身使用降糖药物,其中多数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常用口服降糖药种类有磺酰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等。
1.1磺酰脲类
机体胰岛β细胞内含有磺酰脲受体、钾通道lk、钙通道。磺酰脲类药进入机体内,与相应受体结合,可通过阻断钾外流,增强钙内流,从而增强胰岛素释放。同时,其还可通过促进胰岛素识别受体,缓解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作用。该类药物只适合与2型MD(T2DM)患者,且该类药物可能会导致粒细胞减少,引发肝损伤和胆汁淤积性黄疸,引起低血压,故合并严重肝肾损伤者禁用,老年人和輕度肝肾功能不全者可选择短效型磺酰脲类药物。
1.2双胍类
可通过抑制肝糖原异生,降低葡萄糖输出,促进葡萄糖代谢利用,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发挥降糖、控制血糖的治疗功效。常用双胍类包括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前者对降糖控糖作用好,但副作用大,限制其临床使用;后者对降糖作用相对弱,但安全性好,且很少出现低血糖,故是肥胖型T2DM首选药物;非肥胖者选择其与黄酰脲类连用,增强降糖作用。但年龄>65岁者、合并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合并神经和视网膜病变、孕期和哺乳期期女性等禁用。
1.3噻唑烷二酮类
主要通过增强靶向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机体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机体胰岛素抵抗作用,实现血糖长期调控。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是常用的噻唑烷二酮类,临床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可与其它类型口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发挥协同降糖作用。但其存在加重心衰的可能,故对于心功能异常者需慎用或禁用;同时,使用该类降糖药物会出现体重上升,这与机体体制分布改变及尿潴留有关。临床常用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苯脲、格列齐特等。
1.4 α糖苷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糖苷键水解,减少葡萄糖形成,降低餐后血糖,是当前MD诊治指南中推荐使用的一线药物[2]。常用种类有阿卡波糖。
2 注意事项
2.1 建立合并控糖目标
口服型降糖治疗方案制定中,除考虑降糖效果外,还需考虑患者耐受性、经济承受能力、用药依赖性和安全性、慢性并发症等综合因素。MD患者关于强化血糖控制效果及安全性仍存在较大疑虑。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和糖尿病干预和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EDIC)等研究显示,早期强化降糖可有效降低微血管、大血管病变,降低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早期血糖达标具有明显的长久益处。故,在MD治疗中需要遵循个性化原则。
2.2 特殊人群用药
①儿童T2MD患者:FDA指出口服型降糖药物中的二甲双胍可用于年龄>10岁的T2MD患儿。②孕妇:通常,妊娠期糖尿病治疗原则为胰岛素治疗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国外有资料显示,妊娠期T2MD 可复用二甲双胍或格列苯脲,但国内尚无明确推荐。③老年人群:老年群体机体脏器功能相对较低,故在选择口服型降糖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各种潜在问题[3]。治疗中应优先考虑无低血糖性不良反应的降糖药,避免选用降糖功效过猛的药物。④肾功能异常:轻度肾功能异常者可部分选择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部分非黄酰脲类,但肾功能严重异常者需选择注射胰岛素。⑤合并心脏疾病 采用增强胰岛素分泌功能的降糖药物时,可适当放宽治疗目标,预防避免低血糖,心衰者避免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⑥低体重、肥胖/超重:正常体重MD患者可依据指南选择口服降糖药物;低体重者可选择磺酰脲类或直接注射胰岛素治疗。肥胖/超重者优先选择二甲双胍,同时需加强生活方式的干预。
2.3 依据高血糖类型用药
在仅表现为餐后高血糖患者治疗中,可选择短效型磺酰脲、α糖苷酶抑制剂类和非磺酰脲类药物。初始糖化血红蛋白高于9%、空腹血糖高于13.9mmol/L者,可选择注射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已消除葡萄糖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待病情缓解后选择合适口服型降糖药物[4]。
2.4 注意用药副作用
磺酰脲类常见副作用有恶心、腹泻、腹痛,低血糖反应等,严重者可引发低血糖性脑病,故临床应依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用药剂量,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加。双胍类易引发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和乳酸中毒,若患者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可将服药时间调至餐前或餐后。噻唑烷二酮类耐受性相对较好,副作用少,常见有体重增加、肾功能异常、轻中度贫血,与二甲双胍或磺酰脲联合使用,贫血发生率高于单用。α糖苷酶抑制剂不被胃肠道吸收,故几乎无全身性副作用,常见副作用为恶性、呕吐、肠鸣等胃肠道反应,多数情况下减量使用或继续服用症状可自行缓解。
参考文献
[1] 陆伟江, 杨虹, 蒙晓宇,等. 广西成年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和知晓、治疗及控制情况调查[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8, 26(4):250-253.
[2] 蒋升. 2017年ACP《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33):6-10+19.
[3] 李菲. 两种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J]. 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6):95-98.
[4] 荚杨洋, 赵晓彤, 陈明卫,等. 应用不同序贯治疗方案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胰岛α细胞、β细胞功能的影响[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8, 26(2):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