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文言文教学化枯燥为有趣
2020-04-14赵红红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新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新课程文言文篇目增多,难度增大,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反感之情,教师往往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有限。追根溯源,主要是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真正体味到学习之乐。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言文,兴趣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少语文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教法僵化,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再加上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不少学生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的有机统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改进教学,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从而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化枯燥为有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必须在教法上下功夫。
一、 让学生成为文言文阅读的主体
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
读文言文也有很多的方法并非千篇一律。可以大声齐读、分小组读、个人读、配乐读、分角色读交替进行。这样学生就喜欢读,愿意读,读的次数多了,自然能够倒背如流。民国期间有许多贯通中西的大家,他们也是语言的大师。如章太炎、黄侃、赵元任、吴宓、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李叔同、蔡元培、胡適、辜鸿铭等,他们精通多国语言,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读。
通过读学生能领悟文言文的特点。通过读,能增加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有深切感悟。那么采用什么方法,能使经历千年的文章读出味道呢?
(一)朗读阅读法
朗读是口眼耳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
1. 朗读可以掌握文章大意。
2. 朗读可以把握文章的写法。
3.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神韵。
(二)翻译阅读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一边小声朗读原文,一边尽可能翻译课文。在翻译的过程中,运用增删添减调换等方法,置换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翻译可以是意译,也可以是直译,总之这样的方式对于培养预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有很裨益的。
(三)品味阅读法
文言文就像一杯清香淡雅的茶,越品越有味道,更像一杯老酒,年代愈久愈能飘散出浓郁的香醇。品味阅读,就是在阅读中对文章着意揣摩、品味、抓住文章的精髓,读出深意,读书韵味。
(四)创造阅读法
主要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内容,对课文进行加工,进行创造性阅读。
(五)审美阅读法
就是从阅读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得到滋养,形成良好的品格修养。
总之,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要经过一个从“感”到“悟”的过程阶段。对于文质兼美的古文经典名篇,更需要真正地由表及里地阅读。
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古文化知识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灵活分析、推断语言现象,才能最终受益。
(一)积累知识,学以致用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学而不用,那是死学,谈不上能力,而知识的运用又必须建立在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积水成渊,蛟龙兴焉”,有目的,有计划的积累,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知识,并使之系统化,而且能转化为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积累知识的方法常见而又简单实用的是做笔记,学生可以把所学的常见代词、文言通假字、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现象等知识通过分类、比较后将之整理到笔记本上,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学会积累,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文言文如果只是停留在对所学知识记忆基础上,那还称不上是一种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注意运用综合、比较、归类的方法,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结合具体语境,去推断新的语言现象,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会了新知识。如在《鸿门宴》一文中,有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为”:“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个“为”的意义词性各不同,前者是“替”的意思,属介词,读“wèi”,后者是“出”的意思,属动词,读“wéi”。“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为”则表被动,再联系复习旧知识,《荆轲刺秦王》中“乃为装遣荆轲行”的“为”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整理”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久而久之,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定会提高,能力自会增强。
三、 古文教学融入现代意识
不少学生认为文言文难懂、难学。无疑,文言文的确比我们常用的现代汉语难懂,但它的许多有生命力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仍被我们所熟知,所运用。因此,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融入现代意识,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必然感兴趣,难以忘记。例如我们现在常用到的成语,学生可能不知它是怎样来的,它本来的意思是怎样。其实,成语大多源于古汉语中,它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或历史知识,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自《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其古今意义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作对比分析,这样学生的兴趣何愁不来?分析古今异义现象,可举《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现在“婚姻”的意思为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如放在原词中就令人费解甚至闹笑话了,其实这里用的是古义——“儿女亲家”。这样学生平时常用的词语经教师略一点拨,学生就会感到新鲜,有兴趣,自然也会有学习热情。
四、 开展活动,拓宽视野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促进文言文的学习。开展配乐朗诵活动、文言文抽背比赛、文言文故事大赛、文言文知识竞猜等一系列活动,发动全班学生参与,积极投入学习之中,增强了学习的凝聚力,先进带动后进,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每一次活动都给学生以吸引力,在比赛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提高了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作者简介:
赵红红,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文安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