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微课 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2020-04-14张毅
微课即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在2008年正式提出,因其具有时间短、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等特点被广泛认同,微课不仅可以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等,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具有实操性强、感官性弱的特点,在“互联网+”环境下发挥微课的优势,为计算机软件类微课找出设计制作和使用的有效方法,可以提升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国外关于微课的研究与应用主要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建设上的大规模化。近年,国外微课资源网站不断涌现,如Khan Academy、TED-Ed、Watch Know Learn等,涵盖了K12阶段到大学阶段,几乎所有学科的相关内容都可以在微课资源网站上找到。二是设计上注重交互性。国外微课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如卡通、动画、电子黑板、真人演讲等,资源网站均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三是学习模式强调自主学习。主要是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应用微课,注重在课下基于微课资源库的自主学习。以上三个特点具有内在相关性,大规模在线资源的交互式设计,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满足自主学习需要大量的微课资源和交互特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外微课主要向MOOC和SPOC两个方面的应用发展,更注重实际应用,这为我国微课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与应用主要聚焦三个向度:一是微课的理论基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微课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1]二是微课的应用探讨。王竹立教授认为:“微课是为在线学习而生的,是一种在线学习资源,应对现有的网络视频资源进行‘微课化改造。”[2]韩中保、韩扣兰提出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微课新概念。[3]学界普遍认同微课是在线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教学上微课要结合混合学习模式加以应用。三是微课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中的运用。针对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的微课设计、制作及应用的探讨还处于尝试阶段,如殷海明、叶利华提出了从内容选择、方式选择方面,将“微课”应用于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方案。[4]总之,国内对微课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基础理论层面,如何结合具体学科、具体课程进行实际运用需要进一步深化。“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软件类微课的设计也有其自身特点,教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借助现有软件技术,合理选取重难点并方便高效地将其制作成微课资源,值得进一步研究。
● “互联网+”环境下微课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知识更新快,尤其注重实践,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目前的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材存在内容滞后、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时间不足等问题,因此将微课应用于软件类课程非常必要。
1.教材内容滞后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特尔公司的创建者之一戈登·摩尔就预测了未来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增加一倍。[5]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内容具有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而教科书的审定方式使其难以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进而存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作为辅助软件类教学的微课并非仅仅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也可以是对一系列简单知识点的复习,还可以是对前沿知识导入的概述,其目标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2.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模式仍然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即教师讲解和演示,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可能陷入枯燥的困境。同时,讲授式教学法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与接受能力,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微课突破了传统的讲授式单一教学模式,它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类型与模式。王竹立教授认为微课的种类包括讲授式微课、问题解答式微课、讨论式微课、活动性微课、关联性微课、作业式微课[6],胡铁生将微课按教学方式分为讲授类、演示类、实验(实践)类、练习类、表演类、讨论(研讨)类、班级活动类、问答启发(提问思考)类、合作学习类、自主学习类、探究学习类。[7]尽管对微课的类型与种类的划分,学界仍未达成共识,但从多种划分的争鸣中已经体现出微课的应用有利于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变得丰富。对于软件类教学使用的微课,根据需要可以分为:①引入类微课,主要是在课前引入章节内容新知以及前沿技术介绍,用于课前学习;②难点解决型微课,主要用于课中辅助教师教学,对难点知识进行补充说明;③复习型微课,主要用于对一系列完整性知识进行回顾,便于学生在课下复习使用。
3.实践时间不足
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具有操作性强、注重实践的特点。目前在教学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时,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讲授如何操作,进而压缩了自主操作练习的时间。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它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课下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微课学习相应知识点,这样既可以提升课堂效率,也可以延长课程实践时间,解决了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实践时间不足的困境。
● “互联网+”环境下微课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中应用的要领
设计制作微课的目的在于有效应用,笔者认为,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SPOC混合学习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手段,对在软件类课程教学中如何用好微课进行深入探讨,找出应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环境下微课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中应用的要领,主要包括注重发挥微课独特功能、注重强化微课过程监管、注重运用微课应用平台。
1.注重发挥微课独特功能
微课学习形式灵活,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同时微课的内容与形式多样,它的独特功能包括:一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师运用导入型微课,让学生通过微课提前预习,了解图形图像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尤其是重点、难点。教师运用解惑型微课,通过微课答疑解惑,让学生对图形图像相应的难点知识进行再消化,进而真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师运用复习型微课,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而真正有效地掌握所學知识。通过运用导入型微课、解惑型微课、复习型微课,使课堂真正转变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互动课堂。二是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及时补给最新知识点。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软件版本不断更新。最新的技术理论与课程知识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传播,这样就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最新前沿动态,改变以往教材与技术更新相脱节的现象。三是边学习边实践,以微课学习促实践能力提升。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培养强调实践能力,既注重课堂实践,也注重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微课,学生可以提前学习知识点,课堂中则有相对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在进行顶岗实习等实践锻炼期间,仍然可以通过微课进行理论提升,进而促进实践能力提升。
2.注重强化微课过程监管
微课学习主要是一种“基于移动设备、碎片化的学习”[8],微课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不受时间限制,要求注重强化微课过程监管。那如何实现过程监管呢?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类似“蓝墨云班课”等软件平台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蓝墨云班课”是一款通过手机APP软件即可实现微课学习的软件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其具有的经验值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教师发布微课资源后,学生完成学习即可获得相应经验值奖励,教师也可通过查看经验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可以利用其播放顺序控制、播放进度控制的功能,防止学生仅仅为了获得经验值而快速播放或跳跃播放,进而保证学生全过程的实时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相应的测试题目设计,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注重运用微课应用平台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课程教学资源,已被广泛应用。微课应用平台是微课有效运用的前提与基础,当前微课应用平台主要有职教云平台、“睿易派”云教学平台、超星云课程平台、腾讯云课堂、网易云课堂等。该类平台已为微课应用提供了有效载体,在具体课程运用中要注重挖掘微课应用平台的功能,使平台能真正为微课服务。
● “互联网+”环境下微课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基于微课的独特优势与功能,笔者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HTML5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将微课有效应用于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具体的实践应用包括《HTML5技术基础》微课制作、微课在课前自主学习中的应用、微课在课上深度掌握中的应用、微课在课后复习巩固中的应用。
1.微课制作
《HTML5技术基础》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包括8个单元:“认识HTML5”“HTML5元素”“CSS3基础”“CSS选择器”“盒子模型”“浮动与定位”“表单元素”“媒体标签”。笔者基于课程特点选取其中的重难点知识制作了10个微课,包括“Web工作原理”“认识H5结构元素”“认识H5分组元素”“认识H5页面交互元素”“CSS3核心基础”“理解层叠性与继承性”“盒子模型”“元素怎么浮动”“元素如何定位”“神奇的动画效果”。笔者通过屏幕录制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录制前,可以先利用Focusky多媒体演示制作大师软件或PPT工具,根据要讲解的内容设计并制作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然后使用Camtasia屏幕录制软件结合讲解的知识点或演示操作步骤进行微课音视频同步录制,最后根据需要可以使用Camtasia进行微课标题的添加、文字添加、过渡效果添加,以及在编辑完成后对微课进行渲染输出。
2.微课在课前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有的微课资源更适合于课前预习使用,如“认识H5结构元素”“认识H5分组元素”“认识H5页面交互元素”“神奇的动画效果”。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的通知板块发布课前学习通知,同时将制作好的微课资源上传至教学资源板块供学生学习。在活动板块发布区发布讨论主题供学生学习讨论。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微课学习完成后,进行相应操作练习,并将作业发送至教师邮箱,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解惑与答疑。
3.微课在课上深度掌握中的应用
有的微课资源更适合于课堂辅助教学——重难点的讲解,如“Web工作原理”“理解层叠性与继承性”“浮动与定位”“元素怎么浮动”“元素如何定位”。在课堂上,教师依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突出重难点,强化知识點。由于基本知识点学生已通过微课进行了学习,课堂主要是深度掌握,同时注重实践技能培养,通过演练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再进行课堂总结。
4.微课在课后复习巩固中的应用
有的微课资源更便于学生在课后系统复习章节知识点,如“CSS3核心基础”“盒子模型”。课后,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资源板块发布微课帮助学生巩固章节知识,同时通过云班课平台推送学生课堂完成的优秀作品,布置拓展任务,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 结语
在学期末,笔者向两个授课班级发放了课程满意度网络调查问卷,回收问卷98份,问卷有效率100%。分析调查结果得出,94.9%的学生支持用微课结合课程开展教学,5.1%的学生表示中立,没有学生表示反对。结果表明,学生对利用微课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课上深度掌握、课后复习巩固教学的模式表示赞同。
微课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体现,作为一种课程教学资源,它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优势。考虑到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有效应用微课的优势,发挥微课在课前自主学习、课上深度掌握、课后复习巩固等方面的作用,切实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胡世清,文春龙.我国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08):46-53.
[2]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05):34-40.
[3]韩中保,韩扣兰.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微课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1):53-59.
[4]殷海明,叶利华.“微课”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03):50-52.
[5]吕乃基,雍歌.论摩尔定律和技术范式[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7-10.
[6]王竹立.网络教育:困局与出路[J].数字教育,2018(02):1-8.
[7]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61-65.
[8]巫雪琴.校本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7):32-34.
作者简介:张毅(1984—)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软件技术。
基金项目: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2020年度信息化教学研究项目“‘互联网+环境下软件类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2018LXA0034);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项目“‘互联网+时代下基于微课‘翻转课堂个性化学习的实践研究——以《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为例”(1910110);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院长基金科研项目“环境大数据采集共享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K62051812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