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视角的国家级职教成果奖申报策略探析
2020-04-14王真真王鹏飞
王真真 王鹏飞
2014年,职业教育被正式纳入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系列。至此,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在这项国家级荣誉上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一样,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当年教师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国职教成果奖获奖代表颁奖。一时间,国家级职教成果奖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者竞相申报的最高荣誉。也是在当年,河南获得了9项二等奖,在全国排名处于中等水平,成绩令人鼓舞。然而时隔4年,2018年河南仅有3个单位入选二等奖。这样的成绩与河南作为全国职教大省的省情不太相符。不少业内专家认为,河南职业教育基础坚实、成绩突出,冲击一等奖具有很强的实力。基于此,笔者从成果奖的特征出发,分析成果奖的评审条件和标准,以期为我省职业院校备战国家级职教成果奖提供一些参考。
一、失利原因分析
就中职学校和中职层面的职教成果来看,我省2018年国家职教成果奖的申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准备不足
2014年国家职教成果奖评选制度正式实施以后,一些地区的职业院校反应迅速。以江苏省为例,其一些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班子,从2014年年底就有计划、分步骤地按照成果奖的要求去准备、提炼、实践、反思、再实践。一些科研人员也积极地在实践中践行和反思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冯志军教授,他主持的“省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在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汽车维护与修理》杂志社进行学术总结与归纳,通过南通市服装行業协会、江苏省花木协会引进企业行业支持。最终该项目获得了一等奖。反观河南职业教育圈内,对教学成果奖的反应显得较为迟缓。尤其是具有较强办学实力的职业学校,基本上将工作重心都放在内涵建设上,扎扎实实做内功,主动思考和提炼总结办学经验和成绩的科研意识还不够强,从而未能系统、超前、有计划地去思考和布局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毕竟办好职业教育就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而申报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则如同在马拉松之后的一场百米竞赛。
笔者在认真分析了国家级职教成果奖的评审条件后发现,评审对申报材料的要求非常高,要求申报材料环环相扣,逻辑链、证据链清晰。如果学校未能提前对标评审条件准备材料,等到准备提交材料时再回过头来收集整理近4年甚至更多年的工作痕迹,对任何学校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不少学校提交的材料难以成体系,显得散乱、重点不突出、前后矛盾的情况也时有出现,甚至有比较严重的失误……尽管申报前期也有专家指出了其材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留给相关学校进行修改的时间并不充裕。因此,笔者认为,准备不足、仓促上阵,是我省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方面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内容上过于宏观
实事求是地讲,河南省的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攻坚,确实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从申报情况来看,这些成果多偏重宏观的模式探索,鲜有较具体、易复制推广的成果。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准备仓促。因为职教成果奖选拔的对象是长期的实践成果,虽然这些成果也是从生动的、具体的、鲜活的事件中提炼出来的,但是如果站在当下视角,去回溯几年前做过的工作,极容易出现一种宏大叙事视角。这一点在各学校介绍办学经验时笔者有切身体会,如几年内干了N件事情,跨了M个台阶,形成了T项成果……所以,在没有经过多年积累和筹备的情况下,申报材料很难做到证据链的完整。
另一方面,可能与我省职教发展的实际有关。河南是职教大省,这个大,首先是指规模大:人数多、学校多、探索多、成果多。但是,我省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与职教发达地区相比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这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对于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远高于河南,改革创新的思路与举措也较为超前。因此,我们的改革领域和探索方向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代沟”。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经费充足、设备先进、师资雄厚,有些学校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标准甚至超过了同专业行业企业。在一些发达地区,硕士研究生已经成为职校人才引进的标配,博士研究生比例也在迅速提高。试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河南要想与发达地区比职教改革的“精细活”,差距是明显的,这也导致了我们的职业教育,多从宏观理念入手。因此,在内涵建设上,我们虽有成绩,但还需奋起直追。
(三)成果的结果导向和推广力度不够
职业教学成果奖不同于科研成果奖,这是一个与指导实践紧密相连的奖励,其整个思路是行动研究导向的——即现实中存在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真实的,是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的。这一点与科研成果奖寻求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不太一样。但是,教学成果奖虽然是特殊的,但并不意味着这一问题就没有普遍意义。实践者需要分析这一特殊问题,在专业人员的指导或者帮助下,将其一般化,并找出相应的理论分析工具。需要注意的是,相应的理论工具不一定是一个,这就要求实践者与理论分析人员能准确地给出理论工具表,排出先后顺序,逐次给出解决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实践者对现实问题进行解决。这一解决的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不仅是因为基于不同的理论工具,需要开发系列的方案,也是因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这就导致整个探索过程又回到更高层次的起点,实践也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可以看出,基于行动导向的职教成果奖,需要持续探究,而且最终的成果虽未必就是最完美的,却是当前最佳的。但我省在2018年上报的职教成果奖,却存在着结果导向的倾向。这种导向表现为,相关实践探索成果似乎是一次性的、一劳永逸的。比如,有的申报项目是基于某个多年前的研究成果,其探索随着课题的结项而终止。这明显不符合职教成果奖提倡的特征。即使有一些项目结项后还在继续探索,但是这种探索,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整个成果难以推广,成果的科学性也难以获得证实。
二、备战国家级职教成果奖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河南在今后国家级职教成果奖的申报,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各申报主体要提前预备
成果奖是一个基于教学一线、始于教学一线,最终回到教学一线的科研工作。因此,各个申报主体要充分认识申报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提前谋划,避免临时突击。就中职学校而言,笔者认为,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
1.要组建专门机构,明确责任,合理分工。学校可以选择一个综合部门作为成果奖培育的专门承担机构,具体负责校内成果奖的培育、遴选、指导、申报等工作。
2.制定鼓励成果奖孵化的政策,特别是鼓励一线教师开展实践探索,并从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切实的支持,尤其要尊重一线教师的劳动成果,充分保障其知识产权及其他合法权益。
3.邀请专家进行必要的指导。特别是当实践工作遭遇困境时,学校应在信息交流、专家指导、人员调配、资金调拨等方面给予及时、充分的支持。
4.积极对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的职教成果奖培育平台和辅导团队。随着各级培育平台的建立,一线教师可以更加独立地开展实践探索,在平台上保留档案资料、发布实践需求、交流成果经验。辅导团队可以在平台上与教师直接互动。学校应鼓励教师在培育平台上建设自己的成果体系,并邀请专家团队指导。
5.积极开展校内成果交流和遴选活动,及时发掘和合理评估高质量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成果奖培育平台的建设与运用,学校更多担任了成果奖培育的守门员角色,教师个人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释放。但是,一些宏观特征的职教成果探索,还需要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这时学校就变成了“运动员”角色,直接参与成果奖的培育工作。
(二)将关注点聚焦于教学
目前,经过两轮的职教攻坚,我省的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要实现弯道超车,河南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将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放在课堂上、放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河南职教在这一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1.聚焦课堂教学,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特色、提炼成果。学校应想方设法提高一线教师的待遇,维护和保障其各项权益,鼓励熟悉教学业务的教师下功夫去研究教学问题与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与成效,提炼高价值科研因子,进而形成各种类型的教学成果。
2.课堂教学的去行政化。课堂教学强调思想性和政治导向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不是课堂教学行政化的借口。但是现在课堂教学的行政化倾向相当严重,具体表现为:对教师教学的形式化管理与督导,用整齐划一的模式来要求教师的教学,用行政权威去处理教学问题,等等。这一倾向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的探索严格按照学校标准化要求去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3.给予教学成果主要参与人和贡献者客观、公正、合理的尊重、待遇和评价。诚然,一些申报单位的主要领导在成果形成和申報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应予以肯定。但学校方面更应该视实际情况“论功行赏”,在文章署名、参与者排序、专利申请、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方面,充分尊重和保护其他主要参与者、主要贡献者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诉求,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4.争取多主体联合申报。从2018年获国家级职教成果奖的申报主体特征分析来看,以下学校(单位)最易获奖——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单位)、联合多个主体申报的学校(单位)、主持人为单位负责人的学校(单位)、申报主题关注职业教育宏观设计的学校(单位)。由此可见,联合申报已经成为成果奖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除了校企合作这一类型,还包括校校合作、校研合作、校政合作以及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单位之间的合作等多种形式。因此,建议申报学校在成果积累和申报过程中,能够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彰显职业教育开放性 、合作性的办学特点。
(本文系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若干问题研究——以河南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A18111)
(责编 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