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晚清祖先像的影像化改造

2020-04-14赵培东

戏剧之家 2020年3期

赵培东

【摘 要】中国古代社会受儒家宗法秩序统辖,传统祭祀文化是宗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摄影在中国落地生根并逐步发展为兼具殖民化色彩和本土化视觉传统的新艺术类型。经由中西摄影师的不断创作探索,晚清摄影尤其是肖像作品从构思到形式呈现的各方面开始有别于当时的西方摄影。在此过程中,国人长期形成的肖像审美偏好为独特风格的形成施加了来自传统祭祀文化的影响,孔子“祭如在”的礼法影响也得以在摄影这种方便、精确的媒介中延续。

【关键词】晚清摄影,祖先像,仿制艺术

中图分类号:J40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3-0128-01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祭祀文化传统,作为民间祭祖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祖先像的制作和应用一直被视为祭祀行为的重中之重。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在儒家宗法思想统辖之下,由于孔子提出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原则,后世在礼法方面对其进行了持续地完善,使得祖先像造像特点趋于写实,以接近真人相貌达到祭祀功能要求。十九世纪中叶,摄影传入中国,这一新兴手段天生地满足了祖先像制作的要求,这一时期成了中国传统祭祀图画影像化、近代化的重要时间节点。

一、西方镜头下的东方肖像范式

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摄影师在创作清人肖像照时,常着重表现殖民者优越感和猎奇性。西方摄影师早期中国作品的主要消费对象是来华西人,以迎合与“印证”西方人对于中国面孔的预判。1860年,美国摄影师弥尔顿·米勒来到香港,为在华的西方军官、商人拍出了当时西方流行的自然主义照片,而在他的镜头中出現中国人时,米勒似乎沉溺于一种非常固定的肖像风格——混合了自然主义画面效果和似乎来自中国传统祖先画像视觉形式的杂糅风格。

弥尔顿·米勒引领的新式肖像潮流迅速扩散,大批影楼开始效仿这种风格,并在实践中逐渐消弭掉米勒在创作时曾注入的猎奇倾向。一种“正面、庄重、低个性化”的照片样式在当时为影楼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顾客,被视为十九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面孔格式。“中国式肖像”风格的确立在某种程度上源自西方眼光对中国特定视觉传统的刺探与消费,却最终被群体环境改造,使之成为一种经西方发掘重塑的东方艺术传统。而它之所以在很短时间内被大众接受,是因为新式肖像摄影所呈现的作品效果触及了千百年来已被国人内化了的一种审美习惯:对以祖先画像为代表的人物肖像的视觉记忆。

二、摄影术在完成祖先像的功能性要求方面的优势

摄影是人们利用光学原理自然成像的艺术类型,照片与被摄对象存在着天然的因果关系。相比绘画,摄影在图像记录方面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摄影成像最大限度排除了个人造型能力不足的因素。无论技艺多么精湛的画家也不能做到对客观形象百分之百的复制,摄影却可以利用科学对已逝的光影进行超现实地再现。被摄人物的外貌可以被精确地复制,这极大程度符合了“祭神如神在”的要求。第二,摄影制作周期短,可以很快完成人物的拍摄和照片的冲印制作。人们拥有充足的时间调整场景、道具和人物的组合,以得到最具身份说服力与最能体现家族、个人的照片。第三,摄影作品更易保存和复制,十九世纪中期底片技术被发明出来,使摄影在当时成了“不朽的”艺术。此外,摄影作品超越现实的真实性和永恒性,使照片上的人物本身成为凝固的过去,它代表了被摄人(物)的一种必然逝去和衰亡,却提炼了人物的风貌和符号性并使之不朽,这一点和中国传统人物肖像非常相似。综上,摄影的种种优势均符合中国祖先像制作的要求,因此晚清国人可以很快接受这一新兴事物并将其应用在制作家庭肖像方面。

三、祭祀图像的形式延续及现状

随着晚清的衰落,宗法精神所依赖的话语载体也由上至下日渐衰颓,然而繁冗的封建道德体系和固化的社会结构带来了文化发展的迟滞与新式道德在民间的失语,为宗法制在民间的持续作用筑起了坚实的城墙。清朝民间关于祖先崇拜的仪式丰富庞杂,人们将古已有之的关于父权神性的自我想象演绎到了新的境界。中国人千年来的“敬天法祖”传统在变革时期需要为解决自身传承的问题找到一个方便的出口,在接受米勒的摄影风格时,或许大众并未立时想到祖先祭祀应用方面,但来自惯常记忆的视觉舒适根源于儒家思想,照片所带来的形式上的刺激事实上是早已融入民族文化血液的视觉记忆。

晚清肖像摄影典型风格的形成,为宗法文化在民间的延续找到了非常合适的视觉载体,国人乐于利用更方便的手段完成对于个人影像最重要的一次记录。如今绘制祖先画像已不再常见,但它却借由摄影这一媒介,以遗像的形式保留了下来。人们将祖先崇拜与思亲之情浓缩在每个小家庭单位中,逝去亲人的遗像成了后代血脉亲情的明证,也是宗族伦理的延续。传统祖先画像离开了它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已不再像昔日伦理卫道士一般不可亲近,它们有的作为生者透过先人双眼与自身对话的通道而人文地存在着,繁缛的祭祀仪式已不多见,它们反而被提炼出更加纯粹的、指向人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巫鸿.聚焦 摄影在中国[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

[2]邵彦.宗法社会的面孔——祖先像的意义[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4.

[3]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0.

[4]张清江.“如在”与“临在”之间——论朱熹对“祭如在”的理解[J].云南社会科学,2013,(3).

[5]孙晶.历代祭祀性民间祖影像考察[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