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民办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的实践研究

2020-04-14沈学雁

中文信息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籍管理学分制民办高校

沈学雁

摘 要:本文介绍了学分制的涵义、学分制的优点、高校学籍管理的涵义、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的特点,以及新时期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的意义,还有新时期民办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在实践中的问题。为了发挥新时期民办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的优势,解决新时期民办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在实践中的问题,民办高校领导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民办高校应当建立适应学分制的学籍管理体系,构建以选修课居多的课程体系,指导民办高校的学生的自主选课,公平严格地考评学生的课程成绩等。

关键词:新时期 民办高校 学分制 学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3-0-02

在新时期,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然而,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一些偏见和困难。学分制学籍管理是我国高校教育发展到了特定阶段的产物,有助于提高我国民办高校的教学水平,促进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一、新时期民办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的涵义与特点

1.学分制的涵义与优点

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是学生完全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课时来学习的,只要满足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学分即可毕业的制度。目前,我国高校完全实施学分制的还不多,一般采取的是学年学分制,作为学年制与学分制的过渡[1]。

学分制具有一些优点。第一,学分制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范围,体现了高校学生的学习个性和主体地位,能够发挥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第二,学分制在教师之间引入了竞争、奖惩机制,能够提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积极性;毕业学分的压力也督促着高校学生努力学习[3]。第三,学分制能够盘活高校的教学资源,各学院之间互通有无,文理互渗,培养复合型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高校学籍管理的涵义

高校学籍管理是指高校组织、记载、统计、协调、控制、处理、归档具有学籍的学生的、在校期间的各项情况,包括高校学生的学籍注册、暂缓注册学籍、学籍保留、学籍取消、学籍开除、休学、复学、退学、死亡、转专业、转学、专升本、本转专、升级、跳级、留级、降级、重修、课程成绩、课程考勤、预科转正、奖惩处分、辅修、肄业、毕业、授予学位,等等[4]。从2008年开始,教育部要求高校本科、专科实行学年的电子注册。

3.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的特点

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后,第一,高校学生学籍的管理变得非常多元化,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一些高校还能跨学校甚至跨国界选课,各高校专业的学生也来自五湖四海了;第二,学分制学籍管理打破了学年制学籍管理的周期性,学籍异动较多,管理难度较大;第三,因此,高校的学分制学籍管理必然会依赖计算机网络,建立电子学籍档案[5]。

4.新时期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的意义

学分制学籍管理能够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水平,提升民办高校在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改变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固有偏见。这是因为,学分制学籍管理允许学生自主选课,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师之间形成了竞争,促使民办高校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向“双师型”教师发展[6]。

二、新时期民办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在实践中的问题

1.学籍管理制度不足

一些民办高校虽然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但是岗位制度、档案管理制度都不健全。学籍管理岗位人员素质较低,而学分制学籍管理中的学籍异动比原先学年制的多。结果,一些学生的学籍异动后,竟然会“蒸发”不见,补修、重修课程的成绩档案也容易丢失,这些情况侵犯了高校学生的权益,学生却很难维权[7]。此外,学籍管理人员水平也限制了民办高校学生的选课自由,导致学生依然需要按照专业、年级选课。

2.教学资源不足,选修课程较少

民办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为私人投入,所以很难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建设充足的教学设施、聘请大量的优秀教师,来开设更多选修课程。虽然也有校际课程资源互通的解决办法,但这对民办高校提出了较高要求。结果,民办高校的学生只能在很少的选修课中选择,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

3.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

学分制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民办高校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学籍管理系统。然而,不是每一所民办高校都能将信息化学籍管理系统建设得兼具实用性、便捷性、美观性。一些高校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各个学院的数据不相通,学生的学籍基本信息、异动信息、成绩数据、毕业学位也分散在不同的表单中,没有根据使用者的实际工作需要自动生成相应图表的功能,使用起来殊为不便[8]。

三、新时期民办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的实践方法研究

1.民办高校领导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民办高校的发展,取决于民办高校领导的战略眼光和观念。学分制学籍管理,是從学生出发的管理制度,需要树立了以人为本的观念的民办高校领导来推动实施。民办高校领导只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才会去主动地关注、了解民办高校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需求,为此投入充足的经费,身体力行地推动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

2.建立适应学分制的学籍管理体系

与原先学年制的学籍管理体系相比,学分制的学籍管理难度更大,这是因为学生的学籍异动增多,学籍管理的最小单位必须由班级改为学生个体。因此,民办高校为了实践学分制,必须重新创新地设计一套以学生为单位的学分制学籍管理体系。比如,每名民办高校的学生在高校的各个信息系统中都应当有且仅有唯一的学号,该学号不受学生转专业、离校、年级变动等学籍异动的影响,以便高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将有关一名学生的各项学籍信息整合到一起。又如,民办高校应当打通各个院系的学籍管理系统,互通学生的学分、课程成绩信息,以便统计跨专业选课的学生的学分、绩点。

3.构建以选修课居多的课程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加强教师之间的竞争,民办高校在实践学分制学籍管理的时候,应当大大增加专业选修课、全校任选课的占比,从而真正地让学生自由选课。为此,民办高校一方面需要增强自身的师资力量,也就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需要,招聘更多优秀的教师,并组织本校教师参加教学培训,按照教师开设课程的选修学生数量发放课时费,以鼓励教师开课,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需要与其他高校合作,相互开放选修课程。地理位置较近的民办高校可以在线下让学生去合作高校上课,地理位置较远的民办高校可以在线上合作,联合开发网络任选课程,以便学生自主安排

学习。

4.指导民办高校的学生的自主选课

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下,民办高校学生拥有了选课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说民办高校可以放任自流;相反,为了帮助民办高校学生更好地行使自主选课的权利,民办高校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指导学生自主选课。首先,在学生入学时,民办高校应当指导学生阅读《学生手册》中关于选课、学分、绩点部分的内容,了解自己的培养方案,理解毕业规则。学籍管理实践中,经常有高校学生到教务处询问为何自己的课程没有记学分,或者临毕业了才发现某个模块的学分没有选修够,这往往是因为入学时的指导工作没有做好。因此,民办高校应当认真编写《学生手册》和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力图明确易懂;并为新生开设选课指导课程,要求新生先观看,再选课。接着,民办高校应当设置导师制,由导师在每个学期针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或升学等需要,提供专业的个性化选课指导意见。此外,各个学期的课程接近尾声时,教务处也应要求学生评价所选课程,以便后来的学生选课时参考。各个学期开学的前2周,应当允许学生试听、调整部分选修课程。

5.公平严格地考评学生的课程成绩

学分制學籍管理制度中,决定民办高校学生毕业与否的是学分,而民办高校学生能否拿到学分又取决于其课程成绩是否及格。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公平、严格地考评学生的成绩,才能督促民办高校的学生为了取得毕业证书而努力学习。第一,民办高校的考试必须公平、严格,信息化地记录出勤、作业情况,同一课程的考试统一出题,并且杜绝作弊,授课教师不得给自己教的学生改卷、监考。第二,民办高校需学生对成绩有异议的申诉渠道。第三,学生由于未通过考试而重修课程时,需要额外交纳学费。

四、结语

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的教育经历了许多改革的实践,学分制学籍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有助于民办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提升民办高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丹梅,李孝东,韩鹏,等.浅谈高校学分制改革与学籍管理制度[J].经济师,2016(5):217+220.

[2]阿拉木苏.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S3):

407-410.

[3]王建刚,李美洁,甘应进.关于完善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纺织教育,2008(4):43-45.

[4]李萍,张锐.电子注册视域下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4,19(3):134-136.

[5]许红莲,胡愈.现代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基于高教供给侧改革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2):6-8.

[6]刘芳.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民办高校学分制实施现状与改革政策[J].黑龙江科学,2018,9(08):90-91.

[7]许红莲,胡愈.完善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创新路径探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6,33(05):78-81.

[8]王树利.高校学分制下的学生学籍档案立卷与归档方法[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9):213+218.

猜你喜欢

学籍管理学分制民办高校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高校学籍管理问题探析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