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2020-04-14于琪董程博
于琪 董程博
【摘要】 在信息技术业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如何提高公司财务绩效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现有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绩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这一联系在信息技术行业的适用性还需验证。文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RANSAC程序证明,在信息技术行业生命周期中的“发展阶段”,股权高度集中会降低决策的效率,适当程度的股权制衡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流通股比例高导致股权分散,而高比例的法人持股则有助于维持股权结构的稳定,从而有助于提升绩效。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公司提升绩效。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业;治理结构;绩效;多元回归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20)05-0076-03
一、引言
良好的治理结构作为公司健康运行、高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对提升财务绩效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一般采用“三会一层”互相制衡的形式,但仍存在股权过度分散或一股独大、独立董事不够独立、内部监督活动不到位等现象。本文以分析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治理现状为基础,探索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内在关联性,并提出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孙康等(2018)以2016年我国深市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证明了管理层激励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公司的财务绩效。朱信贵(2017)通过研究发现,股权结构会对监事会职能发挥产生影响,而党组织参与治理会提高部分公司监事会工作的有效性。何琼等(2019)通过分析2014—2016年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数据,验证了股权的集中程度和公司财务绩效正向相关,但股权制衡情况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并不明显。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对各个行业的单独分析并不全面。考虑到行业之间的差异性,有必要在将这些结论应用于特定行业中时加以验证。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李士梅、李强(2019)研究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发现,股权集中度和财务绩效呈负相关。按照Shleifer等(1986)的观点,提升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有利于其对管理者进行更有效的监督,弱化小股东搭便车倾向对公司管理的影响。但大股东也可能凭借其控制权做出有损少数股东权益的行为。结合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普遍存在的现状,本文认为,信息技术业作为相对新兴的行业,行业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经营决策不能依靠少数大股东。股权集中可能会给流通股小股东造成损害,不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流通股比例低可能会造成内部决策集中于少数人,缺乏公平和效率。由此提出假设1和假设2:
H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H2:第一大股东持股优势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我国的法人股股东多为机构法人,整体来看更注重企业的长远价值,较流通股股东更为理性,且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素养,法人股占比高可能会有助于提升公司绩效。由此提出假设3和假设4:
H3: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H4: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独立董事制度是在我国股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是集中外部专家力量进行战略决策、加强监督。独立董事有效发挥作用有助于提高公司绩效。由此提出假设5:
H5: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通过RESSET数据库、CCER数据库,我们选择了2016—2018年沪深两市上市的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剔除被特别处理的公司以及存在异常数据、缺少数据的公司,最终取得研究样本共273个。
(三)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1.被解释变量。目前被普遍使用的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有EPS、AOE等,考虑到使用单个指标衡量财务绩效有失偏颇,为更全面综合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绩效,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确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的公式,以财务绩效综合评价公式和EPS作为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本文从股权结构、股权属性、独立董事比例三方面评价公司的治理结构,选择了5个解释变量,旨在全面、客观描述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
3.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是描述资本结构构成的指标,反映债权人对公司的影响程度。资产规模体现了公司的资产实力,资产规模大的公司往往更成熟、有更高的收益水平,影响治理結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分析,因此将其作为控制变量。
本文针对上述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构建模型:
四、实证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
使用SPSS 20.0软件对选定的公司绩效评估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从以上9个指标中提取出三个公因子F1、F2、F3,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2.19%、23.17%、15.05%,累积达到70.42%,可以较好地解释9个指标反映的信息。
得到每个因子的公式和公司绩效F的计算公式:
(二)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TOP1均值为15.03%,最大值62.73%,呈右偏分布,峰度为0.791,分布较为平缓。信息技术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均值较小,但不同公司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流通股比例均值为69.26%,股权流通性较强。法人股比例均值为9.94%,占比适中。独立董事比例均值为37.68%,符合我国关于独立董事占比不少于1/3的要求。
(三)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为了明确变量间的关系,在进行回归分析前使用SPSS进行变量间的皮尔逊偏相关分析,控制DA、AS变量的影响,得到Pearson相关系数见表4。
从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TOP1、CP、LP和F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TOP1、CP和F成负相关,LP和F成正相关。TOP1、Z指数、CP和EPS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TOP1、CP和EPS成负相关,Z指数和EPS成正相关。DP和F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公司绩效F为因变量,TOP1、LP、CP为自变量,DA、AS为控制变量,利用SPSS对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首先使用SPSS进行多重共线性测试,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ANOVA分析结果中Sig<0.05,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回归结果如下:
通过回归,证明公司绩效F和CP、LP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但TOP1的系数未能够通过T检验,说明TOP1和F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本文通过描绘图像来反映TOP1和F之间的关系。由于部分公司尤其是家族企业存在第一大股东和其他大股东决策立场基本一致的现象,导致这部分公司虽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是很高,但决策仍十分集中,TOP1数据中含有噪声。使用RANSAC算法滤波得到去除极端值后的曲线见下图。可以看出,TOP1和F整体成负相关,且是指数形式相关。
(五)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治理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的可靠性和稳健性,本文以EPS替换公司绩效综合评价指标F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相同,说明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经对选定样本的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股权集中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二者间的负相关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股权集中到一定程度时,大股东基本掌握了决策权,此时继续集中股权对公司绩效的负面影响扩大的速度会下降。股权制衡度和公司绩效正相关,股权制衡可以防止第一大股东依靠持股优势过度追求自身利益,做出有损公司长远利益的决策。
2.流通股占比高、法人股占比低对公司绩效的提升有消极影响。持有法人股的机构投资者更关注公司的长期价值,法人股股东决策比流通股股东更有效,且法人股比流通股更稳定。流通股使股权分散,且部分流通股股东缺乏专业知识,容易盲从,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
3.独立董事比例和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这可能与我国普遍存在的“独董不独”现象有关。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部分独立董事缺乏对公司的责任感,不能对公司绩效的提升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对策和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就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绩效提出如下建议:
1.注重股权制衡,防止一股独大。第一大股东掌握公司控制权,容易使决策有失理性。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公司在新兴行业中发展壮大,信息技术行业作为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行业,竞争激烈,充满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传统行业可能可以在大股东的集中控制下依靠稳定的经验平稳发展,但信息技术业的特点决定了公司治理必须集思广益、充分吸取多方经验,才能做出更理智的决策。
2.保证独立董事独立性,提升独立董事责任感。独立董事的设立是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和平衡,独立董事行使职能应不受公司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影响。但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的现象,独立董事不能尽职尽责起到监督作用,部分独立董事把这项工作当作获得外在利益的来源,对公司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更无从进行监督和建议,甚至会出现“电话履职”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独立董事承担的责任与权益不对等,造成“在其职不谋其事”的后果。公司应当在结合独立董事工作绩效的基础上给予独立董事相应的激励,如采用股票期权的方式进行激励,可以促使独立董事提升责任感、为公司创造更大利益。
3.引进机构投资者,维持股权结构稳定。机构投资者一般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在做出投资决策前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收集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不容易出现小股东“搭便车”的现象。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其充足的资金进行组合投资,使投资更加有效。以投机为目的的小股东相对短视,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投资周期较短,因此过度分散的股权不利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通过引进不同性质的机构投资者,可以使股权结构更加稳定,降低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炬波,薛洪巖,姜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经济后果研究综述[J].商业会计,2019,(17).
[2] 李文新,刘小佩.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公司绩效——基于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商业会计,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