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电子音乐在戏剧作品中的应用

2020-04-14张珈瑜

戏剧之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舞台艺术电影

【摘 要】电子音乐延伸了戏剧舞台的物理空间,是戏剧作品在舞台呈现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打破传统舞台的拘谨和单一,为戏剧作品的舞台呈现增添异彩。本文从电子音乐的概念出发,立足电影的美学品格、戏剧的艺术韵涵,从一种既属于历史又属于未来的美学概念出发,去讨论电子音乐与戏剧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其在戏剧作品中的应用。

【关键词】电子音乐,戏剧,电影,多媒体,舞台艺术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3-0037-03

电子音乐这朵奇葩,不仅在音乐领域开花,在戏剧、电影等领域亦发出迷人的芳香。今天的戏剧研究与电影是不可分割的。电影有着戏剧的血脉和灵魂,离不开“演”与“观”这些基本要素,它是戏剧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新变种。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梳理电子音乐,明确电子音乐的特点,二是从戏剧的子学科——电影切入,分析电影中的电子音乐,三是探讨使用电子音乐的戏剧风格及应用形式。

一、电子音乐的界定

(一)电子音乐的分类

“电子音乐”一词含义宽泛,是由电子音乐自身的丰富性决定的。纵观电子音乐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具体音乐、20世纪60年代的现场音乐、20世纪70年代的磁带音乐到20世纪80年代的合成器音乐、20世纪90年代的计算机音乐等,科技的进步引领了电子音乐发展的每一个脚步。

张小夫将电子音乐分为三类,一是“专业层面”的电子音乐,具有学术性特征,二是“社会层面”的电子音乐,具有应用性特征,三是“个人层面”的电子音乐,具有娱乐性特征。

这三个层面的分类表现了当代电子音乐应用领域之广泛。它们在戏剧中的表达,不是分离断层的,而是根据戏剧风格的需要、情节的需要、舞台表现的需要,进行有选择交融性运用。

(二)电子音乐的特点——符号的抽象性和表演的“电子性”

电子音乐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电子音乐突破了传统的音乐声音资源,可以采样各种声音资源,从而合成新的声音形态,尤其是在制作中融入了语言化人声。例如电子音乐作品《山鬼》为戏剧女高音与电子音乐而作(1996),即电子音乐结合抒情花腔女高音进行的“二度创造”,亦真亦幻的电子音响空间结合人声中具有戏曲化的念白、韵白和半说半唱的吟诵,将《山鬼》所蕴含的东方古老楚文化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电子音乐通过电子设备,实现了不用人演奏的音乐“演出”,也使人类第一次可以脱离人的现场表演而呈于听众。这种变化尽管今天不值一提,但在音乐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它改变了传统音乐的运作模式和人的审美习惯。第一个已知的例子是1944年由哈利姆·埃尔-达巴作曲的,当时他的身份是埃及开罗的一个学生。他利用笨重的钢丝录音机录制具有古老传统的萨尔典礼,并在中东广播电台录音室使用混声、回声、电压控制以及再录制处理这素材。该成果命名为《萨尔的表达》(The Expression of Zaar),并于1944年在开罗的一个艺廊演出。电子音乐的种种创新,使人声语言以及器乐语言都有了新的表达方式,从声音的创新到演奏方式的创新、创作方式的创新……信息化时代的科学先进技术延续了传统音乐的生命,打破了传统音乐的局限性,开拓了创新的表演空间。

这两个特点,触发了电子音乐未来发展的无穷可能性。它与音乐的关系好比摄影与绘画、电视与电影、电影与戏剧。

“电子化”“数字化”“计算机化” 赋予了电子音乐音色多样性与抽象性的特点,这些对于音乐来说都是工具和手段,而工具是为人服务的。电子音乐的逐步发展让我们认识到要尊重历史、继承历史。要学习历史、继承历史上不同的音乐风格,从而丰富电子音乐的艺术内容。

(三)电子音乐与电子音色

在音乐系统中,软件音源和硬件音源的音色都归属于电子音色,音色根据电子存储制造波形的情况,主要分为模拟音色、管弦乐队乐器音色、電子乐队乐器音色、中国民族乐器音色、世界民族乐器音色和合成音色等。

电子音乐制作的过程中,以上这些是电子音乐制作不可缺少的工具。那么属于电子乐队的失真吉他所演奏的音乐是否为电子音乐呢?失真吉他是靠琴弦振动产生声波,通过拾音器拾取,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通过内部电路的传导,再将电信号通过扬声器转化为模拟信号被人耳听到。如果失真吉他演奏的基础思维是调式调性思维,那应当被归为电子乐队中的电子乐器音色。然而当吉他手在调制效果器的时,失真效果夸张到很强的时候,就是声音调制思维。即被归为电子音乐。

二、电影与电子音乐的发展与影响

(一)电影与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与电影都是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电子音乐从早期开始就与电影息息相关。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发展,电子音乐成为了电影配乐的重要形式。

电影艺术是高度抽象化的生活,电子音乐是高度抽象化的声音。而电子音乐在科技驱动下产生的时代性,表达出传统音乐难以表现的现代人类的情感体验,满足了电影的时代需要。初期的电子音乐被认为是学术圈的音乐实验,一部分颇具商业头脑的电影人将它首先付诸于恐怖片中。如泰勒明琴(Thereminvox)—— 20世纪20年代就已发明的早期电子乐器,它可以演奏出一种十分神秘又略带恐怖的声音,给人诡谲的感受。它最早拿来当乐器演奏,美国人买断了它在电影配乐方面的使用权。20世纪40年代希区柯克两部“黑色电影”《失去的周末》与《爱德华大夫》中就使用了泰勒明琴,此时的音乐形式已经转变为以电子音乐为主导,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器乐或是乐器形式。从此电子音乐成为电影音乐的重要风格类型。

电子音乐初期在电影配乐中的使用,只是出于一种点缀的性质,因为这一阶段的电影配乐仍然以传统的管弦乐队音色为主,直到1956年《弃星之旅》(Forbidden Planet)的诞生,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电子乐器配乐的影片。《弃星之旅》的配乐完全使用电子合成器,担任配乐的巴隆夫妇完全使用电子乐器来勾勒影片,即使当时技术还未成熟,但电子音乐在科幻电影题材上的尝试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弃星之旅》还因此获得当年的奥斯卡奖提名。《弃星之旅》作为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科幻片,它的成功对后来《星球大战》一类的科幻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标志着电影史上开启了一个新的电子音乐时代。

再比如《现代启示录》,这部电影曾一度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最佳剧本等8项提名,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声音两项大奖。同时,它与《野战排》《全金属外壳》被称为三大反越战片,这三部作品又与《猎鹿人》并称“越战四杰”,水平可见一斑。

在瓦格纳《女武神》曲中,美式战斗直升机一次次俯冲又拉起,火光迸射,血肉横飞,在瓦格纳庄严的音乐和北越人民的逃遁中,在鲜血混着的音乐中,几百种素材叠加起来,混合而成奇特的电子声音。这一段画面节奏与音乐节奏配合得恰如其分,不紧不慢,不仅带来视听震撼,更给观众留足了思考空间,从而使其内容更显饱满,让观众在瞬间体会到一种神秘而又复杂的快感。

三、戏剧与电子音乐

(一)戏剧发展与电子音乐

戏剧对于人类而言,或许是最具变化性、最为复杂的艺术形态。因为戏剧艺术说到底,其核心是人。表现人的故事、人的情感、人的精神……随着社会和艺术自身的发展,不同时代的戏剧会呈现前代戏剧艺术所不具备的新特点。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多元化发展成为了时代主题,东西方从对立走向融通,不可阻挡的多极变化趋势正改写着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内涵,它也必将改变当下艺术的观念和走势。这就使得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创新意识,再次审视技术上的着力点和艺术形态的多元化。为了适应这些新特点,戏剧观念自然会不断发展变化。只有对戏剧观念的历史沿革有了认识和了解,才能在真正把握戏剧艺术本质的同时,探寻电子音乐在戏剧舞台上的重要意义。

(二)戏剧的生命

戏剧有两个生命。一个生命存在于文学中,另一个生命存在于舞台上。它的第二个生命与声音设计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了视觉艺术,就要有听觉艺术,视听艺术的结合共同构建了戏剧艺术的框架。电子音乐作为戏剧舞台表演声音呈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代话剧中的融合能使戏剧原来的天地变得更为宽广,艺术表现有着更多无限可能。

20世纪初,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开始对戏剧的传统定义产生了怀疑和讨论。当代德国戏剧学家雷曼介绍说:“在新媒体的压力下,旧媒体开始反思自己(摄影技术的兴起产生出对绘画的反思,电影的兴起产生出对戏剧的反思,电视和录像技术的兴起产生出对电影的反思)。”在这样的潮流下,新型戏剧的尝试层出不穷,衍生了一批戏剧大师和戏剧名作。

(三)电子音乐的两个生命:情绪性和间离性

为什么戏剧中要用电子音乐?我们知道,电子音乐具有语言难以表达的丰富讯息,是抽象的艺术形态通过数字技术转化为直观声音形象。这是电子音乐所独有的优势。这种抽象的语汇连接舞台和观众,可以起到两种效果,一是以调式调性思维为主导的电子音乐,音乐性较强,能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剧情,情绪体验随着舞台而动。二是以声音调制思维为主导的电子音乐,音效性较强。声音空间上的“抽离”,延伸舞台的空间,引发观众更深的思考,增强了戏剧的“间离效果”。

哪些戏剧中会用到电子音乐?根据戏剧风格、主题内容、情节的不同,需要的音乐也不同。

1.电子音乐的情绪性。当戏剧需要追求“情绪”抽象表达的时候,使用以传统调式调性思维为主导的电子音乐。比如象征主义戏剧,这是德国歌剧作家理查德·瓦格纳(R.Wagner,1813-1883)提出的戏剧美学观念。他主张“综合性”,认为音乐性的戏剧应是未来表演艺术的方向,在这种艺术中,语言通过声音而得以延伸,创造出一种感情更加丰富的表达方式。这与中国古代乐记“长言之”的说法正吻合。再比如19世纪至20世纪世界戏剧发展的主潮——现实主义戏剧,以亚历山大·莫伊谢耶维奇·沃罗金(1919-2001)的《五个夜晚》(1959)为例。这部以爱情为题材的经典话剧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所以音响设计上的创作理念是“写实”和“空间想象力”。还有反映前苏联时期贴近生活的声音素材采样、俄罗斯风格的音乐,让观众一听就产生共鸣,融入到环境中。又根据情节、角色和场景,调整了这些素材的节奏,这就是侧重情绪体验的音乐性电子音乐的应用。

黑格尔说过:“在艺术所用的感性材料之中,语言(指文学语言——引者按)才是唯一是以展示精神的媒介。”阿尔托对文学语言和舞台语言的理解与黑格尔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和黑格尔相反,他认为,戏剧不应当展示所谓精神,而应当表现和作用于直觉。因此,戏剧应当拒绝文学的语言,创造物质性的、诉诸情感的剧场艺术的语言体系。

2.电子音乐的间离性。当语言无法表达文学内容的时候,以声音调制思维为主导的电子音乐往往作为“舞台语言”出现在残酷戏剧、史诗戏剧中,安托南·阿尔托认为:“戏剧应能以在舞台上出现的东西为范畴,独立于剧本之外。”不是靠文学语言,而是“通过动作、声音、颜色、造型等的表达潜力”来构成。

现代戏剧演出间离效果(陌生化效果)有两个手段,一个是“角色的间离”,这是布莱希特在20世纪所提倡的叙事体戏剧中谈到的“间离角色”。他主张“戏剧必须把它所表演的一切陌生化”,提出“如果不打算让他的观众迷醉,那他自己就先不要处在迷醉状态。”(即间离角色)。另一个是“舞台环境的历史化”。就是把那些熟视无睹的东西剔除,使常见的东西变得奇特,熟识的事物变得陌生,以克服观众的审美惰性,唤起观众的好奇心,从而使观众能更深入思考、理解事物。人物、事件、现象的产生都与时代相联系。

3.以《恋爱的犀牛》为例。这是源于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角色”。他主张“戏剧必须把它所表演的一切陌生化”,在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中,第一场使用的白噪声、噪点的电子音乐配合吉他扫弦。这个高频噪音是脱离舞台空间之外的另一个空间,属于这部戏有意味的形式。它预示着明明的世界观开启,马路说道:“黄昏是我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候……”在叙述完图拉的生活记录后,又出现高频的电子音乐转场,开始讲述明明的日常状态。每隔一个段落就安排一段电子音乐,或不协和,或嘈杂,或节奏感很强,配合下一段演员的状态。当投影出现红色的背景,明明和马路在舞台装置上奔跑追逐时,响起了诡异的电子音乐,表达两个人面对不同爱情时空的挣扎。电子音乐成为结构的串联线,串起一个个颠覆常态戏剧冲突生动的“戏眼”,构成一个个娱乐单元叙述情节的发展。

电子音乐之于戏剧,受到来自电影艺术的影响、民族戏曲的影响以及现代主义戏剧的影响。滥觞于20世纪初的象征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未来主义戏剧,强调舞台“表现”,力图凭借象征、幻象、直觉和梦境传达潜意识观念和视像,达到对生命本质的形象领悟。娱乐是戏剧的本质,正如布莱希特所言:“只要是好的戏剧就是娱乐的。”电子音乐在视听娱乐中滋生繁衍,改写舞台拘泥于“言说”的经典路径,使戏剧在这个多元的大眾传播时代真正成为“立体”的戏剧,当然更是思想充沛的戏剧。电子音乐的未来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我们要利用好电子音乐这个新的“工具”,因为它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所独有的音乐语汇,才能奏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面貌之声。

参考文献:

[1]周晶.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在话剧舞台表演声音呈现中的若干应用[D].吉林艺术学院,2014.

[2]庄曜.数字时代新技术媒体对音乐创作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

[3]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南大戏剧论丛(贰)[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南大戏剧论丛(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周安华.戏剧艺术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董建,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张小夫.对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脉络的梳理与评估[J].艺术评论,2012(04).

[8]韦玲玲.电子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使用[J].电影文学,2009(12).

[9]黄忱宇.电子音乐与计算机音乐基础理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10]石佳.试论多媒体戏剧:科媒时代的新型戏剧[J].传媒文化,2018.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结项论文,项目编号:SJCX19_0441。

作者简介:张珈瑜(1995-),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影视音乐创作与制作。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舞台艺术电影
浅谈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体现与运用
电子音乐视觉化分析的多元理论与视角
严凤英舞台艺术整理研究及当代意义
清末民国戏曲票友舞台艺术摭论
舞台艺术闪耀“文华”
电子音乐在舞台艺术中交互思维模式的应用
20世纪西方音乐概览(之十三)电子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