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剧舞台设计的创造性分析及研究
2020-04-14马琳
【摘 要】舞台设计主要就是根据戏剧与歌舞表演的过程转换场景与背景,在同一空间内以不同的形式展现,配合戏剧与歌舞的表演。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戏剧舞台的设计,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创造性;戏剧舞台设计;歌舞表演
中图分类号:J8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3-0000-01
在戏剧艺术发展中,应该合理展现戏剧的本质,将美学重新展示在人们眼前。确保戏剧艺术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加强戏剧舞台的设计,赋予其一定的创造性,为演员提供优质的演出环境。
一、戏剧舞台设计需要服务于剧本
戏剧舞台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的任务就是为作品提供优质的环境,以及为演员的演出提供有利的条件,在设计时需要与剧本中的人物以及動作相配合,并不是表现舞台设计者的思想性。在实际舞台设计时需要根据剧本的提示以及导演的要求,明确戏剧需要表现的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然而,部分舞台设计者依旧遵循说服导演,主张自身的创新思想,并一致认为舞台设计是独立的。这种想法会严重限制戏剧的发展,如果完全遵循舞台设计者的理念,那么极有可能会使舞台与人物表现不相符,导致演员无法有效地将戏剧人物展示出来。
演出时如果每场布景都是相同的,虽然每场戏的舞台设计都在变化,但是若依旧遵循设计师的理念与思想,那么戏剧人物将无法展现出来,进而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导致戏剧的整体表现不够完整。因此,要想合理解决这种现象,相关设计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合理根据实际生活进行设计,确保舞台与演员的表现相符合,保障戏剧表演有效进行。
二、戏剧舞台在设计时应发挥以景写情的作用
戏剧在表演的过程中,要想有效地将人物情感展现出来,需要重视景物的衬托。在戏剧舞台实际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师应该全方面分析自然景观,以及剧本剧情,从而在设计时能够有效地将人物情感展现出来,烘托演员的表演,并根据剧情的变化与发展,发挥以景写情作用,确保舞台情境与实际相符。与此同时,戏剧舞台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应的规则,首先需要从规定的情景出发,凸显合理的人物形象与景观;其次舞台设计人员需要具有独立的审美品格,不仅要展现创新思想,还要以独立的形式美展现自身的价值。此外,还需要重视戏剧的色调,弥补传统舞台设计的不足,提高戏剧艺术的表现力。
三、重视戏剧舞台设计所需的材料
在进行舞台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使用众多的材料。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不仅需要遵循剧本的要求,还要合理设计主题,全方面分析主题,将视觉符号元素合理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材料的使用,对使用的材料进行反复检测,确保其能够发挥有效作用。与此同时,由于舞台材料的质量会影响观众观看的感受,因此,在方案改动的同时,相关设计师应该强化材料的使用效果,促使材料的特性能够准确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在进行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与设计团队保持沟通,明确材料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还需要对材料进行检验,根据设计方案中材料所展现的效果,确保在演出的过程中材料能够发挥实际的效果。
四、戏剧舞台美术设计要有空间感
戏剧舞台设计师在进行舞台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就是把有限的空间设置成无限的空间,发挥舞台设计的空间感。与此同时,戏剧舞台在设计时需要遵循观众的需求,设计师需要合理丰富舞台上的一切,进而能够将有限的空间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不仅如此,戏剧舞台设计者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合理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设备,提高舞台设计的效率,丰富戏剧舞台的环境与氛围。为了发挥舞台设计的创造性,相关舞台设计师应该根据自身的经验勇于创新,适应多种形式舞台的设计,同时需要传承审美的标准。不仅要重视自身的创新思维,还需要合理分析戏剧艺术的需求,赋予舞台一种全新的生命力,创设属于自己风格的舞台设计。
五、迁换与流动
舞台设计师在进行戏剧舞台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理念,明确戏剧空间变化的形式。在进行场景布置时,应该重视迁换与流动的应用,强化空间变化的形式。舞台设计迁换的方法主要有闭幕换景与不闭幕换景,以及转台换景等,在舞台设计的过程中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分幕式,演员在转台的前面进行表演,相关工作人员在后侧进行场景更换,不仅节约了换景的时间,还能够有效衔接内容。二是不同情境与装置同在转台上,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调整不同维度,构建不同的场景与空间结构。
六、结语
戏剧舞台设计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伴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合理运用先进的科技与设备,提高舞台设计的效率,创造具有自己风格的舞台,重视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掌握戏剧艺术对舞台的要求,进而能够有效强化演员的表演效果,促使戏曲事业能够高效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悦.戏剧舞台设计的创造性分析及研究[J].戏剧之家,2018,(03):28.
[2]马琳.论戏剧舞台设计中材料与舞台艺术表现[J].中国民族博览,2017,(10):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