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与“少“的博弈
2020-04-14查一路
查一路
人生,往往陷入“多”与“少”的困局。
这是一家五星级酒店的餐厅,人们井然有序地往盘子里添加食物。我身前有位五六岁的孩子,他拽着妈妈的衣角,轻声说了句让我为之一震的话:“妈妈,也可以少一点!”这句话,我很欣赏。现代社会,孩子都跟家长学,精明得很,逢上免费的,一定会说给我多来点,宁可浪费,首先得保证自己撑饱喂肥,剩下大量食物于杯盘狼藉中。而这位小绅士,竟然这样出人意外地要求妈妈,他是要求总体分量少点?还是在需求量的基础上少点呢?总之,在我看来,能说个“少”字,就不简单,懂得节制和体让,才是很好的教养。
我在五六岁的时候,没有这样的觉悟。我出生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因为“少”,让我对“少”始终保持着警惕。母亲烧红烧肉,总能引发一场捍卫“多”的大战,盘子里有限的肉,教我懂得了多与少的辩证法。我想多吃,姐妹们就必须少吃,相反,我吃得少,肯定是她们多吃了。于是,装肉的盘子被我揽在怀中。
我母亲在旁边讲“多吃”的坏话,她说,多吃容易肚子痛,还会长得猪头猪脑读书不聪明。这些话让我更为紧张,我大声嚷嚷,那就让我一个人肚子痛长得猪头猪脑读书不聪明吧。总之,红烧肉是不能少一块,谁要把筷子伸过来,我就一拳打过去,响起一声哭喊。
因为,我的童年,心中时时怀着对“少”的恐惧。
选择“多”,无疑是贫穷环境下养成的思维。在这种思维定式下,进取的意义,往往意味着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中,自己多吃多占。生存的法则,就是宁多勿少,不让自己吃亏。一个文明富裕的社会,相反人们会自愿主动选择“少”。
我二外甥在意大利罗马留学,他说当地居民生活十分悠闲,相对匆忙的都是游客或外来人口。本地人宁愿把大把时光用来闲聊、晒太阳、推着购物车闲逛。我问这样是不是会影响他们收入?这就是问题所在,外甥说,奇怪的是这里人似乎都宁可不多要,他们愿意接受“少”一点,少点也够了。
也是,对于欲望的满足,多了之后还有更多。古罗马灭亡前,那些贵族终日大摆宴席,美味的鹅肝,撑得胃部装不下的时候,将腹中食物吐掉,再吃,宴席中鹅肝与葡萄酒,一刻不停,
没有竟时。此处之“多”,给人生带来多少堕落感和犯罪感啊。
第一次吃神户小牛肉的时候,很欣赏切片上大理石般的花纹。因为少,因为美味,因而贵。既然贵,那就少食。其实我们的身体需要那么多的蛋白质吗?看一看我们的环境,毒与假的食品和物品,铺天盖地地涌来,塞满了生存空间,真的需要这么多吗?还是少点、精点、健康点、绿色点、低碳点吧。
多与少的博弈,有时是个人内心的一场战争。弃“多”取“少”,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们内心抑制贪欲,战胜自己。
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选择“少”的时候了,比如:
身体脂肪层层堆积,营养过剩,腹部几道救生圈,还需要选择过“多”的蛋白质吗?
已经将天下财富攫入囊中,还需不择手段,挖肉补疮似的“多”赚吗?
牺牲健康,牺牲环境,牺牲资源,发展速度够快了,犹嫌不足,还需要“多”快呢?
人生境界与社会文明,皆存在于“多”与“少”的博弈中。
物质与财富已累计得越来越多,无须对“少”怀有戒心了,在满足需求时,需要听听那位孩子的话:“也可以少一点!”
[怦然心动]
在很大程度上,饮食习惯彰显了一个国家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程度。在物质缺乏的年代,人们对饥饿很恐慌,多占多吃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而如今,吃得多反而成了一種身体负担。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对饮食格外地讲究,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少吃,是给胃肠减负,同时也是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依据现在的健康标准,营养不良不单指面黄肌瘦的群体,过度肥胖也是一种营养不良的体现,而后者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殊不知,吃得多,容易造成脂肪堆积和营养过剩,长此以往,身体就会负荷过重,导致各类疾病,这种“多”显然就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少而精”,是一种健康的选择,更是对欲望的自我约束,诚如作者所言,“懂得节制和体让,才是很好的教养”。
【文题延伸】低碳生活;这也是一种教养;绿色生活……(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