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智库交流合作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
2020-04-14王丹
王丹
2020年1月14日,“当代中国与世界——中缅智库对话会”在缅甸仰光举行。此次会议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缅甸外交部、中国外文局、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共同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对话会的主题是“赋能新时代中缅关系”,来自中缅两国学界、媒体界、企业界的260余位代表参会。此次对话会在习近平主席访缅前夕举办,受到两国智库界、媒体界、企业界高度关注。中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围绕4个分议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为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建言献策。
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蕴含丰富发展经验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在大会演讲中表示,中缅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于五大关键要素: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强有力的执政党、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管用有效的制度体系、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他建议,两国智库要积极行动、主动作为,着力增进战略互信,着眼推进互利合作,着重促进民心相通,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开展好基础研究、战略研究、创新研究,赋予新时代中缅关系更充沛动能,推动深化两国关系不断稳定向前发展。
缅甸国际合作部部长吴觉丁表示,中国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很宏伟,缅甸对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赞赏。缅甸非常希望学习和分享中国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吴哥哥莱认为,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强国之林,中国在和平发展路上取得了重要发展成果。缅甸工商联联合秘书长杜凯凯内表示,如何发展缅中友好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教育等领域,缅甸需要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成果。缅甸外交部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席吴纽貌盛认为,脱贫扶贫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国分享的很多经验和做法使缅方受益。他们普遍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经验对缅甸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二、政治互信是赋能新时代中缅关系的基石
2020年是中缅建交70周年。1月17至18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2020年的首次出访。此次访问,习主席出席了12场活动,见证签署达成29项各领域合作文件,双方还发表了联合声明。①此前的2017年和2019年,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分别来华出席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缅两国高层往来不断,确保两国政治互信根基更加牢固。
如何进一步增强政治互信,稳步推动双方各领域合作,构建中缅共同体是与会学者研讨的重点议题。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认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基础蕴含于双方的发展历程。中缅友谊延续千年,双方都经历了兴衰起伏,早就播下了命运共同体的种子。同时,中缅两国在发展程度、社会形态、民族文化、发展模式、治理体系等方面有不均衡性,所以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国要适应缅甸的工作、发展节奏,做好观察和协作者。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学术院长黄靖认为,中缅两国能够成为发展中的好伙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主要力量。面对当今世界范围内部分国家的政治歧视、文明歧视,中缅两国应该在平等、互信、互利基础上携手应对,结伴而不结盟、合作而不对抗,对自身文明和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高度自信,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亚太政治研究室主任董向荣认为,中缅要积极维护相互尊重、平等互信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增进中缅之间政党、地方与民间的友好交往与合作,夯实政治互信的民意基础。
如何提升现有中缅友好关系,增进政治互信是缅甸贝达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妙严瑙登较为关心的问题。他认为,2020年对于中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人民的中国梦。而缅甸人民的缅甸梦是建设和平、发展、民主的缅甸联邦。中缅两国致力于推动各领域、全方位合作,共同为应对当前挑战、建设自己的国家而努力。缅甸和平与安全组织安全事务负责人吴阿莫亚迪哈讨论了认知互信问题,他认为,中缅需要基于经验与彼此认知,建立政治互信,增进相互认知。
三、减贫脱贫是双方共同面对的重要发展课题
减贫脱贫是当前缅甸社会发展亟需破解的难题。因地理位置、产业结构、民族身份、边境环境等原因造成的贫困问题需要缅甸政府通过多项举措促进经济增长,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解决。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中国把扶贫脱贫作为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超过9000万人。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②中缅学者热议减贫举措,交流减贫经验,为实现共同发展建言献策。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缅甸研究所研究员熊顺清提出,减贫是中缅两国政府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中缅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2018年实施的中缅减贫示范合作项目提供了丰富合作经验。中缅要加强減贫领域的知识交流与互鉴,扩大减贫范围和领域,使贫困人群尽快过上美好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认为,经济增长是减贫的主要动力。在全球化的当下,精准自身定位是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关键,要准确认知本国产业的全球定位。同时,善用外资、善待外资,重视教育医疗和精准扶贫也是减贫的有效手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赵江林认为中国启动大规模工业化,推进出口导向型战略,扩大投资等举措为缅甸减贫、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仰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秋秋盛认为,对缅甸来说,减贫是最重要的问题,如何制定减贫计划也是重要的,这都需要友好邻邦中国的帮助。
数字技术的快速更迭使网络扶贫等成为中国精准扶贫的创新方式。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讨论了中国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乡村减贫的议题,他提出,运用公共资源推动数字技术设施供给,运用公共政策改善费用可承受性,鼓励应用创新促进数字技术包容和红利普惠。
四、共建“一带一路”是实现互利共赢的有效手段
缅甸是共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交汇点,是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根据中缅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共和国联合声明》,双方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动中缅经济走廊从概念规划转入实质建设阶段。③
缅甸国际合作部部长吴觉丁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伟大的构想,缅中双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一定能够造福两国人民。缅甸和中国不仅要在政府间,还应在各层次、各领域都加强交流合作。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吴哥哥莱表示,缅中两国正积极共建“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这是顺应时代应运而生的伟大构想,缅甸充分支持并积极参与。一些西方国家攻击“一带一路”倡议,然而事实已经证明,这是国家间互利共赢交往的体现,众多参与国已经从中获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因此取得了长足进步。缅甸外交部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吴吉敏表示,缅方非常支持和期待中缅共建“一带一路”。
与会专家学者从合作领域、经贸活动、实施项目等不同层面对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举措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建议。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认为,共建中缅经济走廊,将有利于促进缅甸贸易发展。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将直接促进缅甸工业、制造业的加速发展,尤其是曼德勒工业园、仰光新城、皎漂经济特区的制造业将优先获得快速发展。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祁欣分享了中缅两国贸易合作、投资合作、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等各项数据,认为未来中缅经贸关系将更加密切,双边经贸合作将更加多元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亚太政治研究室副主任郭继光探讨了缅甸与澜湄合作议题。他认为,澜湄合作有利于缅甸目前的大转型大发展,澜湄合作中小项目非常契合缅甸发展中的民生需求。
五、人文交流是传承中缅胞波情谊的载体和纽带
中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有长时间友好的交往史,千年相互交往结下唇齿相依的“胞波”情谊。近年来,中缅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举办、中国影视剧在缅甸落地播出、中缅合作出版等多形式、多层面的文化交流合作,为增进双方情谊、促进民心相通提供了宝贵经验。
缅甸外交部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钦貌钮曾六次到访中国,现已白发苍苍。对话会上,他在众人搀扶下缓缓走上演讲台,用自己微弱但铿锵有力的声音向在场观众娓娓道来他心目中的中缅“胞波”情。他表示,中缅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友好的交往历史,中缅友好有很深的意义。在需要的时候,中国都为缅甸提供了真诚的、朋友般的帮助,中国是缅甸患难见真情的朋友,“胞波”情谊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
围绕深化中缅人文交流的具体举措,与会嘉宾从智库、媒体、学术交流等多角度进行了充分研讨。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指出,中缅两国智库要发挥好“意见领袖”的角色,深化交流合作,围绕共同关心的议题开展联合研究,提出更多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为两国领导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更好服务中缅友好关系大局,更好服务两国合作发展事业,更好服务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进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边疆学所所长高志英通过分析阔时节、泼水节、鲜花节等大量实例,认为节日对促进中缅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认为,中缅两国有深厚的传统友谊,目前又肩负共同的发展使命,积累了许多睦邻友好的智慧。未来,双方应继续通过影视、出版、广播、文化交流活动等载体,用多种形式展现中缅文化之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中缅两国不仅可以在发展战略与人民福祉方面有所对接,在学界、媒体界的交流及共同讲好发展故事方面,也可以有更为深入的合作。
针对当前中缅人文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表示,中缅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应注重有效解决双重话语空间的人文交流和公共沟通等重大问题,建立健全中缅民间文化交流机制,聚焦中缅人文交流的重点难点亮点,建立健全中缅教育文化交流机制。云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利君提出,尽管中缅两国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互联互通水平低;语言不通,交流合作范围不广;交流合作机制不完善、平台层次不高;缺乏有影响力的交流合作品牌;等等。他建议,超越文明隔阂冲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文交流机制,积极扩大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此次对话会上,中缅嘉宾普遍认为,加强中缅智库交流非常重要。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政务参赞杨守征代表陈海大使发言时表示,中缅两国智库专家汇聚一堂,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恰逢其时,很有意义,并对会议取得共识和成果表示祝贺,对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表示敬意。缅甸外交部战略研究与培训司司长吴昂貌敏认为,在当前两国关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等诸多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吴哥哥莱认为,虽然本次对话会时间有限,但讨论议题全面,专家发言踊跃,会议成果显著。
「注释」
①《王毅谈习近平访问缅甸:中缅关系迈入新时代》,中国新闻网,http://www. chinanews.com/gn/2020/01-18/9063783.shtml,2020年1月18日。
②《2019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人 降至551万人》,中国网,http://news. china.com.cn/txt/2020-01/23/content_75644725.htm,2020年1月23日。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共和国联合声明(全文)》,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1/18/c_1125478225.htm,2020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