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M县精准扶贫现状、困境及优化对策研究
2020-04-14王安厦
王安厦
摘 要: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立足于本地实际,探索适宜当地农村发展的脱贫之路,切实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立足山西M县实际,探析精准扶贫的现状、困境及优化对策,以期为打赢全国脱贫攻坚战贡献山西力量。
关键词:精准扶贫;现状;困境;优化对策;山西M县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1-0035-02
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的重要战略部署,按照党中央的总体部署,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1]。为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山西M县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多层次、全方位采取各项措施,从思想到行动上积极落实各项步骤,挖掘和清除贫穷病根,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使贫困群众各有所获,切实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为打赢全国脱贫攻坚战贡献山西力量。
一、山西M县精准扶贫现状及成效
山西M县位于晋陕黄河峡谷中部,四面环山,土地贫瘠,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与吕梁山脉、太行山相连,是典型的农业县。M县境南北长约79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总面积2.136平方公里,辖 23个乡镇、287个行政村,总人口53.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81 万人,耕地面积约110 万亩。
2016年初,据M县政府确认,全县有179个贫困村,贫困人口3 688户23 472人。2016年底,山西M县实现0.73万人脱贫,涉及35个贫困村,较2015年贫困发生率的21.23%下降至16.31%,平均下降4.92%。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4 854元增至7 588元,增长15.3%,其中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至3 765元。2017年,M县实现了0.59万人脱贫;2018年实现了0.42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8.33%。2019年底全县剩余贫困村43个,贫困人口638户3 517 人,贫困发生率降至6.35%。
山西M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积极开展帮扶帮困工作,经过四年艰苦奋斗取得了相应成就。
第一,落实扶贫责任,精准识别帮扶对象。M县针对实际情况,精准识别帮扶对象,有目标性地实施政策帮扶,帮扶责任到人。对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建立低收入农户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工作到村、措施到位和帮扶对象实施到位。截至2019年,M县建档立卡户由2016年初的3 688户23 472人减少至638户3 517 人,贫困人口逐年下降。
第二,完善帮扶队伍,实施“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在落实帮扶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帮扶工作队,引进优秀大学生担任村主任助理,选拔基础工作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致富走在前列的干部担任帮扶工作队队长。发挥人才优势,对接农村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目前,M县在帮扶政策的支持下,玉米、藜麦、土豆等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销售渠道有了保障,农民年收入不断提高。
第三,搭建服务平台,积极开展金融扶贫。目前,M县金融扶贫有专项贷款和小型贷款两种方式,且覆盖率在贫困村达93%以上。对贫困户有较好脱贫项目且无资金者,M县政府主动采取项目担保形式,给予相应无息专项贷款,方式灵活便捷,这一贷款形式多受当地欢迎。對于前期自主开展创业,短期内资金周转困难者,则以小型贷款为主。截至2018年9月,“交通银行山西分行实现向M县扶贫小额贷款新增投放325万元,三年投放总额达914万元。”[2]
二、山西M县精准扶贫工作困境与难点分析
(一)山西M县精准扶贫工作困境
1.精准识别存在偏差,难以准确统计。脱贫攻坚,精准识别是首要步骤,但受现实限制,留守村落的多数老、弱之辈,其子女在外打工,在统计收入时难以准确掌握,干部只能凭借住房、子女上学及家庭人口结构来判断其是否贫困。受政策影响,一些村民故意隐瞒财产及家庭收入状况,目的在于骗取相应扶贫资金。有些村民未评上,就采取各种方式扰乱正常登记程序,以达到自己评上的目的,给扶贫工作带来阻力,精准识别难以精准落实。
2.惰性思想较为普遍,对脱贫工作存在短视行为。基于自身原因,贫困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思想觉悟有偏差,对扶贫存在短视行为,认为精准扶贫就是送钱送物,是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责。有些贫困人口懒惰成性,只等政府救济,不愿劳动,坐吃山空。
3.资金紧缺较为严重,项目工作难以开展。在具体实践中,一是资金不足,项目难以实施,贫困村所需要扶持的项目多、资金量大,不能够辐射全面,无法满足各扶贫项目的资金需求。二是部门资金整合难度大,资金下达渠道不统一,且又缺乏规划,不利于“整村推进”,现有资金很难发挥应有效用。
4.特色产业结构单一,农户缺乏牵引力。贫困村存在特色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发展后劲不足,农户发展缺乏牵引力。一方面,靠天吃饭的单一结构不能实现多样产出;另一方面,产业改革多方位布局周期长,且收益存有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脱贫工作的推进。
(二)山西M县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
1.自然条件较苦,乡村基础设施滞后。M县位于黄土高原,地处山区,土地贫瘠、自然条件艰苦,地多田少,十年九旱,农作物抗灾能力弱。在基础建设方面,部分贫困村存在缺水少电、信息封闭等状况,乡村公路基本为土路,村庄道路缺乏硬化,尤其是雨雪天气村内道路泥泞,难以入户。
2.支柱产业缺乏,增收渠道难以拓宽。M县的苹果产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但果品产区多集中在中南部一些乡镇,南北发展不均衡是其特点,北部则以农耕地,种植土豆高原耐寒作物为主。据统计,有75%的农民从事土豆与玉米种植业为主,产出周期长。加之微弱的家庭手工业和打工收人补充难以维持家计。贫困地区支柱产业缺乏,农民增收渠道难以拓宽。
3.市场服务体系未形成,缺乏致富带头人。市场化是实现农户脱贫的关键。M县的市场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一些农产品尚未进入市场流通,线上线下的配套服务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有需求却没有产品的情形时常发生。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动效应还未真正形成。此外,农村经济能人带富作用效果不明显,一是缺少带领致富能人,二是能人留不住,农村一些富起来的带头人基于自身原因不愿留在当地成为新致贫原因。
4.教育科技落后,农业技能培训较少。从统计来看,M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多为小学文化,年轻时在当地打工,年老回村,加之当地教育不发达,在技能培训上不能针对当地实际开展,往往出现“两张皮”现象,靠天吃饭、靠经验与感觉成为一些贫困户的主要思想。同时,科技致富、技术引领的效果很难在老年贫困人员身上发挥作用。此外,空壳化、老龄化再次加剧贫困的延续。
三、优化山西M县精准扶贫的对策
第一,落实扶贫措施,确保扶贫方式精准。按照“一村一产业,一户一策”的要求,并在精准识别基础上,针对不同贫困户制订不同帮扶计划,对帮扶措施、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效要进行评估和公开,做到帮扶有效果、实施有针对。实践中,对缺乏资金脱贫者要开通绿色通道,采取金融帮扶;对重大疾病患者,要采取医疗帮扶;对创业缺乏技术者,要开展技术应用培训,点对点、面对面帮扶。
第二,提高自身能力,培育多元增收产业。“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3]要立足当地实际,解放思想,找准产业发展路径,既要在开拓市场发展区域产业上下功夫,又要带动广大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建设。努力把当地苹果产业做强的同时,带动其他旱地作物发展;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以技术优势特色产业为先锋,形成一业主导,多元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第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市场服务平台。农业创新,科技为先。针对M县贫困村现状,政府要发挥“牵头引技”工程的重要作用。要让科技下乡,走科技致富之路。要与生产农业科技院校开展帮扶计划,建立工作站,与一线科技工作人员联合开展前沿课题研究。要依托苹果产业,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农民技术员。要完善市场服务平台,把当地的农产品及各类农作物推广出去,要点对点地与各大商场及知名超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线上线下实现农产品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保证农户增收脱贫。
第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扶贫资金投入。要依靠政策优势,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各种政策红利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供给,使贫困村不因扶贫资金短缺而陷入困境。“扶贫资金较充足的贫困村在资金的配置上可以采用特惠与普惠相结合的形式,将适当比例的资金用作特惠来扶持贫困户,剩下的资金作普惠来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对得到扶贫资金资助后的普通农户,要引导其参加技能培训,或参与扶贫项目的资金使用,确保资金使用合理,继而为下一次因技能培训或项目拓展而继续获得资金补贴。
第五,优化农村经营制度,走合作经营脱贫道路。進行农村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M县在具体实践中,要发挥地理优势,积极探索土地确权、流转等方面惠农政策,使原本停滞不动的不动产进行市场流通,发挥其应有价值;要逐级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汇集更多智慧创造财富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郝卫红,董良杰.山西精准扶贫中小额信贷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19):9.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