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武汉,我们一起并肩战斗
——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2020-04-14

工会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隔离病房护目镜防护服

“为了武汉,我们不怕任何牺牲。”2020年1月26日是大年初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响应国家号召,紧急组建一支由重症医学、呼吸、急诊、控感等医护管理专家组成的20人医疗队,出征驰援武汉。从发出通知到确定医疗队20人名单,再到启程奔赴武汉,只用了2个小时。1月2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队被分派支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我是谁不重要

作为医疗队核心组成员,暴婧同时是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委员,以及北京人民医院武汉临时党支部书记。初到武汉,她和队员们马上开会,讨论、制定初步的日常工作框架及制度,并完善分工,随后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正在改建的传染病房实地考察。医疗系统不同,诊疗习惯流程不同,机器型号不同……暴婧和同伴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克服困难,让医疗队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作为呼吸科医生,她当然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凶险;作为援鄂医疗队员,她更知道勇往直前是自己的使命所在。沉重的防护装备给医务人员带来安全感,也让行动极为不便。在密闭的空间里,多层口罩会使人感到呼吸困难,时间长了甚至会头晕、恶心。由于长时间戴着防护口罩,防护装备层层叠叠,暴婧的脸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压痕,每次摘下装备后大概需要一个小时才能慢慢褪去。

包裹在防护服里,医疗队员只能依靠眼神来辨别同伴。为了方便工作交流,他们会在防护服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同时也写下 “加油” “棒棒哒”等打气的话。名字是给同事看的, “加油”是给患者看的。暴婧的防护服上没有写名字,却写了硕大的两个字:“别怕”。她说: “不用写我名字了,就写 ‘别怕’吧。我是谁不重要,就希望患者们看到了能不再害怕。”

暴婧的女儿只有6岁,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和女儿离别。在孩子3岁时,她就参加了 “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奔赴雪域高原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当她完成援藏任务回到家时,女儿紧紧抱着她不肯撒手,白天晚上粘着,生怕一转身妈妈又不见了。此次她又毅然出征武汉抗疫前线,作为一名白衣卫士,女儿是她内心中最柔软、最觉得亏欠的牵挂,但她也用自己的英勇行动,为孩子树立了最好的人生榜样。

“我们就是病患的亲人”

帽子、口罩、防护服、手套、护目镜、隔离服和靴套……每天进入隔离病房前,呼吸科护士马跃明都要 “全副武装”。

“加油啊,今天您的状态不错,一定会早日康复的。”进入病房后,马跃明除了为患者治疗外,还不忘为他们鼓劲儿加油。在隔离病房,患者没有家属陪同,除了治疗,医护人员还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做好生活护理,帮他们喂饭、接大小便。“以前由家属护工做的事情,现在都由我们来做。没有亲人的陪伴,患者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在这里,我们就是病患的亲人,只要病患早日康复,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

马跃明告诉记者,护理操作,这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 “家常便饭”,但当穿上这身厚厚的隔离服,一切都不一样了。 “平时做一件事情很轻松,穿上它就完全不透气,不知不觉中就汗流浃背。汗水蒸腾中,护目镜起了一层雾水。在这种情况下,治疗操作成为一件意想不到的难事。比如戴上好几层手套,自己的手不听使唤,有时连针管包装都打不开,胶布也撕不下来。”

一天凌晨3点,当马跃明完成任务准备离开病房倒班时,一位病患的静脉药物刚刚配好送到。“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尽快让患者输上液。”她毫不犹豫地拿起操作盘走到患者面前。静脉穿刺,对于一名护士来说是基本功。但当绑上橡胶带,触摸血管时,马跃明发现之前临床操作的手感全消失了。“患者高烧进食减少导致血管充盈条件很差。加上我的护目镜全是水珠,视野非常不清晰。”凭着多年的经验,她一针进去就见了回血,但在拔出针芯时,手戴两层手套却妨碍了这样的精细操作,针尖位置跑偏了。马跃明吸取教训,赶紧把手套里的每一根手指都顶到头,换了位置重新穿刺,顺利地留置成功,将药物输进患者体内。

“自己当护士以来,不管什么样的血管条件,几乎都是一针见血,没有补过第二针。”马跃明带着自责走到病床前向患者道歉。让她意想不到的是,患者向她作了一个 “胜利”的手势,用微弱的声音说出: “我很好,谢谢你。”就是这简简单单的6个字,让马跃明顿时泪流满面,汗水裹着泪水在护目镜里交汇。那一刻,马跃明和病患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我的生日不重要”

“今天是我们来武汉的第五天了。很早我就醒了,因为今天我要正式进入隔离病房工作。七点多我已经吃完早饭喝完水,一切准备就绪……绝不能掉链子。”这是医疗队队员党晓曦在日记中写下的心路历程,而这天还是她的生日。当晚,忙完隔离病房救治工作的党晓曦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房间,急忙一头 “倒”在了床上。望着天花板,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晓曦,生日快乐!” “啊?我生日?”如果不是闺蜜发来的祝福短信,她早已忘记了这个特殊的日子。党晓曦看了看手机上的日期,才发现自己把生日这件事忘得干干净。

“生日不重要,救治患者的生命最重要。”党晓曦告诉记者,进入病区后,她用最快的速度熟悉了环境、掌握了流程、认识了住院患者。作为一名重症监护的护士,党晓曦时刻都在观察患者神志、监测生命体征和各项指标,对机械通气、静脉治疗、血液净化、ECMO等各种治疗设备上的操作和数字极为敏感,每天快速执行医嘱或者进行抢救。

党晓曦坦言,到这里突然发现,和她擅长的、熟悉的重症护理技术,似乎有点不一样。同时面对27位患者,工作节奏、流程、性质也完全不一样。但与死神争分夺秒让她无暇再去多虑。生命体征、氧饱和、氧气流量、精神状态、输液量……多年的重症护理经验,让党晓曦在看到病患时,又找回了以往的拼命状态。

党晓曦告诉记者,每天中午她都要移动着 “笨重的身躯”挨个为每位患者把午餐摆好,叮嘱他们好好吃饭,帮他们清洁好环境。饭后,逐一记录病患体温变化。 “当看到他们体温降下来,我会冲他们竖竖大拇指,他们会回报给我一个充满希望的笑容。”党晓曦说,每次收回体温计,她都会将温度甩回正常。可是隔着5层橡胶手套根本握不住这细细的水银体温计,更不要说甩了。看她笨手笨脚犯难的时候,一个病人说: “要不我帮你吧?”这一句话,让她心里一直暖暖的。

猜你喜欢

隔离病房护目镜防护服
护目镜
集成有散热功能的防护服
广州两名隔离病房高考生双双上线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热湿舒适性主动式改善方法研究
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内医务人员应激(压力)反应与心理韧性现状及相关性研究
独具IP魅力的防护服时装秀
显示护目镜裂纹故障分析及改进
平视显示护目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快速组建老干部发热隔离病房的探索与体会
仁心仁术 大爱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