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工作者在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使命与措施
2020-04-14李雅楠
李雅楠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建设科技》编辑部 天津300392)
0 引 言
SARS冠状病毒疫情17年之后,2019年12月底新型冠状性病毒(COVID-19)疫情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暴发。该病毒潜伏期长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数十天内在全国迅速蔓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020年 1月 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截至2月17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确诊病例 58016例,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 92例[1]。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出版工作者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快速应对、主动作为,在紧急出版疫情防治出版物、扩大网上优质出版内容传播以及参与公益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社会稳定,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1 敢于担当,完成使命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顾全大局,乐于奉献,是对于出版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永久不变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人民战争、整体战、阻击战。”出版工作者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体现到实际行动中。
在日常工作中,了解读者、与作者沟通是出版工作者的基本工作,长期以往,锻炼了从业人员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将这一基本素养带到实践中,是出版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应充分发挥信息传播优势,履行社会责任,做好疫情防控政策和常识的宣传工作。亲临防疫一线,为群众讲解健康保健知识,做好心理疏导,减轻思想压力,协助解决群众困难,不断增强全民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2 克服疫情影响,积极采取措施
2.1 疫情暴发对于出版工作的影响
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因扎堆聚会,集中办公导致大范围传染,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全国大部分行业延迟复工,学校延期开学。在出版流程中,印刷和发行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由于受疫情影响,纸质出版物工作流程受限,编辑人员只能选择居家办公,很多出版单位纷纷发布了推迟出版的公告。已拟定的学术会议,无法如期举办。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作为出版工作者,要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克服困难,快速转变思路,紧跟时事热点,制定选题计划,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营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浓厚氛围。
2.2 提供各类数字化图文产品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信息需求的维度与深度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媒体时代,一个小事件经过传播加工可以迅速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事件。传统纸质出版,在互动性、时效性等方面较为薄弱,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准确输出信息,是出版活动的重要属性,传统的出版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在此情况下,新媒体优势更加凸显。相较于传统出版模式,新媒体形式具有更快速的时效性、更多样的浏览性、更强化的互动性等优势。出版工作者作为信息速递的纽带,在传播丰富内容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舆论风气的责任。此时,对于出版工作者的要求,已不仅限于娴熟的编辑水平,更加考验出版人员的综合能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非常时期科学地引导大众至关重要,在科研攻关、防治指导等方面,急需大量的专业读物。出版单位利用新媒体技术,快速编制相关图书,以数字出版的形式借助网络首发,如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广东科技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手册》等等(图1、图2)。这些数字化出版内容和有声读物内容,通过各类阅读和知识服务平台,以免费形式向公众提供,使民众在第一时间科学的了解疫情,防控疫情,更好的自我保护,防止疫情由于“无知”而进一步扩散。
图1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Fig.1 Guidelines for Public Protection of Pneumonia due to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published by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图2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Fig.2 Popular Psychological Protection Handbook for Novel Coronavirus published by Sich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2.3 科技期刊快速制定专刊、专栏出版计划
科技期刊作为科研工作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力的重任。刊载具有创新内容的文章是科技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的战略支撑[2]。专栏/专刊(special column/issue)是指期刊为追踪报道某一学术热点或系统总结某方面研究成果而出版的栏目和特辑[3],是展示重大项目研究进展和系列性学术成果的最佳途径。作为期刊工作者,应迅速针对此次疫情事件进行组稿、约稿,组织专栏、专刊,而不是等到疫情结束才开始。根据中国知网收录期刊中检索“新型冠状病毒”统计,最早发表文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于2020年1月12日在《天津中医药》期刊刊发。2020年 1月29日,《中医杂志》网络首发文章《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中医临床特征与辨证治疗初探》最高下载量达到7443次。截止至2020年2月 18日,《中草药》期刊已网络首发 9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文章。《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中医科学(英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期刊分别就本次突发疫情设置出版计划,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进行组稿,开通快速审稿,优先发表通道。由此可见,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成果交流的重要载体,期刊编辑在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
2.4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持续推送疫情信息
根据所关注的出版行业微信公众号,例如:《出版商务周报》《期刊说》《木铎书声》等,以多样的推送形式,高效的更新速度,在疫情防控期间,从不同角度,积极推送有关信息。医疗、建筑、给水排水等专业科技期刊,以办刊方向为基础,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持续推送相关报道,内容涵盖防范宣传、专业技术、政策规范、破除谣言等诸多方面,对于缓解公众恐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解准确科学的专业知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5 公益海报宣传
根据2020年2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向全国出版界发出“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郑重号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指导,与多家合作单位联合推出抗击疫情期刊公益宣传广告(图3),供全国期刊出版单位免费使用。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控能力,以理性态度和健康心态抗击疫情,给广大读者以力量和希望。
图3 公益海报作品Fig.3 Public welfare poster works
3 结 语
面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出版工作者,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牢记使命,履行社会责任,快速转变,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响应,纷纷发力数字出版,将危机化为转机。本次疫情暴发事件也进一步说明,新媒体优势充分凸显,趋势更加确定,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形态终将被淘汰,同时也会催生出有竞争力的新业态。出版工作者应将此视为难得的机遇。面对强大的挑战,把握用户、了解用户、运营用户,从而提升用户黏性,用出版的方式“抗疫”,坚决打赢防控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