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2020-04-14■
■
一、前言
国内地理研学的兴起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地理社团,提高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强地理核心素养。但地理研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①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参加,覆盖面小;②研学内容主要是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游览、爱国主义教育等为主,自然地理原理部分深度不够;③高中地理研学活动约一学期甚至一年才一次,活动次数少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反思课堂教学,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弥补研学学习的不足,地理实验教学可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从地理学科特点切入地理实验教学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门跨越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环境下,通过考察、试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力”[1],新课改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近自然。在地理课堂上加强地理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关注度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初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地理实验是指师生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模拟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制作模型,通过操作和观察,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成因和原理[2]。由于地理现象产生的复杂性、发生的空间范围广、时间的跨度大,我国地理实验教学主要活跃于少数教师的优质课、评优课、示范课中。常规课中有关地理实验课程的非常少,分析其原因,有一下两点:(1)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一直被认为是理化生学科的教学方法,从学校的管理层到教师,基本没有地理实验教学的观念,导致学校长期缺失实验场地或实验器材,已有的实验教室也形同虚设;(2)教师有实验教学的意识,但是为了赶进度、减轻工作量、或者避免麻烦等原因,往往将本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教学改为“媒体实验”或者“灌输式”讲解,学生被动的听、看、记,对于老师演示或讲解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大部分不理解。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讲解得再到位,学习效率也不太理想,尤其是自然地理中部分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往往这些知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实施范例
地理实验教学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实验的手段来探寻地理科学规律、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3],从设计、准备、实施到结论分析,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策划,要符合科学性、目的明确性、可操作性、实现创新性。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地理实验必须要能客观、正确的反应某一地理过程或地理现象,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案例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成过程
实验目的:为了更好的解释不同的地质时期,内外力作用过程。
实验材料:不同颜色的超轻粘土,水果刀
试验过程:
案例二:水土流失的原因
图1
实验目的:理解水土流失的过程,解释降水强度、地形起伏、植被覆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材料:有草皮覆盖的空地、洒水壶、水、相机
试验过程:
1、分两组进行如下试验:
(二)目的明确性
每一项实验都有其实验目的(图1),并且这一试验目的贯穿实验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图2
(三)可操作性
地理实验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或模拟的体验情景中,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获得知识和经验。地理实验的关键是学生对情景的投入,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有切身体会,有实际参与经历。那么地里实验的设计必须要可控、可操作,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情景,动态学习。
(四)实现创新性
成熟的地理实验项目很少,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课堂地理知识,就必须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采用地理实验教学正好能够抓住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这种创新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知识更为深刻,学习过程更为透彻。
图3
2、对两组照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填写表1。
表1 降水、地形、植被覆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