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静悄悄的课堂改革

2020-04-13张颖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佐藤教室班级

张颖

接手这个班级不过两个月,刚开始我觉得孩子们都是小天使,没过多久我的想法就改变了,哪里还有半分天使的影子,绝对是“恶魔”,在课堂上给我带来无数的“灾难”。以我在讲三年级上册第19课《海滨小城》这一课的中心句为例,我询问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什么?”一孩子稍一沉思,立马举手,可接下来他的回答让我很是恼火,“中心句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这个孩子并没有任何智力的缺陷,那为何会有这样的答非所问呢?第一种情况是他不清楚我的提问,第二种情况就是他走神了。而这样的现象已经不是一次,渐渐地,我发现这样的“答非所问病”好像有蔓延趋势,不知是原本就潜藏在他们体内的“破坏因子”在作祟,还是其他原因,班级整体的课堂效率越来越低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游离于课堂之外。最近常读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我想,我的课堂也需要一些革命了。

一、打破常规,去掉千篇一律

佐藤学先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二十年来一直如此。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是啊,世界上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那我们不断改进的教学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了吗?佐藤学先生从整个教育大观的角度出发发现教育现状,而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应该从微观角度观察班级教育现状。不难发现,半学期下来,我们的课堂模式是能够让孩子猜得到的,以常规的中年级语文课堂为例,第一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就是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不管是自主备课还是集体备课这都是固有的,几乎没有更改的。我曾说服自己,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常常带着他们读词和课文,他们就能够意识到这些基础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可是我发现他们是知道读词、背课文很重要了,可也只会像鹦鹉学舌一样赶紧去把这个任务给完成了,甚至有时候连做都不愿意做了。课下也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是这些孩子不行,家长回去都不管的,怎么能学得好。”我不是否认这种说法,这样的现象确实是普遍存在的,但我更坚信一句话:“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于是,我便沉下心来,好好思考我的课堂。

只要是个孩子,都喜欢新奇的东西,起码有三分钟热度。其实一节课,能有这三分钟热度就能抓住很多孩子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想让孩子能在课堂中沉静思考,打破常规很重要。曾看到一个很火的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里面的一位选手鬼卞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是一位重庆的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唱rap,歌词极富底蕴。他们班的孩子在VCR就能看出是极有活力的,通过诗词改编的歌词让他们很快掌握,不存在死记硬背的痛苦,可以看出来学习方式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我是没有唱rap的天赋的。但我思考,我的课堂是否也能做出改变?比方说将单课学习整合成单元学习,教材编排时都会将主题思想、内容有相似点的课文编排在一起,以三上第六单元为例,从《望天门山》《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到《美丽的小兴安岭》不难发现,描述的都是祖国的壮丽山河。那么在开课时,我是否能单元备课,多方面整合,在不造成学生压力下分散教学。课前预习布置整单元阅读;第一课时“对比阅读”,从图片欣赏、文体形式、南北地域特点等方面感悟语言的特点; 第二课时小组分散学习,小组思考挑选自己最想探究的文本,根据老师给的导学单先自主学习;第三课时资源整合,结合对已知文本的解读,再听一听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第四课时重难点讲解,老师根据前面几课时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难点共同解决探讨;第五课时读写结合,在总分总文体结构的学习后,景物描写方法的掌握下,结合到写作教学;第六课时拓展延伸,拓宽到课外阅读,读名家名篇感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是要考虑到班级特点。佐藤学先生在书中提到“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课堂是为了学生而存在,既然学生已不喜欢当前的课堂模式,我们为何不调整呢?教学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就打破常规,不要再复制千篇一律的课堂了。

二、揭开假象,当家做主做真主人

我们都有这样的困惑,怎么孩子越往高年级就越不爱举手回答问题呢?可对比欧美的孩子,学生是从小声的不甚清楚的发言开始起步的,进入初中、高中后,越往上越能活泼、明确地发表意见或表现自己。孩子的一生很长,怎样才能让他们无所顾虑地成长呢?

时至今日,这样的教学现状为何还没有发生变化?按道理说,现今的00后比90后的接触面更为宽广,了解的知识更多,可是为何在课堂中体现的还是一樣的现象呢?我觉得作为小学老师,我们确实责无旁贷。越小的孩子越踊跃举手,虽然历经无数次的批评打击,他们还是无所畏惧,而渐渐进入中高年级的孩子开始会看老师的眼色、脸色做事了,其实就是这个课堂的主体“学生”变得虚假了。例如,现在小组探究活动推进时为了体现合作意识而衍生出的“我想补充”,其实我觉得既然小组已经探讨过了,说明这位同学的观点就已经代表了整个小组智慧的结晶了,多此一举只会固化其他孩子的思维。就像我们写文章追求文质兼美一样,形式美、语言美的文章更能得到读者的青睐,课堂有时候趋向于追求形式美了,清一色的坐姿端正,清一色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可确实是这样,有难度、枯燥的课题注定激发不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而这样形式下的课堂又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最多也只能算个假主人。所以,改革得把学生拖到他应该所处的位置上去。现在的课前备课,在预设问题时,我会将问题划分给会答的同学。我惊喜地发现,那些回答得很模糊的答案反而会激发出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读词这种稍微简单一点的问题提出后,不少能力稍弱的学生愿意尝试,能力强的同学愿意评价,课堂根本不需要老师在中间多此一举,这样学生才是真的在做“主人”,而不是老师招呼着做“客人”,老师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读准字音外还可以引导他们往更高层次的朗读技巧方面思索。这样,一个简单的教学环节就可以向深层次迈进。

三、步伐坚定,推进班本课程开发

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双方共同开发的富有班级特色的课程。佐藤学先生说:“一个要求学校具有独立性、教室具有个性的时代已经到来,而具体地表现这种独立性和个性的,就是课程。”当然,这里的课程形式不是单一的学科课程,而是应该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综合性课程”,学科学习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孩子了,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学习能力的体现。正如书中所说:“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也许今后也不会改变,但在进行学科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把处理人生征途中谁都会面临的现实课题、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现实课题的直接学习和学科学习并行起来加以组织。”由此可见,课程的开发对于一个班级的发展具有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各个学校或多或少都已经在建立课程开发,例如每周的晨会,可以开发成“每日一省”,形式也可以从校内伸展到校外,与家长共省;班级图书角使用,开发成“书香满溢”,读书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甚至采用阅读评级、阅读推荐卡制作等方式来开发特色的读书系列活动;制作《行为规范养成》班级读本,让学生对自己每日考核、评定等包括其他各项符合班级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当然这只是班本课程建设的冰山一角,需要日积月累,不断开拓。只不过开发时,我们不能只注重目标和计划,而是应该如佐藤学先生所说:“以‘教室实践为中心,同时进行‘设计、反思和评价。”班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只有坚定步伐,才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和孩子们一起来一场课堂改革。

猜你喜欢

佐藤教室班级
班级“无课日”
不要在教室打闹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意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