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成就浦东奇迹
2020-04-13刘建华
刘建华
“看一百年的中国到上海,看三十年的发展来浦东”!2020年,上海浦东迎来了开发开放30周年。回望浦东开发开放的历程,发展速度令世界惊叹,开放高度成为标杆,城区变化让人惊艳。
2018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正式进入“万亿俱乐部”。2019年6月,上海市出台《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 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通过7年左右的努力,未来浦东经济总量要突破2万亿元,实现翻番的目标”。迈入而立之年的浦东如何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往前回溯30年,浦东的变化让我们自豪,也让世界感到不可思议。往后展望30年呢?迈向2050年的浦东,方向在哪里?路子在哪里?动力在哪里?”今年1月上海市两会期间,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下一个30年的宏伟蓝图,一定要凝聚人、鼓舞人、激励人。做好了,意义极为重大。”
30年,大变样
“1990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首任总经理阮延华来到濒临长江入海口的浦东外高桥,上海方面计划在那設立自由贸易区,但映入他的眼帘的是战争留下的碉堡,农田和荒凉的芦苇荡,不见人影,唯有江风萧瑟”。《浦东时报》原副主编、《浦东开发》杂志原主编谢国平在他的《浦东故事:这样的梦想更中国》一书如是写道。
地方志显示,明永乐年间,黄浦江水系形成,江水自南向北与吴淞江相汇后,折向东流,东岸形成一块嘴状的冲积沙滩。明代翰林院学士陆深,生卒于此,故称这块滩地叫陆家嘴。在变身今日现代化金融中心之前,陆家嘴曾是一块河流纵横、交通便利的区域。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浦东最高建筑物仍是建于1954年、高度只有26米的东昌路消防瞭望塔。1995年,这座瞭望塔正式停用,1999年9月13日,瞭望塔在一声爆破声中被拆除。
浦东陆家嘴,现在已是上海最具魅力的地方之一,然而,谁能想到,在上世纪80年代,站在8层的东昌路消防瞭望塔上,就能把浦东尽收眼底。当时的小陆家嘴地区还有条路叫烂泥渡路,每逢暴风雨就水漫金山,现在它已经成为陆家嘴核心区的银城路。
“很长一段时间,浦东市政建设落后,交通不便,文化设施几乎空白。”谢国平回忆,那时,黄浦江就像一条天堑,两岸交通只靠一叶小舟摆渡,“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话,更是形象地展现出彼时人们对于浦东浦西的认知。
浦东的机会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的上海患了严重的‘城市病,当时深圳特区的建立,启示上海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1988年4月,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提到了‘开发浦东,称浦东是上海未来的希望,那边要建设一个‘新上海,以减轻‘老上海的压力。”谢国平说。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浦东的历史自此掀开新的一页,浦东的命运也因此彻底改变。
大变样,这大概是浦东上演最多的故事。
“30年来,浦东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夸张。”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强对浦东的建筑印象深刻,“走进浦东,到处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现代化的设施,多姿多彩的造型。”上海中心大厦,地面119层632米,是中国第一高楼,浦东的地标性建筑。站在位于大厦第118层的“上海之巅”观光厅远眺,浦江两岸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陈强说。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它由11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壮观球体构成,外形挺拔俊秀,造型别致,游人最喜欢在塔内全新打造的世博悬空观光廊云中漫步,感受黄浦江岸的诗情画意。
曾经的消防瞭望塔代表着浦东的历史记忆。今天的浦东,不但有420米高的金茂大厦、492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还在黄浦江上架起了十几座大桥,修建了近十条越江地铁和越江隧道。行走期间,你会深刻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巨大变化。
2万亿,改革开放再出发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是首先在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入90年代后,中国需要在此基础上使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即在吸引外商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同时,扩大到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促进和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升级。浦东、上海和长三角的扩大开放,正是适应了这一发展需要。
浦东在时代的召唤下走上舞台。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1993年1月,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在浦东大道141号正式挂牌成立。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赵启正回忆说,他们当时对着五颜六色的规划模型告诉外商哪儿是金茂大厦,哪儿是环球金融中心,都会引来别人的一阵阵大笑。彼时,外面还是破破烂烂,坑坑洼洼,“人家都认为我们这是口号而不是行动”。
1994年9月,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罗氏公司中国区前总经理威廉·凯乐来到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放眼望去一片农田,依稀有一些仍在建筑中的工房孤独地矗立着,空中漂浮着青草的气息,他一度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我们可以在张江投资,但中方必须在6个月内完成基本建设并交付使用。”最终,浦东用实打实的高效行动让罗氏成为第一个入驻张江的跨国药企。“我作出这个选择的时候,有人以为我疯了。”威廉·凯乐说道。
现代之城 走进浦东,到处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现代化的设施,多姿多彩的造型。
TIPS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
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
1993年1月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
2000年8月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成立。
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浦东新区开展全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2013年9月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
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
多年过去,现实已经对质疑给了最有力的回应。如今,浦东已经成为罗氏仅次于瑞士巴塞尔和美国旧金山的全球第三大战略中心。
浦东开发开放30年,承载着“三个区”的使命,即第一个国家级新区、第一个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第一个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
30年来,浦东的这“三个区”在不同的历史进程和区域发展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都是出现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承上启下,也是区域的交点,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既破冰,又攻坚。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長张兆安表示,浦东新区坚持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尤其是率先进行自由贸易区试验以后,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比如,率先进行商事制度改革,企业注册资本改实缴制为认缴制;确立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确立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海关和检验检疫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大通关建设深入推进;确立以规范市场主体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等基础性制度基本建立,为全国的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经验。
2020年3月23日上午,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接受应勇辞去上海市市长职务的请求,龚正任上海市副市长、代理市长。
2019年6月,《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 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浦东要通过7年左右努力,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浦东改革开放如何再出发?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高质量的创新平台策源“科创新动力”,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引领“产业新高地”,高质量的硬核企业集聚“新动能”,浦东用高质量发展回答这一命题。
浦东新区正聚焦“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六大硬核产业,推出加快高新企业培育认定、支持创新成果产业化、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等15条政策举措,进一步鼓励资源集聚,进一步提升空间绩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浦东来说,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个数字意味着浦东将继续沿着开发开放以来保持的较快发展速度实现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统计显示,1990年浦东的地区生产总值为60亿元,花了11年的时间,在2001年突破1000亿元,然后再花了17年的时间,到2018年突破1万亿元。2019年,浦东确定再用7年时间实现经济总量破2万亿元的目标。这意味着,浦东仍将一马当先,继续奔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今天的浦东,改革开放目标更明确,步伐更坚定。
张兆安表示,近年来,浦东新区确实在很多方面担当起了如此重任,并发挥了独特作用。目前,上海市正在推动实施的两大战略,即上海自贸区试验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承载区都在浦东新区。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姚为群认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开放为应对全球经济治理规则调整、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试点经验;实现路径是从政策优惠向制度创新转变,从单纯开放向开放与改革相融合转变,从单纯“引进来”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转变,从“特事特办”向“可复制可推广”转变。自由贸易港的基本功能是高度提升国际贸易中心能级,高度增强国际贸易中心功能,高度创新优化国际贸易中心环境;实现路径是开放与改革并举,政策优惠与制度创新并举,“引进来”“走出去”和“转口”并举。
行政体制改革是浦东开发开放的重中之重,是浦东改革创新中带有超前性和关键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合欢路2号,是市民中心所在地,市民和企业需要办理行政事务,在这栋楼里都能找到对应的窗口。在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市民中心的另一个名字,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行政服务中心,随着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一轮企业开办注册的热潮随之而来,后来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这是一个现代化的政务中心。办事大厅的窗口一开始就是亲民设计,桌子高度比坐姿胸口处略低,窗口人员和办事市民面对面,没有玻璃板阻隔。行政服务中心服务质量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只设路标、不设路障”,尽可能为申请人办事提供帮助。
对此,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陈奇星表示,浦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以“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为依托,改革政府流程,推进公共管理转型,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今年3月初,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规划以近期(2020年)、远期(2035年)和远景(2050年)三个时间节点,设置分阶段目标,到2050年,将全面建成开放、创新、高品质的卓越浦东,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区。
“在浦东管委会机关食堂,墙上贴着‘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一直提示我们要站得高,看得远,看得到未来,要思考上海和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这些理念贯穿于浦东的开发过程中,承载着浦东人的理想主义和激情梦想,推动着浦东人更愿意勇立改革的潮头,先行先试,超越自我,在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当下依然有着借鉴意义,应该更好地传承。”谢国平如是对《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