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闽南童谣表演剧的探索
2020-04-13曾少英
摘 要: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汉族儿童歌谣,其历史源远流长。小班幼儿的直觉形象思维和行动思维的特点,使得活泼生动、形象可视化的童谣成为他们能够掌控并具有强烈表演性质的学习素材。本文立足小班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经验,阐述了开展闽南童谣表演剧的设想和实施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推广价值。
关键词:闽南童谣,表演剧,小班,形象
闽南童谣是闽南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闽南民间广泛流传的“念四句”密切相关。闽南童谣根据内容可分为时政、育儿、游戏、动物、植物、知识、幻想、生活、节令、民俗、趣味等类,体裁包括摇篮曲、叙述式、问答歌、连锁调、谜谣、绕口令等,表演形式包括念谣、唱谣、戏谣、舞谣等,是当地宝贵的文化教育资源。闽南童谣表演剧:幼儿将闽南童谣创编成故事表演剧本,并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言语、动作、手势等表演技能进行表演,表现闽南童谣的情节的艺术形式。
小班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自然界的动植物,并充满好奇和想象,对外界环境和社会现象、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究欲,他们时常在游戏中自发地表现与学过的儿歌相关的动作、情节等,这给了教师很大的启发:儿歌与幼儿生活、游戏乃至课程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故此产生了一系列围绕闽南童谣创作的小班表演剧,收到了满意的演出和教育效果。
一、 童谣的选择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闽南童谣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和儿童的生活、成长,充满真实有趣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有效的教育意义,我们在引导幼儿关注童谣的时候也应从生活出发,从幼儿出发,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生活,产生亲切的生活经验和强烈的表演愿望。
(一)来自幼儿生活经验
闽南地区的幼儿平日听家里的老人们、电视广播节目等社会宣传中念童謠、唱童谣,也欣赏过民俗童谣改编的歌舞节目,对闽南当地童谣有着天然的接纳和审美感受,许多孩子都会无意识地哼唱和做出儿歌表现的动作,这是十分符合小班幼儿的行动思维特点的,也是幼儿生发于生活的学习渴求的体现,应牢牢把握。根据幼儿的生活和需要,我们收集了《新年歌》《摇囡歌》《天乌乌》《十二生肖相歌》《西北雨》等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体现生活变化及常识的闽南童谣,引导幼儿倾听,与幼儿进行对答表演,帮助幼儿理解童谣词句的意思,产生生活化的亲切感,激发幼儿对念诵闽南童谣的兴趣,为表演剧铺垫基础。
事实证明,小班幼儿十分喜爱闽南童谣的方言、词句和节奏,他们时常相互说着儿歌里的句子,不管有没有听懂,都哈哈哈、咯咯咯地笑着,十分开心。教师不禁问幼儿:你在笑什么呢?幼儿说:直直落,直直落!——这是闽南童谣《西北雨》里的句子。看来,是儿歌简单的音节和节奏让幼儿感到有趣,引发了模仿的兴趣。于是教师问幼儿:什么东西直直落?原来是下雨了!幼儿对这种表现下雨的语言形式和有趣的发音感到好奇,产生了自主发模仿行为,已是表演的雏形。
由此可见,小班幼儿的学习经验十分直接和形象,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有趣的现象和事物,联系童谣,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这是我们选择童谣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二)来自幼儿自发创造
小班幼儿行动思维明显,他们常常伴随着自己的行动进行语言交流,先做后想、边做边想是常态,此时,幼儿出现了很多自发的言语行为。
在晨间活动中,幼儿平平一边走平衡木,一边嘴巴里发出声音:走走走,走走走!小猴子,走小桥!这听来十分耳熟,再仔细听听,“猴子”不是《十二生肖相歌》里的部分内容吗?幼儿记得了儿歌里的小猴子,结合了自己的锻炼活动“走小桥”,在“创造”儿歌呢!于是,教师把幼儿的创造编排成剧,让孩子们在表演中感受闽南童谣是生活化的、有趣的。
(三)出于幼儿发展需要
选择童谣的时候还应考虑小班幼儿的发展需要。表演剧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和应答交流的能力,《指南》提出: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宜选择有对答、互动的童谣,使幼儿在自然的念诵中展开问话应答,形成表演对答。如《土地公、土地婆》《阿妈的话》,组织形式为分组扮演角色,满足幼儿都希望参与表演的渴望,实现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二、 童谣表演剧的创设
(一)帮助幼儿度过文本理解关
1. 倾听、游戏理解童谣
选择了合适的童谣,要帮助幼儿完全明白童谣的意思。如出现小班幼儿理解不了的闽南方言,教师要在日常中渗透词语含义的感知,以便幼儿在表演剧中做出相应的行为。
如《云咧飞》,这首童谣本身的词语比较拗口,小班幼儿可能不容易理解。但教师认为它的结构短小、句式精炼,始于小班幼儿念诵和表演,就采用了动画加图片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童谣里的风、云、青山、天空等形象,还和幼儿一起欣赏实际生活里的风、山等景象,幼儿再念诵的时候很快就理解了童谣的内容,能够表演出风吹、云飞等动作。
2. 课程渗透强化理解内容
由于闽南童谣的口音与课程活动时的表述不一样,小班幼儿同样可能感到困惑,教师可以开展闽南话的语言、社会等课程,帮助幼儿感知两种语言在听觉上的差异,使幼儿更加熟悉表演据所需要的听觉和语感。
(二)以新旧经验为表演基础
1. 重视旧经验的推动作用
在表演中,幼儿对闽南话、闽南童谣的生活接触等已有经验是推动他们接纳新经验的有利助手,表演剧的创设应建立在旧经验基础上。如《天乌乌》,先引导幼儿观察天气的变化,在倾听童谣,做出对比,感受童谣语言的趣味,激发表演的兴致,积累创造经验。
2. 于表演中建立新经验
反之,表演也能够直接帮助幼儿建立新经验,经验的构成与表演的进行是同时的、相辅相成的。在表演《天乌乌》中,幼儿很喜欢“天乌乌”一句,反复念诵表演动作,他们指着教室外面将要下雨的天空说:天乌乌!教师感到,小班幼儿的经验在表演中得到发展和强化,表演又增进了幼儿新经验的产生。
(三)采用适于小班幼儿的策略
1. 满足行动和直觉思维
(1)调动视听身体感官进行体验
在设计表演据剧本的时候,应能够调动幼儿视觉、听觉和身体活动,使幼儿在倾听、观看和操作材料、同伴互动中体验童谣的趣味和含义。以《十二生肖相歌》为例,幼儿在伴随轻音乐的童谣中边听边表演动物们的身体动作,观看动物的运动,很快就理解了童谣的内容,表演興趣十分浓厚。
(2)采用适合的道具增强真实感
有时,我们需要有效的道具增强表演趣味和形象性。《火金姑》中,教师准备了茶、龙眼等食材道具,让幼儿以游戏的形式体验模拟童谣里的情节,幼儿好似玩娃娃家一样进行表演,自然而富有生活气息。
(3)巧用情境促进表演创造性
还可以设计与表演剧目相应的情境、场景,使幼儿沉浸在真实的表演环境里,既是表演,也是幼儿真实情感的表现。
(4)结合家庭资源推进表演
设计童谣表演剧不能忽视家庭的作用。小班幼儿受到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对闽南童谣是不陌生的,只是需要在教师这里将之变为表演剧表达出来。我们可以邀请家庭为表演剧的内容、形式出谋划策,邀请一些家长成为其中的演员或场务工作者,帮助幼儿完善表演的流程,使表演能顺利进行,提振幼儿的信心和能力。
2. 以持续兴趣为指导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据优势,在表演初期,他们可能因为表演的形式、内容的有趣而感到新鲜,乐于表演。一段时间之后,如果表演内容过于陈旧或是无法理解童谣的意思,幼儿就会感到无趣,甚至不在表演。因此,应注意保护幼儿的持续兴趣,注重过程而非表演结果,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在表演中体会到自主表现的快乐、被接纳的自信与自尊,和参与同伴交流的成就感,使童谣表演剧得以长期发展。
3. 以幼儿能力为方向
(1)注重幼儿全体参与性
小班幼儿的从众性强,群体性强,他们往往看见了同伴做什么,自己就去做什么。这是小班戏剧表演的一个优势:能很好地带动表演群体,营造气氛。教师应把握好小班幼儿渴望参与和表现的积极心理,让幼儿感受自己的自主性,更关注到同伴的参与,体验自己与同伴、与环境的关系,在表演中发展自我意识和社会性,实现戏剧表演的社会教育价值。
(2)关注幼儿个体的特殊感受
小班幼儿能够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感受到自我的能力和价值,他们也需要被承认、被接纳其个人价值。由于每一个幼儿对闽南童谣的兴趣点、接纳程度可能不一样,其表演行为也就不同。如同是《天乌乌》,有的幼儿动作比较夸张,有的就比较内敛,有的表情丰富,有些只是在念诵台词。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参与都是十分愉快的,也都是表演所需要的个性化特质,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幼儿的体验,要从幼儿的角度看待他们个人的能力发展与个性成长。
闽南童谣原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流行于闽南和东南亚华侨华裔的居住地。随着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的发展,人们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俗语等,用闽南方言复杂而富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进行创作,并不断修改、补充。因此,闽南童谣是老百姓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开展表演剧的坚实基础。
三、 总结
现在,我们闽南童谣不但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潜移默化地增长儿童的知识,使儿童玩得更加快乐,一些母亲的随口哼唱,让孩子一生都怀念着母亲的温暖,也记载着闽南人下南洋的辛劳历史,记载了两岸人及华侨多年的艰辛和奋斗,十分值得我们纪念和传承,我们更是通过童谣表演剧,将这样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奋斗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嘉星.漳州歌谣精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
[2]马晓嘉.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
[3]林玫君.儿童戏剧教育指导活动:童谣及故事的创意表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918.
[4]厦门市文化局编.行书 闽南童谣百首[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曾少英,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陈埭镇阿梅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