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体验式教学 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
2020-04-13刘楠
摘 要:道德与法治思维的培養,有助于小学生在遇到道德冲突时学会理性思考,学会辩证看待问题,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对于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起到积极影响。基于此,本文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应用原则出发,并重点分析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培养中的有效应用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思维
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采用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上,缺乏内心的触动与思想情感的互动,不利于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提升。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主张以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内心需求为出发点,让小学生在切实体验中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生活问题与社会现象,进而强化道德与法治思维,促进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生成。
一、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体验”是指为人生命存在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验”是指人自身的自我感受与心理活动,从美学的角度定义,“体验”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精神状态,由此可见,体验是基于人亲身经历、感受身受而获得的自我认知,进而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美国教育学家大卫·库伯曾经对“体验式教学”的阶段归纳为“体验”“反思”“归纳”“应用”四个阶段,并恩认为这四个阶段之间相互影响、互相联系、循环,才能够构建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体验式教学模式运用中,应注重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创设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在情境中深入体验、深度思考,在感同身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总结、反思与应用中锻炼思维能力,明确“我们要知道什么?”“为什么要知道?”“如何正确处理?”,才能真正发挥体验式教学的教育功能,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培养中的应用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表示,学习者的知识获取应是主动的、自觉的参与过程,而非信息的被动接收,只有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体验,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而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培养,需要小学生自发地、积极地思考,在问题的主动探究中锻炼思维能力,在深化体验中激发情感共鸣,产生独特的想法,鼓励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才能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灵活性、独创性、判断性的目的。
(二)情境生活化原则
情境创设是培养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的主要环节,在情景创设中需要贴近生活,以小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作为切入点,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学习个体,在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个体化的体验获得自己独到的领域,构建以“生活”为中心的道德思维、法治思维,从而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而培养小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观,并且学会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社会现象,并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角度理性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看透社会现象的本质,以此引领小学生逐渐突破思维局限性,促进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团队合作化原则
一个人的力量始终的有限的,在问题思考中往往容易陷入某一固定方向中无法自拔,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起到促进思维碰撞的作用,在思维冲突中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不同方面解释现象本质,在相互交流、合作实践中促进道德与法治思维的深刻性、系统性。合作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下的重要能力,需要教师在组织团队合作学习活动中,认识到每一名学生不仅是团队中的一员,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团队合作中需要给学生提供展示个人长处的机会,以产生意见歧异中通过激烈摩擦,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三、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培养中的有效应用方法
(一)在故事儿歌中体验,强化道德与法治思维深刻性
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阶段以及学习兴趣爱好,因此在课本中融入大量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绘本故事与儿歌,让原本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使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更加乐于接受、便于记忆,可以起到提升思维深刻性的作用。
比如在“我不拖拉”的教学中,课本中主要讲述“寒鸟号”的故事,虽然课本中的知识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配有相应的插图,但是对于小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学生阅读之后很容易忘记,也难以将故事内容与插图联系起来。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将“寒鸟号”的故事播放出来,给小学生带来视觉与听觉的直观体验,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故事情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为什么寒鸟号最终会被冻死”,鼓励小学生将所见、所思、所感表达出来,最终明白“寒鸟号”因为没有及时修筑过冬的窝而被冻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让小学生在体验故事情节之后,深度思考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含义,认识到“寒鸟号”被冻死的根本原因在于“拖延”,总是想着将今天需要做的事情拖到明天,甚至后天,最终一事无成。
在故事情境中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为活跃的状态,能够自觉地进入故事情节之中,以具有吸引力的多媒体动画方式呈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故事内容,为小学生打造更加轻松活跃的思考氛围,在刺激学生的感官之后留下深刻印象,在情感体验中触动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并且认识到经典故事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一人生哲理,在深度分析中做到有理有据,以此锻炼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道德与法治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处于薄弱阶段,对于外界信息的判断能力有限,无论是思考还是行为都需要教师与家长善加引导,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规则意识,在道德标准、法治规则约束自己,从而不断强加法治思维能力。但是,如何让各方面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更好地感悟、体会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就成为教师关注的话题。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法治意识培养找到最佳的突破口,引领学生在利用生活创设情境中,创造出高于生活的教育价值,以此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敏锐性,能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道德问题、法治问题,能够将道德与法治问题与现实生活现象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采用模拟生活情境的方式,让小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丰富道德认知。模拟生活情境可以分为两个环节,以“我们不乱扔”为例,第一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环境干净清洁的校园,一组满地纸屑、食品垃圾、物品随意拜访的校园,提出问题“同学们更愿意在哪种校园环境中学习呢?”,此时学生通过图片观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想要在前一组校园中学习”,教师追问“请说一说你的原因?”,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表达的机会,锻炼小学生的思维缜密性。第二环节,教师可以设置模拟实验,教师布置两个座位,一个座位一尘不染、没有多余物品,书本规矩摆放,另一个座位桌子上有果皮,座位上有纸屑,书本随意放在书桌内,这些时候参加实验的两名同学都想要选择第一个座位入座。对此,引发学生思考“若是每个人都在教室、校园、生活中乱扔垃圾,那么我们生活、学习的环境会变成什么样子?”。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小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会从現实生活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此深化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树立规则意识,提升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思维灵活性,学会从生活角度看待问题。
(三)在辩论竞赛中体验,提升道德与法治思维批判性
辩论竞赛的参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主体性,并且激发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热情,在个人类、小组类竞赛中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强化思维能力,促进知识内化。
比如在“我们和诚信在一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两人一组的辩论赛,鼓励小学生围绕“讲诚信是否吃亏?”为主题各自阐述观点,找出生活中有关“诚信”的事件,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学会用事实说话,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升思维缜密性。此外,教师应注重捕捉辩论的模糊点,引导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提升对道德与法治的判断能力,如“请学生谈一谈你对中国武术的看法”中,一些学生认为“学武术很厉害,学会武术之后就再也不怕和别人打架了”,很明显这种思想将中国武术定义在打架层面上,教师提出问题“打架与武术一样吗?”,请同学们各自阐述观点,认识到中国武术是一种文化,而打架是一种违法行为。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社会焦点事件,比如不久前的“公交车坠江事件”,围绕“公交车坠江谁的错”为话题,进行小组型的辩论比赛,让学生分析公交车坠江是乘客承担法律责任还是司机应该负责,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社会事件,提升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社会焦点事件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小组辩论竞赛的方式,激活小学生的求胜心理,促进小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社会事件讨论、分析、辩论、总结中不断强化辩证思维能力。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引领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为成为合格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静.“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8(9):47-48.
[2]沈洪华.品德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36):71-72.
[3]罗静.冲突:阅读思辨能力提升的助燃器[J].小学教学参考,2019(13):40-42.
[4]王桂圣.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9(13):65-66.
[5]周一贯.体验式阅读:走出低段教学的困顿[J].语文教学通讯,2017(6):126-127.
作者简介:刘楠,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