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印刷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0-04-13吴群

出版参考 2020年2期
关键词:保护性参与度

吴群

摘 要:数字技术带来的革命性改变,为出版业和印刷业的飞跃提供了利器,同时也出现了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关注问题的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并在问题出现时有良好解决的办法,其中人的因素仍然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数字印刷 参与度 纠偏能力 保护性

数字技术改变甚至颠覆了很多领域的运行模式,印刷业也位列其中。并不久远的印刷铅与火时代和随后跟进的照相制版印刷似乎在瞬间就已经完全堙没在数字化的大潮之中,以往的印刷技术概念已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印刷的先进性无可厚非,同时也给技术的主体——人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这是21世纪初印刷特有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用21世纪的思维来关注。

一、数字印刷的数据掌控问题

数字印刷技术的高效和便捷、自动化和个性化、成本低和远程性,有目共睹,但是,任何先进技术都不能离开人的掌控行为,忽视和撇开人的因素,失去人与技术设备的互动,结果都可能产生错误和造成损失。因此人的参与始终不能没有。这里,我们关注的并非是物理方面的因素,比如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设备的新旧程度等,而数字印刷流程中人对技术环节的掌控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参与度和纠偏能力

数字印刷目前还没有达到完全智能化的程度,即使全智能化,也没法离开人的介入。虽然数字印刷实现了印前和印中的整合以及一步到位,但是,印前环节的良好控制和整体过程的落实到位,仍然与印刷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印前出版书稿的文档格式的检查和接收,不同文档之间的转换,图文呈现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都需要技术人员给以足够细致和精准的把握,需要人的直接介入。这里不仅要实现人与技术设备和文档内容的“人—物沟通”,还需要有人际沟通,即印刷技术人员与出版机构的编辑人员或设计人员的思维交流和想法交换。

有了参与度,才能谈得上适时纠偏的能力。出版书稿文档的接收,并非只是如信件接收那么简单的过程。文档接收时,应对文档加以仔细检查核准。如果文档的文件格式存在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格式转换。转换过程中,文档可能会由于运算问题而发生一些始料未及的错误,这就需要在转换后对文件内容进行必要的纠错。目前,尽管PDF文件格式是大多数出版机构和印刷机构采用的文件主要格式,但是现实中不同客户所使用的文件格式仍然会有所不同,这一情形通常取决于所应用的排版软件或设计软件的差异,如InDesign、Quark、Xpress等軟件。转换文件格式是顺利进行后期印刷的关键步骤,也是规范文件格式的重要环节。

时下的出版物,图片被运用得越来越频繁,因此,对图片的质量检查既很必要也很复杂。除了一些基本的图片要素会反作用于印刷效果,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也会发生作用。比如各个终端的显示器的显示差异,直接影响着人的视觉效果,也就影响着图片的印刷色彩明暗效果,甚至由于显示的原因而造成的图片缺漏和不完整现象,都会给印刷成品带来问题。就出版物的封面而言,由于目前在设计环节会采用一些特殊工艺,因此,在封面印刷前,必须对设计样品进行完整准确的检查和纠偏,防止成品出现工艺缺失或失误而造成产品的质量问题。

在印前的准备环节中,特别要注意文档的转曲问题。目前的数字印刷,由于文档是借助网络进行传输的,文档的转曲环节时常发挥着重要的纠偏作用。出版单位在完成出版物的设计排版和编校过程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出版文件,这可以说是完成了出版单元。传输到印刷机构后,要形成一个印刷单元,而印刷单元必须彻底与出版单元相吻合,彻底地忠实于出版单元,方能进行印刷。在传输过程中,原出版单元由于网络传送和不同终端的运算,可能会产生始料未及的对文档的篡改,比如字号字体的篡改和缺漏,图片出现扭曲和失真,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于软件的处理,也可能来自于数据的共享问题形成的对数据碎片的预测能力的差异,更有可能是使用了盗版软件或病毒入侵甚至黑客入侵带来的后果。如果及时地对文档进行转曲操作,可以有效避免上述失误,同时也可以及时摒除盗版软件或清理病毒。

2.数字印刷的标准化问题

印刷产品的质量标准来自于生产过程的质量标准,数字印刷得到大数据的支持,特别是目前由大数据(Big Datas)向开放数据(Open Datas)转化,数字化印刷将变得越加高效,也正因为如此,数字印刷生产标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运算的迅速,时常会形成很多运算的溢出效应。一个出版物在出版单元完成后,进入印刷单元,经过再次运算,会产生各种溢出问题,建立标准的数字印刷环节,可以最大化地消除溢出问题,比如一个标准的颜色环境,可以准确观察测度出版文档的内容完整性、打样样张的准确性、印刷产品颜色的精准性。生产介质和设备的标准匹配,可以保障取得完好的印刷效果。科学合理的测量标准如印刷色彩测量时间间隔标准化可以使印刷过程更加稳定。规范文档采纳、软件使用或设备养护可以使印刷的失误降低到最低点。出版单元和印刷单元的标准对接可以保证整个生产流程标准化的实施。

二、数字印刷的保护性问题

数字印刷的保护性问题是这项先进技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数字印刷基于互联网的运行和终端的运算,基于大数据的支持,其优势在于更加智能和自动化,更加个性化和远程化。也正是这样的优势,同时又会潜藏着许多问题,诸如可靠性问题、稳定性问题、端到端的不可测问题、传输变异问题,数字化技术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上述问题都是双刃剑的另一锋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印刷其实已经成为出版的最后一道关口,印刷单元日益融入到出版单元之中,其安全可靠、稳定性与可信任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优劣。鉴于此,出版编校设计与印刷环节之间的联系越加紧密,两者的互动沟通愈加重要。编辑因子和印刷因子的完美结合,形成一个互相契合的生产流。

从某种程度上讲,出版单元到印刷单元,其流动过程是相对脆弱的一环,特别是在多业务承载和高强度生产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配合更加需要人际沟通和技术互动,从配合到融合。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运用,如何保证出版单元一成不变地走向印刷单元,保证每一个文档走向合格成品,实现零对接和零差错,这是数字印刷在技术手段不断精进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人际互动的更加紧密有效。文档路径的快捷不等于人际之间的对立或者隔离,整个人际形成的团体动力,不能游离于机器设备之外,不能游离于出版单元和印刷单元的流程之外。整个过程都需要人的保护性措施的介入。诸如使用设备和终端差异而造成的文档对接失误,使用显视器不同而造成的图像差错,这些都应当最终由人的因素来加以保护。

如果说数字印刷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进入智能化的预期已经为时不远,那么,在这一领域中人的因素必定显得日益重要。

三、数字印刷的未来

1.大数据下的数字印刷

大数据已从天文学领域扩展至目前的各个方面,甚至扩展至个体活动的领地内(如个人理财、个人支付、个人出行导航等),出版业也同样已将大数据纳入自身的运营范畴。不过,就目前的出版业态来看,大数据的应用,还多见于出版物的市场营销和管理,少部分见于出版选题策划规划,而于印刷方面,大数据的应用还处于萌芽状态或待推行阶段。

就惯常的思维而言,大数据似乎对于印刷,还构不成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因为目前的数字印刷还只是迈出了稚嫩的一步,仅仅停留在以图书为单元的技术层面上,即使是远程印刷,也是对印刷流程的监控和指挥。但是,可以预见,今后的数字印刷,可以利用大数据的介入,进行快速准确的印刷工艺选择,比如四色印刷通过大数据寻找最适合的成本控制和印刷方式,甚至可以远程协作,将印刷与图书装帧、营销融合一体。我们或许可以将其视为出版的编辑环节与印刷环节的融合,营销环节与印刷环节的融合。

2.数字印刷的智能化

3D打印技术的出现和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版的印刷业不可能视若无睹。未来的“有意识的印刷机”或许已经在悄悄萌生。我们无法准确预见数字印刷智能化的细节和过程,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通过智能技术的引入,图书印刷也将逐步形成“意识化”的模式。

我们可能总是无法对数字印刷的未来作出详细预测,回顾印刷术的历史进程,其进步和变化的步伐呈加速度。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数字印刷未来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即可以在一个更加整合的整体框架内,采取不断融合的方式,使得印刷本身不再封闭于自身的范围内,而是扩展至更远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车润星,黄孝章.数字印刷实用教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刘文平,高晶,曹帅.数字印刷300问[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系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保护性参与度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黑龙江省冬季校园马拉松项目开展及参与度的调查研究
对行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实施肺保护性通气术的效果分析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以新制趣 以趣促深——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参与度的策略研究
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发展及经济效益分析
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中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