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04-13王嘉
王嘉
(信阳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河南 信阳 4643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缺血或者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者休克等严重并发症[1]。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近年来,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不仅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也给家庭造成一定压力[2]。目前临床治疗该病以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为主,但是多数患者发病较急,在院外发病,常威胁患者生命。可见,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常规护理以疾病为中心,忽略患者的主观感受,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护理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本研究探讨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个性化护理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接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35~75岁,平均(53.42±3.60)岁。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为39~74岁,平均(50.98±5.0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信阳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③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沟通障碍;②精神疾病。
1.3 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及时赶往现场,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评估病情,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措施,控制病情并快速转运。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个性化护理。(1)迅速出诊:医院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急救能力进行培训,制定有效的护理路径,以缩短急诊反应时间;在电话中询问患者病情,并准备个性化的急救物品。(2)现场护理:观察患者病情,仔细询问家属患者病史,给予基础药物治疗,保持其呼吸道通畅,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合适的供氧量。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取正确的体位,若出现恶心呕吐现象,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吞咽呕吐物;根据环境温度及患者的体温,采用合适的方式对其进行降温或保暖;密切关注其呼吸以及面色。(3)转运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给予个性化转运方案,保证运送过程顺利;在进行转运过程中,鼓励家属共同操作,保证患者安全,避免摔伤,向患者家属讲解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以获得理解;到达医院之前,提前通知医院关于患者的病情,以准备救治工作。(4)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过程中关注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并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于有负面情绪的患者,给予其安抚,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救治技巧,解答患者的疑惑,取得患者的信任。
1.4 评价指标(1)对比两组急救效率,记录两组三个时间段的急救用时。第一时间段为从出诊到第一现场救助时间;第二时间段为从现场到急诊科室指导确诊时间;第三个时间段为专科治疗时间。(2)对比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记录两组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发生率。
2 结果
2.1 急救效率观察组急救第一、第二及第三时间段用时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救用时比较
2.2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其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堵塞。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以及病死率高等特点,容易引起较多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对其预后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临床需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死亡率,提高预后。
常规护理措施以疾病本身为中心,可有效稳定患者病情,但缺乏针对性,不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主观感受,导致预后并不理想[4]。研究显示,患者性格、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且病情程度不同,在急诊护理中应以人为本,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护理措施[5]。个性化护理是主要从出诊、现场、转运、心理几个方面入手,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对其进行全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6]。首先要求护理人员接到电话时,仔细询问患者病情以及地点,以准备个性化的急救物品,到达现场后,评估患者体温以及空气温度,若天气较冷,给予其相应的保暖措施。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鼓励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并向其讲解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以获得其理解,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该模式更重要的是对患者心理进行护理,安抚患者不良情绪,仔细倾听其主诉,并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救治办法,获得患者信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第一、第二及第三时间段用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个性化护理能够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时间,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改善其预后。
综上,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个性化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急救效率,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