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脓液标本细菌分离、鉴定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结果分析
2020-04-13郭瑞娟李占霞吴光远
郭瑞娟,李占霞,吴光远
(濮阳市人民医院 检验科,河南 濮阳 457000)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又称哺乳后瘤样GM,指乳腺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小叶的肉芽肿性病理改变,好发于哺乳期妇女[1]。GM对乳腺破坏性较强,若未及时有效治疗可导致乳房变形,增加患者疼痛,影响正常哺乳,对婴儿生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2]。临床常采用抗生素治疗GM患者,但随着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及泛耐药菌逐渐增加,因此,对GM患者进行药敏试验,了解其耐药现状,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旨在探讨685例GM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濮阳市人民医院685例GM患者,年龄为20~41岁,平均(31.26±4.19)岁,左乳脓肿415例,右乳脓肿206例,双乳脓肿64例。
1.2 选取标准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血液、免疫系统疾病;(2)1周内曾使用抗生素;(3)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1.3 方法
1.3.1采集标本 依照无菌操作原则,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行脓肿穿刺抽取脓液,收集病变标本,标本在采集后立即送至检验科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
1.3.2病原微生物培养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培养基(巧克力平板、血琼脂平板、SS平板或麦康凯平板)进行需氧培养,厌氧菌培养接种采用厌氧血平板使用厌氧袋培养,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型号:VITEK-2COMPACT)鉴定菌种。
1.3.3药敏试验 采用琼脂扩散纸片法检测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评估MIC结果。
1.3.4标准菌株 质控菌株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1.4 观察指标(1)GM患者脓液标本培养病原菌分布情况。(2)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3)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情况685例GM患者脓液标本中,共分离416株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01株(48.32%),居于首位,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17株(28.13%),表皮葡萄球菌39株(9.38%),产酸克雷伯菌21株(5.05%),α-溶血链球菌15株(3.61%),β-溶血链球菌14株(3.3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株(2.16%)。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20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复方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四环素敏感性高,对克拉霉素、青霉素、氯霉素、阿奇霉素耐药性高。见表1。
表1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n,%)
2.3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11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环丙沙星敏感性高,对头孢哌酮、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耐药性高。见表2。
表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n,%)
3 讨论
GM早期肿块较小,临床表现为无痛或微痛,表面可见轻微红肿、窦道、溃疡等急慢性炎症反应,影像学检查易同乳腺癌、乳腺结核等相混淆,因无法明确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增加难度[4-5]。因此,明确致病菌,并了解其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可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以促进患者康复。
本研究采集685例患者脓液标本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共分离416株病原菌,主要致病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产酸克雷伯菌、α-溶血链球菌、β-溶血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可见GM患者致病菌种类多样,且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为其主要致病菌。对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20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复方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四环素敏感性高,对克拉霉素、青霉素、氯霉素、阿奇霉素耐药性高;11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环丙沙星敏感性高,对头孢哌酮、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耐药性高。但四环素、左氧氟沙星及复方磺胺甲噁唑为哺乳期妇女禁用药物,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等药物代谢物可经乳汁排除,对婴儿造成影响,为哺乳期慎用药物,临床应用时需暂停哺乳。
综上,GM患者脓液中病原菌具有复杂多样性,且病原菌抗菌药物耐药性不同,故治疗前掌握病原菌类型及其耐药性,可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循证数据指导,避免滥用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