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曲班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0-04-13王华峰
王华峰
(台前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濮阳 457600)
急性脑梗死多由人体大脑血液循环异常引起,大脑神经细胞与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导致脑局部坏死及脑组织软化[1]。静脉溶栓是临床公认的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方法,但其对治疗时间的要求十分严格。阿加曲班是临床新研发的抗凝药物,能够可逆性地与凝血酶相结合,通过使凝血酶失去活性而达到抗凝目的[2]。本研究将阿加曲班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分析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台前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为43~75岁,平均(62.57±7.3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2~22 h,平均(12.51±3.67)h。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为44~76岁,平均(62.62±7.2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2~21 h,平均(12.48±3.70)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3]中急性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2)经CT或MRI检查确诊;(3)首次发病。排除标准:(1)免疫系统疾病;(2)伴有消化道溃疡及感染;(3)肝肾功能异常。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在入院后予以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四川德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304)口服,每次0.1 g,每日1次,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410]口服,每次75 mg,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加曲班(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0918)治疗,第1~2天,每次60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行24 h静脉持续泵入,第3~5天,每次20 mg,加入生理盐水200 mL,3 h内完成泵注,第6~14天,每次1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3 h内完成泵注。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
1.4 评价指标(1)通过血液流变学分析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值。(2)以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3)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0~42分,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正比。
2 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值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凝血功能治疗后,两组PLT水平均降低,APTT水平均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LT水平较低,APTT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神经功能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7.28±0.97)分,低于对照组的(9.87±1.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62,P<0.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PLT—血小板计数;AP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脑血管常见病,随着老龄化不断加剧,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措施,但其对时间窗要求较高,大部分患者无法把握治疗时机。
凝血酶是病理性血块产生及血液高凝状态形成的关键,故凝血酶成为临床治疗血栓相关疾病的重要靶点[5]。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是抗血小板聚集常用药物,其中阿司匹林在心肌梗死、冠心病、脑血栓等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能够有效阻止血栓形成,而氯吡格雷可对腺苷二磷酸及血小板受体间结合产生抑制作用,继而阻止血小板聚集,但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阿加曲班为小分子合成凝血酶抑制剂,用药后可直接且可逆地结合凝血酶,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生成,且可促纤溶,与血栓中纤维蛋白凝血酶有效结合。与其他抗凝血药相比,阿加曲班可达到预期的抗凝目的,且用药剂量、药效学作用以及血浆浓度之间产生的相关性较佳[6]。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值较低,APTT水平与NIHSS评分较高,提示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以及神经功能。此外,阿加曲班代谢途径主要通过肝脏,其对肾功能并无明显影响,确保治疗安全性。
综上,阿加曲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以及神经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适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