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地雷达在地下岩溶探测中的应用

2020-04-13郭佳豪李俊杰赵国军夏志强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0年4期
关键词:同相轴土洞雷达探测

郭佳豪,李俊杰,赵国军,夏志强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0002)

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从淳安县金竹牌村附近取水,通过输水隧洞及埋管将优质湖水引至杭州闲林水库,同时在输水线路途中向建德、桐庐及富阳等县市供水。千岛湖~闲林水库输水线路总长约113.23km,设计流量38.8m3/s,为浙江省重点大(1)型水利工程。进场公路是连接各施工隧洞的纽带,是重型机械进出工区的必经之地,金竹牌-进水口支洞段位于配水工程上游,沿线基岩以灰岩为主,道路浅表若存在隐伏空洞易导致地面塌陷,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该道路施工过程于某处揭露土洞,故了解附近道路底部是否存在大型空洞,对道路后续施工与使用有重要意义。

道路隐伏岩溶探测多采用钻探法[1- 4]、地震反射成像技术[5- 8]及探地雷达法[9- 15],其中钻探法作为最直接的勘察方法,其成果直观确准,但面积性探测钻探效率低,成本高,且施工影响大;地震反射技术探测深度较大,但其数据采集过程要求填土与检波器间的耦合程度较好,对于局部碎石分布区域可能无法采集到高质量的地震反射数据;探地雷达精度与效率最高,缺陷在于土体对电磁波吸收作用较明显,对雷达探测深度有一定影响。考虑到道路探测区段覆盖层厚度较小,综合各种探测方法的优缺点,决定采用探地雷达法进行隐伏岩溶勘察,本文介绍了探地雷达原理,通过对雷达剖面电磁异常特征的分析与归类,圈定了地下溶蚀发育区的平面分布范围,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1 测区地质概况

金竹牌-进水口支洞进场道路起自进水口支洞口,终于S303省道,全长近8km。按准四级公路等级建设,沥青砼路面,设计速度15km/h,路基宽6.5m,路面宽6.0m,双向两车道。路堑采用仰斜式挡墙,路堤采用衡重式挡墙,边坡防护采用三维植被网。该道路于桩号K3+030附近揭露一土洞,土洞呈椭球形半支,开口半径约3~4m,向下延伸3m左右,如图1所示,土洞虽已开挖回填,但其附近仍可能存在较大尺度的浅部溶蚀通道,为避免道路塌陷,故在揭露土洞的进场道路附近开展雷达探测工作。

2 探地雷达原理及测线布置

2.1 探地雷达原理

雷达电磁波探测原理如图2所示,探测时通过小尺度同步移动发射天线T与接收天线R,继而接收在介质中反射回来的电磁信号,雷达探测数据经过初至波切除、能量增益及带通滤波等方法处理后便可得到如图3所示的雷达反射波形图,当地下介质中存在空腔时,雷达波同相轴会呈现双曲线状,且介质分界面位置附近反射波振幅较强。通常均一的介质雷达反射信号较均匀,若地下存在小型空隙、不密实或溶蚀带,受其影响,反射波波形会变杂乱、振幅变强且多次反射现象明显。工程选用美国GSSI公司生产的SIR- 4000雷达进行探测,该设备只含天线与主机两个接口,采用100MHz屏蔽天线,记录长度约650ns,为提升数据信噪比,同时兼顾效率,数据采集时设置叠加次数为64次,点测模式,道间距0.1m。

图1 进场道路桩号K3+030附近揭露土洞

图2 探地雷达探测原理

图3 反射波形示意

2.2 测线布置

在桩号K3+019~K3+040区段附近布置测线四条,如图4所示,测线方向、长度及对应桩号见表1,雷达探测方向均由小桩号至大桩号。

图4 地质雷达测线布置图

表1 探地雷达测线编号、长度及对应桩号

3 雷达剖面成果分析

测区4条雷达测线探测成果如图5所示,由图5a可见,测线1- 1′雷达反射波异常主要集中于桩号K3+023~K3+028.2深度大于2m区域,其中深度2~6m区段雷达反射波振幅强,波形杂乱,同相轴错断,频率以中频为主,推测填土局部不密实或原状土层较松散;K3+025~K3+028深度大于7m区域反射波能量强,多次反射现象明显,同相轴局部呈双曲线状,推测岩体中发育垂向溶蚀通道。

由图5b可见,测线2- 2′在桩号K3+029~K3+035深度小于3m区段反射波同相轴局部错断或呈小型双曲线状,推测路基填筑土堆填局部不密实;桩号K3+024~K3+026深度约5~9m区段反射信号强,频率偏低,推测岩体发育垂向小型溶蚀带;深度大于17m区段反射波能量逐渐增强,多次反射现象明显,同相轴局部类似双曲线状,推测岩体中发育垂向溶蚀通道。

由图5c—d可见,测线3- 3′于桩号K3+028~K3+034及测线4- 4′于桩号K3+025~K3+028在深度小于4m区段反射波同相轴局部错断或呈轻微弯曲状,推测路基填筑土堆填局部不密实(图5c- d黑框标注);测线3- 3′在桩号K3+025.5~K3+027、深度7~15m区域反射波能量较强,多次反射现象较明显,同相轴类似双曲线状,推测岩体中发育溶蚀带。

此外,四条雷达剖面均未见明显上下型振幅对比度强的双曲线状反射信号,推测探测区段浅部发育大型空洞的概率较小,雷达剖面在地下深度5m附近雷达反射能量普遍较弱,推测为基岩的顶界面。

雷达剖面分析成果表明桩号K3+024~K3+028附近深度大于5m区域可能发育垂向溶蚀通道,溶蚀带向下发育至30m,垂直道路方向自测线3- 3′起向测线1- 1′一侧溶蚀区域逐渐增大,向半重力式路肩挡墙一侧逐渐闭合,探测范围内溶蚀区最大影响宽度约3m(如图6所示)。深度小于5m区段填筑土局部不密实,但浅部未见大型空腔发育,探测区域基岩面埋深约5m,填筑土厚约4.0m,即覆盖层厚度约1m。

图5 探地雷达探测剖面

图6 推测溶蚀区平面分布示意图

4 结论

探地雷达可高效探测路基地下岩溶的分布规律,土层与灰岩的电磁波振幅存在一定差异,溶蚀通道雷达异常表现为反射波同相轴呈双曲线状、振幅强,有时伴随一定程度多次反射;不密实土体在雷达剖面中表现为电磁波波形杂乱、振幅强,频率偏低,同相轴连续性差,但未呈现明显的双曲线特征。

猜你喜欢

同相轴土洞雷达探测
基于雷达探测技术的客运车站站台端部防入侵报警系统设计
虚同相轴方法及其在陆上地震层间多次波压制中的应用
土洞演化过程中路基变形的响应分析
基于检测前聚焦的临近空间高动态飞行器雷达探测研究
一种改进的相关法自动拾取同相轴
隐身飞机自卫干扰对雷达探测性能的影响
一种反射同相轴自动拾取算法
土洞稳定性判定及治理方法的探讨
蒸发波导下海杂波对雷达探测的影响分析
从收捕野生蜂群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