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的野草(二)
2020-04-13广东黄润铖
广东/黄润铖
到了波密,海拔渐低。气候与植被已不似高原,而与亚热带并无二致。
一路行车,再停车已经到通麦桥下。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图1) 花序好辨认,有着极为典型的总状花序,类似于另一种常见的、据说是最广布的杂草——荠菜,只是短角果绝不是三角形,而是更加整齐的两个半圆组成的扁平圆片,只在最尖端有个小小的凹陷。
图1 独行菜
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图2) 花朵同样显得细碎,密匝成球,加之花被片有着粉红的颜色,整个花序像是粉色的绒球一样,却比独行菜要好看许多。
图2 头花蓼
以两种都是我在其他亚热带地区已经熟悉的物种;倒是不太起眼的黄毛茛Ranunculus distans(图3),拍摄时知道是毛茛,也不算起眼,带蜡质的花瓣没有区别于其他毛茛的独特外貌,果实也与其他毛茛的蓇葖果别无二致。后来花时间爬检索表查询,才知晓这是国内仅分布于藏东南与云南的物种。
图3 黄毛茛
午饭在易贡茶场里的一家小餐馆里。餐前在周围兜兜转转,毫不意外看见许多颇为熟悉的老朋友。
几乎遍布整个南方、极为常见的阿拉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图4),颜色如同任何一个晴朗春天的阳光下那样湛蓝通透。
图4 阿拉伯婆婆纳
同属婆婆纳的直立婆婆纳Veronica erecta(图5),叶片(或者说苞片婆婆纳的叶片和苞片并不很好区分,形态上和功能上其实都颇为类似) 边缘有着细密的腺毛,花朵小,平时也不像大型一点的婆婆纳一样张开,极不好拍,费了相当功夫勉强拍到照片。
图5 直立婆婆纳
老鹳草Geranium wilfordii(图6) 的花药与柱头拥有显著的颜色对比,花瓣也有深色脉纹。
图6 老鹳草
提起繁缕,其实午饭后临近离开时看到了一种奇怪的繁缕。二岐的花瓣,毫无疑问是繁缕的特征,这繁缕的花瓣比正常的更大一点。更特别的是它的叶片上有着蛛丝状的毛被。
而在后来,当我们到达行程最远的易贡县城附近,又再一次见到这种特殊繁缕的身影。
同样是事后查询,才知晓它的身份,中文名贴切直白,就叫白毛繁缕Stellaria patens(图7)。国内图像资料不多,南亚也有分布。
图7 白毛繁缕
我采集了一个枝条,做成标本,倒是蛮好看的。
一旁有不认识的某种豆子,花朵细小。后来经询问确认,无论是花形还是叶子的样子,都跟苜蓿比较相似。再花点功夫查询,由于刚巧也拍到了果实,这直立而并不旋转成弹簧状的果实在苜蓿当中实属特别,很快确认了它的身份——毛荚苜蓿Medicagoedgeworthii(图8)。
图8 毛荚苜蓿
路边的这片湿地,有着同属于婆婆纳的小婆婆纳Veronica serpyllifolia(图9)。
图9 小婆婆纳
还有银莲花属的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图10),花被数量不定,六七八片居多。
图10 草玉梅
对面碎石之中,还在同一地点见到两种天南星。
黄苞南星Arisaema flavum(图11),顾名思义有着黄色的佛焰苞。
图11 黄苞南星
而另一种是国内各地比较常见的一把伞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图12),叶片不再是天南星属最为常见的鸟足状深裂或是复叶,而几乎是放射的掌状,像是伞骨一样。
图12 一把伞南星
去林芝收获最大的旅程,并不是前面所提及的市区、鲁朗或是波密,即使去掉“野草”的限制也是如此。其后的一天,我们专程在南伊境内寻花觅草,更加难得的是一路上还有向导带队。当来到更加靠近边境的南伊,有着更多让人见之忘俗的野草,开放着它们的花朵。
路边看似常见的堇菜,也并非随处可见的物种。鳞茎堇菜Viola bulbosa(图13) 花朵雪白,最下的花瓣有着紫色的脉纹。叶片圆钝,类似横置的肾形,不似堇菜中更加常见的长椭圆形或者长心形的叶形。
图13 鳞茎堇菜
心叶堇菜Viola yunnanfuensis(图14) 有着紫红色基调的花瓣,脉纹深紫色,纹路之间逐渐出现白色的斑块。叶片则是算得上规整的心形。
图14 心叶堇菜
而一直到下午返程的路上,在路边水泥缝隙中,我再次见到了羽裂堇菜Viola forrestiana(图15)。状态比早晨出发时见到的状态要好上许多(所以并没有展示早上拍到的植株),花朵完整,也能在照片中清晰展现出羽状分裂的叶片——这样的叶形,在堇菜当中却是不多见。这也是一天之中见到的第三种堇菜。
图15 羽裂堇菜
在波密见过了某种无心菜和白毛繁缕,随后一天则见到了石竹科另外两类常见的小野花。
藏南卷耳Cerastium thomsonii(图16) 有着卷耳典型的气质,茎叶充满茸毛或是腺毛,叶片不甚开展。
图16 藏南卷耳
其后我又接连遇上两种孩儿参。孩儿参属的学名是Pseudostellaria,与繁缕属Stellaria 显然有渊源,前缀是“假”的意思,然而“假繁缕”却是另一类我尚未遇见的东西,甚至不属于石竹科这个类群。异花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antha(图17) 和细叶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sylvatica(图18) 都是分布区域并不狭窄的小东西,前者的花瓣并不在尖端二岐分叉;后者的花朵则在先端有着不太规则的锯齿,大致能看出二岐的轮廓,而叶片也确实十分狭长。
图17 异花孩儿参
图18 细叶孩儿参
另外还遇见了一种不十分确定身份的小花(图19),甚至它是否属于无心菜,我都不太有把握。翻来翻去,只有多柱无心菜(Arenaria weissiana) 的描述比较接近。5 个花柱显然与普通无心菜的2~3 个花柱并不一致,但孩儿参都有着深色的花药,繁缕和卷耳又从来不会有着不分裂的花瓣,跟其他的石竹科的种类更是不着调,实在有些身份莫测。
图19 疑似多柱无心菜
春天也正是各种十字花科植物开花的时候。出发前在某个庭院里看到的羽裂花旗杆Dontostemon pinnatifidus(图20),一副十字花科野菜的样子,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入口。
图20 羽裂花旗杆
平日见到的碎米荠实在是没有什么看头,纤细,素色,算得上是极为缺乏存在感的野草。譬如弹裂碎米荠Cardamine impatiens(图21) 就是一例:
图21 弹裂碎米荠
而在这林芝的山林里,也有极富美感的碎米荠种类。
山芥碎米荠Cardamine griffithii(图22),花朵虽然细小,也没能阻止娇艳的粉红色夺人眼球。
图22 山芥碎米荠
大叶碎米荠Cardamine macrophylla(图23) 又是碎米荠属的另一个异类,叶片硕大。去年我甚至还在成都的西岭雪山上同友人一起将其作为野菜采摘,下山之后让店家清炒,那边唤作野油菜,味道微苦而有清香,记忆犹新。这次正好碰上花期,也算是了却去成都的时节太早没见到开放的遗憾。它的花朵简单,仍然是以整个花序的颜色招徕注视的目光。
图23 大叶碎米荠
进入密林时,见到一株可爱的小草,虽然并未开花,姿态也颇有野趣。初见时只觉它的叶片类似景天类的多肉,长成莲座,密密匝匝,花序也像是尚未打开的某种景天。孤陋寡闻的我根本没想到,高山的虎耳草也能长成这个样子。后来同其他朋友讨论之后,在西藏的虎耳草名单当中查询,仅仅凭借未开花的图片,凭着叶片的信息,竟也确认了它的身份——白小伞虎耳草Saxifraga umbellulata var.muricola(图24)。可惜未能等到它开花,那又将是另一番夺目的风姿。
图24 篦齿虎耳草
同属于虎耳草科的黄水枝Tiarella polyphylla(图25),已经不是第一次见面,恰逢花期,我也留下了它的影像。细小的花朵倒是看得出同虎耳草有一点点神似。
图25 黄水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