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二十年中国《旅游科学》研究热点: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2020-04-13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目的地旅游业旅游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一、引言

《旅游科学》杂志是旅游类专业期刊中的核心权威期刊,被公认誉为旅游业界内极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该刊具有严谨的学术内涵和朴实的编辑风格,注重旅游理论与应用研究,能够把握旅游行业的发展脉络,刊登的论文体现了国内旅游研究的前沿性和方向性。同时,《旅游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旅游类专业学术研究刊物,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界的学术动态,关注旅游行业焦点并积极探索旅游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旅游科学》杂志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通过对其刊载文章的分析,有助于国内外学者了解我国旅游研究的动态与热点。

作为旅游院校的研究生,《旅游科学》是一本必须认真阅读的期刊杂志。本文尝试使用可视化的文献计量方法对过去二十年来《旅游科学》杂志的所有刊登文献进行编排整理,对该期刊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进行梳理和挖掘,通过Cite Space与SPSS软件,具体对发文机构、高频词聚类树状图谱、关键词共现、突发性检测等进行分析,系统梳理《旅游科学》杂志的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以期为更好的阅读期刊、梳理文献、学科挖掘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采集

1999年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特殊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旅游行业发生了几件大事:1.国家旅游局颁布《关于发布实施中外合资旅行社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合资旅行社试点工作加快步伐。2.国家旅游局发布《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期望充分发挥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开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3.朱钅容基总理签署国务院第263号令,发布《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昭示着中国旅游法规标准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4.国家旅游局制定《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该标准对旅游区(点)范围、等级划分的依据、方法、条件和等级评定与监督检查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范[1]。在行将迈入21世纪的这一年,我国旅游行业对旅行社、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导游人员、旅游区(点)等触及旅游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整顿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希望中国的旅游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为21世纪旅游业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旅游业的现实情况,从1999年起,我国旅游专业的学术论文也逐步从过去零碎不成体系的研究走向多元化、专业化和应用化。一方面继续加深对旅游方向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开始更加注重旅游业实践应用层面的学术探讨。旅游类的学术论文开始分化,形成了理论派和实践派两种类别的文章,并与其他研究领域结合,形成综合性,交叉性的研究。因此,笔者选取了《旅游科学》从1999年至2018年一共20年的文献,得到文献共计1201篇。数据采集时间为2018年9月1日。随后逐条检查文献,剔除掉宣传报道、简讯书评、学术会议、征稿通知等与文章研究主题不相关的内容整理后得到1000篇供本文分析探讨的样本文献数据。

(二)研究方法

Cite Space为华裔教授陈超美开发出的一款针对于学术期刊研究的可视化综合文献分析工具,该工具满足多元、综合的文献网络数据分析,通过借助该可视化研究方式,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获取对应位置及领域的研究主体内容。当前,该方法已经本推广应用至数据分析、学科发展前沿等重点领域的研究内容及核心,并分析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其中,Cite Space软件的GUI操作界面的主要功能键有Keyword、Cited Author、Cited Journal及Cited Reference等相关研究内容。其中,Keyword代表了某研究文献中的关键内容和核心精髓,通过借助Keyword可以快速、高效地反馈出某一研究领域的基本研究现状[2]。

Cite Space在研究《旅游科学》杂志文献的具体步骤如下:通过中国知网的导出文献功能,按Ref works文件格式导出,并保存为“download _txt”格式命名的文件类型,并将其直接添加至Cite Space数据分析软件中,以该软件自带的CNKI格式将原始数据切换为软件正常执行的数据格式文件类型。对应数据涵盖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如:文献类型(PT)、作者姓名(AU)、文章标题(TI)、文章来源(SO)、描述性关键词(DE)、摘要(AB)、作者机构(C1)等。将时间跨度设置为1999—2018,时间间隔为1年,根据阈值默认值,可以直接获取文件路径中的碎片化数据连接形式,以起到优化原有信息结构模型的作用,基于静态聚类分析法展现出数据网络(Show Merged Network)中的最终分析结果,并以频谱图的形式展现出来。文章研究内容基于Cite Space软件,对被检测的文献作为文献的主要发出机构进行分析判定,以动态分析和掌握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借助主题词实时展现方式,获取旅游行业目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问题;最终,通过研究关键词呈现方法以分析中的主题词变化情况,持续追踪本研究领域的基本趋势及前沿动态[3]。

三、计量结果与知识图谱分析

(一)发文机构分析

各大高校、研究机构是进行科研探索、理论创新、论文发表的主阵地,因此,研究旅游学科的发文机构有助于了解旅游学界的整体动向和研究特征。通过制作《旅游科学》发文机构的拓扑图结构(图1),可以看出,在《旅游科学》杂志中,论文发表数量及合作发表机构存在合作共享情况,图谱中共有节点63个 (N=63),连接15条 (E=15),文献拓扑网络密度值为0.0077 (Density=0.0077),说明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网络节点数量较少,连接度及密度值较低,充分说明在《旅游科学》杂志中的发文机构分布相对分散,在绝大多数的研究团队中,科研领域合作方面存在各自独立的情况,不同团队之间的相互联系较差,缺乏交流,即使有合作,也是在小范围内的,频度不高的合作。

图1 《旅游科学》发文机构拓扑图结构

表1 《旅游科学》杂志文章发表研究部门

从图1及表1中可以发现,在《旅游科学》杂志中,研究团队展示出的研究核心存在以下两个主要特点。从科研类型上分析,国内旅游产业科研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各大高校的旅游学院,发文量大,研究领域丰富。发文量居前15位的研究机构中有10个都是各大高校的旅游学院,其余也是与旅游关系密切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可见,旅游领域的专业性强,发文较为集中。另外,从研究机构的地理位置上看,前15发文量的研究机构有11个之多位于沿海口岸城市。究其原因发现,沿海口岸城市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平台优势都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这些城市往往也最容易接受到中国最先进,与世界接轨的研究动态,学术前沿,研究领域也是与时俱进。因而,大城市能够给予学者一个非常合适的研究平台,在一些小城市无法找寻到的研究素材能够很轻易的在大城市中找到并能够以一个非常良好的方式方法去观测研究。并且,在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发达研究机构的对话交流中,每个学者都能够在互相讨论和聆听中收获一定的灵感,开拓一定的视野,这也是在小城市中所不能提供的条件。

(二)聚类分析研究

为探究《旅游科学》发文作者研究的不同领域,文章采用SATI软件对所选文献中样本关键词字段进行抽取和频次统计。样本文献共有关键词频2912个。根据普莱斯公式M=0.749*√Nmax,其中,M代表高频阈值,是检索区间学术论文被引频次最高值[4]。因近十年来旅游学界的学术研究相比以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因而从文献中截取近十年来被引用量最大的一篇文献,引用次数最高的文献为杨颖的“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共计232次。代入上述公式得出M值为11。经统计,文献高频关键词次数大于等于11的共计22个。结合SATI软件生成22个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并导入SPSS中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生成了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图2)和多维尺度图谱(图3)。

图2 高频关键词树状图谱

依据该图,我们把各个作者的研究成果划分成五个领域,分别是:1.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2.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3.旅游地形象与旅游产品对策研究。4.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旅游目的地研究。5.旅游开发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研究。

图3 高频关键词聚类多维尺度图谱

多维尺度分析法是将多维空间研究对象简化到低维空间进行的定位归类并保留原始数据的一种数据归纳法[5]。根据下图各节点的间距,结合高频词聚类分析图谱,可以将原本的五个领域进一步合并,形成四大领域,分别是:1.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2.旅游地形象与旅游产品开发对旅游者动机影响研究。3.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旅游目的地研究。4.旅游开发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研究。

(三)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往往代表了一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对研究主体内容和研究主体的总结和提炼,对某一特定的研究领域而言,可以从文献的关键词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扩展研究范围,紧跟研究重点[6]。图4所示的是《旅游科学》杂志中关于旅游产业综合科研的关键词出现情况,拓扑图中,节点N累计有121,研究链E有95条,拓扑网络的密度值为0.0131(Density=0.0131),充分体现出研究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较少,科研成果共享明显不足,但是,研究的内容关联性较强。

从拓扑结构图4和表2可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同拓扑图中的节点数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据此可知,在《旅游科学》杂志上关于旅游问题研究的前列集中在旅游业、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等方面,此外,结合高频关键词与多维尺度分析图谱的作者研究四大领域,挑出旅游业、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四大关键词做具体分析。

1.旅游业

图4 《旅游科学》研究关键词拓扑图结构

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攀升。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具备强劲的上升势头,并且是一个综合关联度非常高的产业,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学者们对旅游业的探索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虽然探寻的方向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旅游业的探索却是从未停止。如闫敏(1999)通过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对旅游业和国民经济之间是否存在密切关联做出了论证和探究,发现:社会全面进入工业化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能够等同于重工业发展的后期阶段,在这种工业发展基础上,为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环境[7]。随后,探究清楚了旅游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密切关联后,全国各地大肆发展旅游业,造成了多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此,学者们又将研究中心转到如何在最小程度破坏环境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旅游业。如胡志毅(2002)提出要让社区参与与旅游业更好的结合起来,为提升旅游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防止出现大面积的旅游产业萧条和衰败的问题出现,在区域间经济发展实践中,必须提升民众的参与度,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规划能力;目前,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实践中,社区必须发挥引领作用,促进旅游产业综合规划、旅游环境保护及旅游文化保护方面的发展能力[8]。在此之后,旅游业进入发展新时代,越来越多的行业与旅游业结合,形成了具有新兴发展潜力的全新产业,学者们紧跟时代潮流,研究旅游业发展新视角:产业融合。杨颖(2008)从产业融合的理论视角对当前旅游业多业态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旅游业正在与其他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进行产业融合,产业价值链不断被解构和重组,并表现出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特征[9]。旅游业从此搭上发展的高速列车,结合的领域与研究的方向越发深入和发散。王群(2012)立足旅游碳排放视角,着重对国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旅游产业温室气体排放社会认可、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等具体领域及相关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类,基于此构建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温室气体排放主体框架结构[10]。朱颖秋(2016)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城镇化过程中旅游业推进城镇化发展相关文献的整理、归纳,就旅游城镇化的概念、模式、影响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着重总结了旅游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内涵、动力因素、研究方法[11]。张洪香(2017)梳理基于经济发展共享背景下的旅游产业综合发展研究,提升区域共享经济发展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12]。

表2 《旅游科学》高频关键词

2.旅游产品

旅游主打产品是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能力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和提升的主要途径。在旅游产业综合研究实践中,旅游主打产品是其中的主体内容之一。对旅游产业的认知水平及基本界定在全世界范围内尚未有明确的规范[13]。

对于旅游产品的探究,学者们最早开始于对旅游产品概念的定义和针对传统观光旅游开发旅游产品提出相对应的对策。林南枝(1995)认为旅游产业的构成基于多种旅游产品及概念,将产品和概念整合后得出具体的旅游产品概念,通过旅游服务的方式彰显无形服务,旅游产业具备抽象性、易转化性、综合性及瞬时性等特点[14]。申葆嘉(1999)相关研究认为,在市场经济发展实践中,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是基于旅游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及旅游目的地享受到的服务的合称[15]。王新勇(1992)研究认为,从旅游行业的开拓和发展方面分析,提出了现有旅游产业及服务的深度加工和提升工作,开展个性化定制旅游服务[16]。魏俊益(2004)研究内容中提出,经过内部整合欧虎,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龙头旅游产业,能够促进旅游行业的综合发展能力[17]。随后,观光旅游产业发展已经从深度旅游转变为“走马灯”式的旅游方式,游客的旅游体验普遍较差,旅游目的地形象不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旅游产品面临转型升级,为此,广大学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黄细嘉(2000)研究中提出,国内旅游产业正在进行深度转型,是旅游产业综合质量发展和提升的关键时期,单一的观光为目的的旅游行为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18]。刘家明(2003)研究认为,度假区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种非常好的模式,可以实现旅游产业的个性化定制,满足差异化旅游需要[19]。之后,各种旅游产品跟随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也逐渐发展的精彩纷呈。谢哲根(2000)指出,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产业发展形式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的运动美感、自然美感等方面,是一种独立、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风格,给游客形成生态回归的意境流。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成功开发决策应重视产品市场定位、产品创意与创新,并作出可持续的森林公园旅游产品规划[20]。汪德根(2002)对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进行透视,认为这一旅游形式在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将现有的旅游综合服务市场划分为体育休闲、观摩、竞技活动等具体化的旅游市场,详细分析和阐述现有的旅游市场中的发展潜力、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特点[21]。吴文智(2003)相关研究中提出,旅游产业发展及内部体验主要表现在以古村落为特点的产品开发,进而提出关于体验式旅游的新型旅游发展主体框架[22]。文南熏(2007)提出茶文化旅游产品同其他类型的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茶文化对其他旅游产品的点缀,并构建了普洱市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基本构想及模式[23]。王跃伟等(2016)以旅游网络产品忠诚度为切入点,通过一个全新视角“心流体验”来探寻旅游虚拟产品对网络品牌行为忠诚的作用机理,发现网络产品成瘾会加速旅游者形成网络品牌忠诚度[24]。

3.旅游资源

旅游产业及旅游资源发展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对游人的吸引力,其中,原有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及历史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基于旅游发展目的上的人工构筑物[25]。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国内大部分研究学者在具体研究中主要将旅游资源分配作为区分旅游资源类型的基本方法,基于根据特定的旅游资源类型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如地貌旅游资源分类、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红色旅游资源分类、科技旅游产业的资源类型划分,水域旅游资源划分、自然植物旅游资源类型划分、文体旅游资源划分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休闲旅游资源分类和演艺旅游资源分类。林东年(2005)具体研究中提出,根据茂名市的旅游行业发展情况,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划分和评价,累计划分为8个大类,21个小类,共计40个类型,并对病害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26]。吴其付(2007)对丽江古城这一热门旅游景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提出,旅游流、旅游承载力、横向对比研究等方向将是今后丽江古城的主要研究方向[27]。唐勇等(2010)研究中提出,对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划分,将地震灾区旅游资源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地震景观遗迹[28]。肖景义等(2012)在旅游资源划分国标基础上,采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定量分析数学模型,将评价主体划分为专家成员、管理人员及游人组织,并将该模型应用在青海某国家地质公园的资源分类研究中[29]。把多勋等 (2013)具体研究中,对甘肃省的民俗文化旅游对应的资源分布及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分析[30]。钱佳等(2014)和刘昌雪等(2016)选取江苏苏州旅游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类型、总体评价及空间集聚效应等进行综合分析[31]。许辉等(2016)在对新疆地区的优质旅游资源进行研究过程中,对资源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意见和建议[32]。

4.旅游目的地

我国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邱焰美的《简析我国的旅游形象》 被视为是我国最早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探索的文献[33]。随后,我国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在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的研究中,车裕斌(2001)总结了旅游目的地系统三大功能,归纳了影响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众多影响要素,并创新的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测算公式[34]。安金明(2005)认为,旅游目的地要素包括: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行业,并以生产函数理论构建了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指数模型[35]。张洪(201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6市的旅游目的地按竞争力强弱分为了四种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36]。吴开军(2016)以世界级和国家级景区景点为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31个省域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大小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东部强于中西部,华东地区强于其他地域[37]。在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研究中,王筱春(2002)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并提出合理举措重构云南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38]。穆成林,陆林(2016)利用Excel、SPSS、SNA、GIS和Corel Draw等方法,以实地调研和网络抓取获得的数据为蓝本,探究了京福高铁对黄山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重塑与影响[39]。高苹,席建超(2018)以河北省野三坡旅游地为例,通过构建旅游联系强度模型,建立旅游地空间网络,揭示旅游地网络空间结构与组织的复杂性特征[40]。在旅游目的地开发探究中,田里,陈彤(1999)运用区域旅游开发理论,在分析澜沧江资源可开发的现状和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开发澜沧江的设想[41]。方琰,殷杰(2014)基于慢城视角,运用RS数据和GIS技术,通过构建慢旅游目的地评价因子开展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长三角适宜开发慢旅游目的地的地域集中在苏南和浙江优美风景地区[42]。宋河有(2018)提出,将创意旅游与主题旅游融合,形成特定文化主题下的创意旅游,推动当地居民积极融入旅游开发中,在深度和广度上延长拓展产业链,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为其他地区旅游目的地的创新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43]。

5.研究前沿分析

通过把采集到的统计数据导入系统中,确定《旅游科学》杂志中相关研究内容的关键词出现频率[44]。依据关键词频图谱制作《旅游科学》1999—2018年旅游突现词图谱。

分析图5可知,在不同的研究阶段中,问题研究的关键和重点存在差异,《旅游科学》对于旅游领域的研究是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情况的。1999年到2004年前后,《旅游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是旅行社、旅游开发、旅游企业、旅游对策的探究。这段时间是旅游初步快速发展阶段,各地纷纷建设旅游景点景区,大量旅游企业应运而生,旅游逐渐形成产业体系,但是在实践操作中,由于理论指导偏少,许多不规范不合理的旅游现象频发,旅游界的学者们为了推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纷纷加大研究力度,以期提供规范合理的理论指导。在2005年到2011年的时间段,《旅游科学》的前沿研究的主题开始扩展,尤其注重对旅游基础领域的探索和重新审视。如对旅游产品的重新定义、对旅游地形象,旅游动机的探索、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从国内学术交流研究转向学习国外先进旅游理念等。随后,2012年至今,《旅游科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和紧跟时代的发展,研究主题逐渐从理论化偏向实践化,并向纵深化、交叉化演变。如对旅游文化的研究近几年来成为研究的前沿,文化旅游部的成立更是印证了这点。还有国家推出城乡一体化政策,推动了对乡村旅游的前沿探究。旅游业在我国的日益兴旺,不仅体现在国内游客人数的增多,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前来游览度假,针对入境旅游市场的火爆以及旅游业拉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事实,众学者开始深入探究寻找背后的根源所在。旅游目的地的不断推陈出新给学者们提供了崭新的研究素材,对小区域小景区的探究逐步深入,不仅在广度深度上有所提升拓展,更重要的是学者们尝试用综合性的思维来解读旅游,将旅游与其他学科交织运用,以全新的视角构建更为严谨科学的旅游体系。例如,近些年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新兴旅游的大行其道,也促使学者们不断地汲取其他学科的养分,以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路径为国家公园这个古老又崭新的旅游目的地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解构色彩。还如对旅游影响因素的解读,如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因素、游客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旅游者友好行为的影响因素等不同主体的探索。作为一本旅游类的重要期刊,《旅游科学》始终紧跟旅游研究的前沿领域,各个学者做出了精彩纷呈的研究和探索。

图5 《旅游科学》1999-2018年旅游突现词图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文章通过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对《旅游科学》杂志近二十年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的1000篇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相关知识体系拓扑图,并使用SPSS软件构建高频关键词与多维尺度分析图谱,详细分析了《旅游科学》在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的具体脉络。从发文机构来看,关于旅游的研究机构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各大高校的旅游学院。从研究领域来看,可以将发文作者对旅游学科探索的主要领域分为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旅游地形象与旅游产品开发对旅游者动机影响研究、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旅游目的地研究和旅游开发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研究四大领域。从研究热点来看,旅游业、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整合、旅游目的地开发等主要问题始终贯穿于研究始终,研究学者对上述研究热点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从研究前沿趋势来看,《旅游科学》的研究紧跟旅游学界的脚步,从最开始对旅游行业的初步探索,到对基础领域的重新定义和审视,直至现在将旅游学科与其余学科结合,以全新的交叉视角和全新的研究方法模型来解读旅游学界的新问题,随着旅游研究领域的加深和实践化倾向,学者们不断丰富和完善旅游这一学科体系的建设。

(二)问题与建议

透过《旅游科学》纵观目前从事旅游研究的各大院校以及研究学者的成果我们发现,旅游研究中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于旅游学科的研究方法上,仍然以SPSS等数理统计软件居多,缺乏对其他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的借鉴与探索。

相对于其他发展时间较长,具有系统理论基础的学科而言,旅游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方法。因此,SPSS等一系列操作快捷,算法简便,学习成本较低的统计学软件就成为旅游学开展定量研究的不二之选。与此同时,过分推崇定量分析,热衷于研究细节的精确性,以个例代替整体,忽视和回避旅游的基本理论,甚至为了突出所作研究的难度,故意将简单 问题复杂化,在研究方法上推崇数理分析,加大对于模型软件的使用力度,企图使得旅游研究成为“现代的八股文”和“漂亮的花瓶”,严重违背了旅游研究的初衷,妨碍了旅游研究的健康发展[45]。因此,对于今后旅游学科研究方法的选取,要充分体现多学科和国际化的开阔视野,学者需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富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对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视域融合、方法借鉴和技术交流,为旅游学科体系建立一套严谨规范的研究范式,完善旅游学科的基础理论,逐步建立起旅游学科的知识体系,从而推动旅游学科的健康发展直至成熟[46]。

2.旅游研究数据获取难度较大,面板数据为主,科学性不高。

旅游中某些领域研究难以为继,泛泛而谈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缺乏可供研究参考的详实数据。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主题检索,以“县域旅游数据”为题搜索,共有41篇检索结果,通过逐篇查阅发现,只有12篇真正运用到县域一级面板数据为基础做了实证研究,且浙江省与湖南省的县域研究就占据一半,绝大部分地区的县域研究仍是一片空白。究其原因,许多研究数据只能获取到地级市的层面便无法再深入下去,导致旅游现状研究的一大主要目的地——乡县的研究无法深入开展,只能另辟蹊径换用指标体系或者干脆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另外,大量的旅游研究中使用了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数据,面板数据存在统计口径不一,指标科学性不足,部分数据缺失等固有缺陷,缺乏数理模型与合理指标数据的定量研究使得研究结果并不足够理性与客观。南京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带头人黄震方在其论文中论述到:“旅游学界对于县域旅游的研究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旅游效率测度指标的选取也尚存争议,构建完善的投入产出测度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努力[47]。”因而,国家应重视该问题,加大投入乡县一级数据调研的人力物力,并主动提供获取数据的渠道和来源,定期召开研讨会,听取旅游行业的专家教授意见,开放更多与旅游相关的数据并加以整合,构建更加全面的影响因素体系,提供更加系统的表征指标来减小旅游研究人员数据搜集和整合的难度。旅游研究人员也应意识到面板数据的固有缺陷,减少面板数据的使用频率,换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一系列更加合理可靠的数据搜集统计方法,即使必须使用面板数据,也应注意搜集数据的合理性,指标的选取必须科学有效,在论文中对于无法查证的数据要做好标记,并对处理数据的方法要进行系统阐述,以免为后续研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旅游学科研究内容较为重复,缺乏创新。

目前,旅游研究的学术论文较多为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管理、地方旅游业发展、旅游营销等经济领域,而对旅游主体(旅游者)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诸如旅游者形象、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旅游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简言之,旅游学科方向的研究大多注重经济效益,多与市场战略、国家政策挂钩,而对于纯理论方向的研究较为稀少。因此,为提高旅游学科的理论性与科学性,国家要提高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待遇,为旅游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高校应依照学生兴趣爱好提供众多可以选择的辅修课程,为学生双学位的学习和辅修专业的深造提供可能性。减少或免除一些无用、老旧课程的学习,加速创建重点优势学科合作交流群,推动旅游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与细化,提高旅游学科地位,增强旅游专业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一批具有极高专业素养和学科敏感度的高端研究型专业人才;最后,应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呼吸外界的新鲜空气,多了解世界旅游研究的最新领域和研究方法,逐步转向,减少雷同研究,使得中国的旅游研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目的地旅游业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动物可笑堂
旅游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