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轴线”教学模式
2020-04-12袁永标
袁永标
[摘 要] “三轴线”是为提高职校玉雕专业泥塑课教学质量而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主动研究性学习意识、工匠精神等方面发挥了简易可行的作用。“三轴线”教学模式包括“以泥塑人”核心主轴线、“仿真研究性学习”程序主轴线、“探究美学和技法规律”的能力主轴线。教学中三轴并进提升玉雕专业泥塑课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泥塑课;“三轴线”;教学质量;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3-0182-02
泥塑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对空间感、韵律感、节奏感等的认知,而且在造型中需渗透审美、文化元素、工匠精神等。为有效提高玉雕专业泥塑课教学质量,提升学生雕刻水平,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以“三轴线”教学模式为抓手,积极探索提高职校玉雕专业泥塑课教学质量的路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人实践“三轴线”教学模式作如下反思总结。
一、泥塑课“三轴线”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在泥塑教学中,本人尝试过“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翻转教学法”等,并在实践中努力提炼各教学法精髓加以综合运用,力求有效教学,引导学生创作出生动有趣且具有艺术价值的泥塑作品。
然而,经实践发现,部分学生进步不大,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四个突出问题。
(一)部分学生有浮躁心,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譬如,构成整体性的各大体块还没调整到位就急于表现局部细节,导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尴尬局面;满足于死气沉沉复制别人作品,不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没有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等等。为此,本人在泥塑教学中重点强调“工匠精神”,关注学生精品意识,将“工匠精神”与考核评价体系挂钩,并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反思“欲速则不达”的创作过程。因此,“以泥塑人”是本人泥塑教学的“核心主轴线”。
(二)不注重研究性学习
孙家钵教授在《塑造法十日谈——泥塑人体课程教学笔记》中重点强调,艺术学习需要花千百倍努力进去(研究艺术对象的内部结构),又要花万倍努力跳出来(不被艺术对象形体所束缚,站在更高的高度研究整件艺术作品的美学元素)。但学生中存在沉不下心来研究造型对象的内部结构的问题,常导致所雕刻的对象结构不严谨,甚至有大的结构错误,所雕刻的对象“虚胖浮肿”或直接没有信心下刀雕刻。也有过度关注造型本身,但对艺术作品的构图美、寓意美、韵律美、空灵美等关注不够,导致作品缺乏美感。为此,本人将“仿真研究性学习”过程作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任务,由于泥塑“研究性学习”任务常以“博采→提炼→创新”的程序呈现(秦牧撰写的《艺海拾贝·蜜蜂的赞美》读后感),因此,本人将“博采→提炼→创新”作为泥塑教学“仿真研究性学习”的程序主轴线。
(三)有的学生学习虽认真,但满足于雕刻题材数量,忽略审美和方法规律探究,似题海战术,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也有愚公移山的“愚”味
本人在学生个人研究学习的基础上,搭建讨论交流、互帮互助平台,体现“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理念,引导学生共同思考艺术高度,探究雕刻的方法与规律。因此,本人将“探究美学和技法规律”作为泥塑教学的“能力主轴线”。
(四)教学中只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一段时间以来,本人在教学中常常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缺乏引导,也思考不够。“三轴线”教学模式较好地优化了学生学习过程,也更好地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二、泥塑课“三轴线”教学模式内涵
“三轴线”是为有效提高泥塑教学质量而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以“以泥塑人”为泥塑教学的“核心主轴线”,以“仿真研究性学习”为泥塑教学的“程序主轴线”,以“探究美学和技法规律”为泥塑教学的“能力主轴线”。“三轴线”教学模式融合了“以人为本”“工匠精神”“翻转教学”“理实一体”等职教理念,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满足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努力建立工匠文化与艺术人生的深刻联系,并着眼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
三、泥塑课“三轴线”教学模式的效用
(一)以“以泥塑人”为泥塑教学的“核心主轴线”,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工匠精神”的理念
泥塑创作是一段精心、明心的过程,为人应如创造泥塑精品般锤炼自己,磨去内心的浮躁与急性,铭记欲速则不达的古训,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方能终成大器。那些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作品,都是以“工匠精神”为基础建造的骨架,通过默默的积累和沉淀,创新出丰满的血肉。
在此,我想引入一句歌词: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面对大自然赠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我知道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執、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
(二)以“仿真研究性学习”为泥塑教学的“程序主轴线”,将教与学的重心向如何“学”倾斜,引导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本人认为目前大部分仿真教学停留在“模拟场景”“模拟角色”等显性形式层面,而“仿真研究性学习”则关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深层层面。
(三)以探究美学和技法规律为泥塑教学的“能力主轴线”
在泥塑教学中,本人不提倡制作大量作品作为造型能力提升的手段。原因有几点:
1.“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用有限的时间去追求无穷的雕刻题材未免有“愚公移山”的刻苦精神,也有“愚公移山”的“愚”味。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应该关注传授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数量是外在的,学习规律才是内在的。
3.“多即少,少即多。”泥塑题材数量精减了,审美意识增强了,规律探索增加了,由关注数量向关注高度转变。
泥塑教学中应该注重“工匠精神”,切不可用“题海战术”减弱学生的“工匠精神”。因此,本人在泥塑教学中减少雕刻题材数量,增加雕刻规律研究,以提高雕刻作品质量,提升艺术修养高度。
經过“三轴线”教学实践探索,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改善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了他们作品的质量。
四、泥塑课“三轴线”教学模式实施的路径
关于泥塑课“三轴线”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从秦牧撰写的《艺海拾贝·蜜蜂的赞美》中就能找到答案,作者认为“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它能够博采,又能够提炼”,作者还用“蜜成花不见”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蜜蜂酿蜜过程中的“创新力”。
因此,泥塑课“三轴线”教学模式实施路径即为博采→提炼→创新。
五、泥塑课“三轴线”教学模式实施的注意点
“三轴线”要求泥塑课教师和所有学生共同关注与泥塑教学质量有关的环节,但“三轴线”教学模式需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学习研究雕刻艺术。如著名雕塑家、教育家郑可先生开创性地提出了“锥形互套教学法”“狼牙棒思维”“航海教学法”“纳光纳阴”等很多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和雕刻理论。郑可先生的成就与其从传统文化、音乐、数学等众多领域中吸收养分密不可分。
六、泥塑课“三轴线”教学模式的展望
泥塑课“三轴线”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路径”的探讨、“规律与方法”的研究,特别是注重“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将“工匠精神”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精神添了一份力。
尽管“三轴线”教学模式在探索提高职校玉雕专业泥塑课教学质量的路径上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本人认为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用“崇尚卓越、超越自我”的精神继续努力,不断提升、完善,甚至超越“三轴线”教学模式理论,进一步提升玉雕专业泥塑课教学质量,将玉雕专业泥塑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日]根岸康雄.精益制造028:工匠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07.
[2]威廉·塔克.雕塑的语言[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01.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