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分析
2020-04-12周健
周健
[摘 要] 开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立足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做出贡献,进而实现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目标。展开对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对其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措施进行研究,以供借鉴。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基本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3-0156-02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
当前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爆炸增长的时代,尤其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给各领域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先进科学技术使得传统学科或行业不再受限,逐渐形成跨界、跨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相应的工作岗位也更新型、复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不再是专一型的人才,而是综合型人才,如此才能满足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要求。
要想满足新形势下的社会人才需求,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加强综合型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而职业教育课程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课程建设显得尤为关键。一方面课程建设需要基于社会人才的需求而进行,加强融合型、成长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课程建设要考虑就业形势和需求,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具有丰富知识架构、较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更加全面、系统,达到整体性和融合性的要求。
二、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标准建设的原则
(一)政策性的原则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虽然不能千篇一律,要具有自身特色,然而政策性是必须首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所谓政策性,就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时应当响应党和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针,课程设置体现出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促进高素养综合型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具体设置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精准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确保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全面分析社会需求,对就业形势深入了解,保证课程设置更有效。
(二)产教融合的原则
职业教育要为社会和企业服务,为其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应当提高就业质量。职业教育实现提升就业质量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产教融合这一原则,在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有机融合行业企业需求及评价,从而满足产业技术发展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产教融合是课程设置的核心和灵魂,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融合过程中,行业企业能够参与其中,能够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中充分反映出产业发展的新工艺、新理念,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能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
(三)衔接有序的原则
职业教育这一教育类型较为新型,展望未来,会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型本科相衔接,与普通教育相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体系建立时,应当将教学流程及阶段性目标进行有序衔接,促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系统化;还应将各阶段的课程标准进行紧密联系、有机衔接,从而促进相应的教育体系知识更融会贯通。有序衔接的过程中,要加强课程目标沟通、课程内容衔接、实施体系运行、分级评价等环节,从而逐渐增进能力培养。中职教育以职业基本能力培养为重点目标,高职教育以基层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目标,本科教育以理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目标,注重能力与实践创新,基于此形成一个整体的教学标准体系。
(四)动态调整的原则
在职业教育课程运行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其课程效应,例如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管理模式变动、经营理念变化等等。为了使职业教育课程能够满足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需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进行动态化调整。因此,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当构建调查研究、教学分析、教学实践与评价的系统化机制,从而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标准运行体系。职业教育的开展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调整,才能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策略
(一)优化课程结构
在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需要依据教育部提出的有关方针和颁布的相关文件,严格遵循政策要求进行课程设计,需要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教育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中采用多样化手段进行职业课程教学。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老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全面贯彻落实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使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职业教育课程大体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各类型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学生积累专业知识离不开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是融入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实践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并形成高水平的职业素养;教师需要高度重视不同课程的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全过程融入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这样才能促进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培养出高素养综合型的职业人才。
(二)完善课程内容
首先,在制定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专业要求、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进行设计,具体又涉及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两个大的方面。在完善课程内容时,需要全面覆盖知识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培养。
其次,课程内容还需包括实训教学,制订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的实训计划和标准,同时融入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企业文化、安全常识的操作标准等。
(三)整合产教融合课程资源
在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针对课程内容的开发设计,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专家等,共同探讨课程内容设置,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完善。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注重强化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提升自身的科研与实践能力,以保障实际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顺利高效的开展,还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并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对生产要求、流程、操作标准等都较为了解,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在课程设置时应当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参与其中,更好地使课程资源实现整合应用。
另外,在课程资源融合过程中还应当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职业教育课程的专业特色,制作与之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与此同时,借助院校的教学资源库作为管理系统,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支撑管理平台,保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进行,实施教学中的案例导学和重难点分析,以促进职业教育课程实现交互式、拓展式、创新式发展。
在职业教育课程资源整合过程中,有效发挥企业资源的积极作用,建立企业顶岗实习机制,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企业环境中更好地提升全面素养。为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联合当地的产业园、科技园、工业园等进行校企合作,可以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等,使企业资源充分融合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需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加大教学和科研资金的投入,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学科,从而提高院校的综合实力。
(四)注重课程结构、课程要素的协调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紧随我国的课程改革要求、课程理念更新等进行动态调整,这样才能符合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更高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需要全面考虑工作、就业中的知识和能力培養需求,相应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占比,师资结构、教学实施与评价等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一方面会使院校组织机构出现一些变革,另一方面还会引发院校既有教育体系和经验的改变。因此,在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协调好课程结构、课程要素的变革与稳定,兼顾课程开发质量与工作就业过程的各个方面。具体的协调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
1.协调好相关课程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等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程内容不但能够使学生具备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知识,还可以强化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制定过程中,应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一方面注重实验、实训、实习、职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协调好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等与工作过程逻辑的协调,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使得学生工作就业时可以更顺利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工作环境。
2.协调课程设置中的诸多因素
相对而言,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更注重工作逻辑与实践,需要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根据系统化的原则落实各项工作。对此,高职院校不但要发展校企合作模式,还需对校内的各种实训资源进行有效协调,特别是实训资源与一般教学资源的占比,要科学设计与部署,比如“工作台”与“课桌椅”的比例、“车间”与“教室”的比例要合理配置。
综上所述,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来说,职业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尤为关键,其关系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要想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综合型人才,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当基于政策性、产教融合、衔接有序、动态调整的原则,在改革与设置过程中合理优化课程结构,科学完善课程内容,有效整合产教融合课程资源,如此才能促进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60):61-62.
[2]张健,陈清.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确认的价值、依据与内涵[J].职教发展研究,2019(1):32-36.
[3]石海燕,柳军,李东娅.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18(2):43-47.
编辑 司 楠